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徐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教授)
党管人才的核心议题 党管人才的关键词。本文以最终检索并筛选出的922篇文献