版块   人才振兴   王修华: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动力的金融支持
返回列表
查看: 78|回复: 0
收起左侧

王修华: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动力的金融支持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5万

帖子

259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597781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3-9-20 09: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王修华,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教授

引用格式:张金林,王修华,何婧.新时代金融服务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笔谈[J].农村金融研究,2023(07):3-11.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这既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压舱石,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助推器,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不竭源泉。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复杂性的工程,其深度、广度、难度都不逊于脱贫攻坚,尤其是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还不牢固,联农带农机制尚不完善;脱贫群众收入水平仍然不高,自我发展能力不强,更需要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

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要以“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主线,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保障体系及监管体系;围绕“提升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培育壮大脱贫地区特色产业”“促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三大目标,不断优化涉农金融供给体制机制、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农村金融监管方式,加快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着力激发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依靠自身力量发展的志气、底气、硬气,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实现脱贫地区持续发展,逐步迈向共同富裕。


一、坚持一条主线:不断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一是顶层设计不断优化。《关于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自上而下、由内到外的政策形成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总体制度框架和政策保障体系。二是金融覆盖面不断扩大。截至2022年末,全国共有3883家农村法人金融机构,助农金融服务点近90万个,基本实现对脱贫地区的全覆盖;农业担保体系实现了对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业务全覆盖。三是金融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截至2022年末,我国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达49.25万亿元,同比增长14.0%,其中农村(县及县以下)贷款余额为41.02万亿元,同比增长13.5%,更多金融活水流向脱贫地区。我国农业保险为1.67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5.46万亿元,农业保险的经济补偿功能进一步发挥。然而,新时期赋予新使命,新征程提出新要求。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期,脱贫地区的金融需求已发生深刻转变,由维持基本生计的金融需求向兼顾防返贫同时谋求更多市场化发展的金融需求转变,由小额化、短期化和分散化的资金需求向大额化、长期化和规模化的资金需求转变,由缓解信贷约束的金融需求向缓解信贷约束与注重风险管理并重的金融需求转变等。因此,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要持续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新发展阶段对金融服务的新需求。

一是健全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健全商业性、政策性与合作性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有序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优化脱贫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的网点布局,增加村级普惠金融服务点建设,加速金融服务下沉,发展脱贫地区数字普惠金融,推动“线上线下一体化”农村金融服务协同发展,将金融服务延伸到脱贫地区“最后一公里”。二是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保障体系。完善货币、财政与监管等政策保障体系,激励金融机构切实服务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加快推进脱贫地区移动支付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强化金融大数据在数字化乡村建设中的运用。创新农业保险服务,推动农业保险由“保成本”向“保收入、稳价格”转变,帮助脱贫群众有效防范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波动风险。三是健全农村金融服务监管体系。坚持推进市场化的监管理念,积极稳妥推进农信社、农商行风险化解,完善公司治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稳步推进村镇银行改革重组,鼓励多渠道补充中小银行资本。加强对脱贫地区贷前、贷中和贷后全流程管理,确保小额信贷真正用在脱贫户增收致富上。做好脱贫地区还款提醒和风险研判,严格控制新增逾期,积极清理化解存量逾期。严防脱贫地区涉农信用风险,警惕过度授信、多头授信以及违规收费等行为。


二、围绕三大目标:为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提供金融支撑

(一)围绕“提升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金融要增强脱贫群众发展志气

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根源在思维。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更加注重扶志扶智”。虽然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但是仍然存在部分脱贫户内生动力不强、自我发展能力差等问题。一是部分脱贫户由于主体性不强和心态不端正,往往将家庭贫困归咎于外部原因,缺乏拼搏奋斗、积极向上的精神,加之政府扶贫政策的兜底保障反而进一步助长了其“精神贫困”。二是部分脱贫户由于知识素养较低与职业技能弱难以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加上缺乏致富带头人的示范引领,自我“造血”能力不强。按照中央部署,过渡期内各级政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而部分脱贫户过度依赖帮扶政策,主动致富发展的意愿不强,“等靠要”的思想依然存在。因此,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必须从根源上消除部分脱贫户的“精神贫困”,根除“等靠要”的懒汉思维,通过思想上的转变、技能上的提升,提升脱贫群众的发展志气。

金融支持,先要“扶志扶智”。一是实施“金融知识扫盲”计划。将现代金融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升脱贫地区青少年理解、掌握与运用金融知识的能力,实现教育一个孩子、辐射整个家庭的效果。倡导金融部门参与或开展相关惠农助农培训,将现代理念引入乡村,把实用技术送到脱贫户手中,帮助其树立风险意识、市场意识以及自我发展意识。二是开展“金融公民”工程。构建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和金融机构多方参与的金融知识普及联动机制,通过多种形式深入开展田间地头宣传工作,持续深化金融知识普及,提升脱贫地区群众对金融产品与服务的了解。三是推进“金融助学”专项行动。政策性和商业性银行要加大对脱贫地区助学贷款的倾斜力度,降低贷款申请门槛,提升贷款资助额度。鼓励金融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提倡那些有意愿和有能力的金融机构积极开展针对脱贫地区与脱贫群众的教育帮扶援建与爱心助学捐款活动,提升脱贫地区家庭年轻一代的受教育水平以及受教育环境,为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埋下人才种子。四是开展“三信”创建工作。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进脱贫地区“信用户”“信用村”以及“信用乡(镇)”创建活动,发挥信用建设对脱贫户信用意识的提升作用,让脱贫群众在信用实践中享受实惠、受到教育。

(二)围绕“培育壮大脱贫地区特色产业”,金融要提升脱贫地区发展底气

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核心在产业。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脱贫攻坚时期,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截至2020年末,全部脱贫县完成产业扶贫规划编制,累计建成30余万个产业基地,实现对98%的贫困户覆盖。但与此同时,脱贫地区产业发展仍面临可持续发展难题。一是在扶贫产业的立项之初,部分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立竿见影的扶贫政绩,往往存在偏向性地选择周期短、效益快的项目,缺乏全局性、长期性合理布局,导致脱贫产业规模偏小、关联较弱、生产要素分散等问题。二是本土企业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明显不足,由于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小农户在利益分配时的话语权弱,未能形成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因此,需要加强全产业链建设,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促进脱贫户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提升脱贫地区发展底气。

金融支持,重在扶植乡村特色产业。一是加强脱贫地区全产业链建设。引导金融资源投入全产业链建设,加大对产业链中后两端的投入力度,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加工、品牌化营销,增强产业链带农益农能力,把就业机会更多留给脱贫群众,把产业增值更多留在脱贫地区。为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带动效果好的乡村产业向全产业链方向转变提供更多金融活水。二是培育壮大脱贫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名单发布制度,强化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加强银行机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对接,为脱贫地区不同类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有针对性、差别化的融资服务。深化农村普惠金融改革试点,将金融机构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到支持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的考核内容中。为符合条件的脱贫地区企业在IPO、新三板挂牌、债券发行提供“绿色通道”,缩短脱贫地区企业的融资周期。三是促进脱贫户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广“企业+基地+脱贫户”“企业+合作社+脱贫户”等合作经营模式,建立保底收购、代种代养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促进金融资源与产业精准对接、脱贫户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保障小农户在产业链利益分配中的权益。

(三)围绕“促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金融要提升脱贫群众发展硬气

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关键在就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实现脱贫群众持续增收最直接、最有效、最可持续的办法。国家乡村振兴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达到3278万人,比2021年底增加133万人。脱贫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111元,增长7.5%,高于全国农民人均增速1.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我国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形势较好,脱贫人口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但与此同时,我国还存在部分脱贫人口就业稳定性不高、部分帮扶车间经营困难、就业信息渠道不畅等问题。为此要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在就业帮扶上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提高金融服务质效,努力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金融支持,牢固锚定稳岗就业。一是助力脱贫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金融要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动脱贫地区三产融合发展,为脱贫群众就业创业提供更多渠道,不断增强农村就业吸纳能力,让脱贫农户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支持就业帮扶车间、社区工厂与卫星工厂等特色就业载体扩容增量,继续增强其助农益农效率,保障脱贫人口稳定就业。二是支持零工经济发展。强化对零工、散工从业者的定向金融服务支持。为广大商户提供全方位支付结算服务,深入了解脱贫群众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金融服务需求,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以及“夜市经济”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服务。三是协助建设完善用工信息对接平台。金融机构可以凭借其对企业客户的信息优势,帮助地方政府构建常态化、跨区域的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发布机制,高效对接脱贫地区劳动力的务工需求。四是支持农户创业。针对脱贫地区农民工、退伍军人以及毕业生等农村高素质能人返乡创业,加大贴息贷款政策力度,降低创业融资资金成本,在贷款额度、期限以及利率上给予差别化的政策支持,针对守信创业人群,不断简化贷款服务手续与流程,持续优化金融服务。

原文载于《农村金融研究》2023年第7期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1899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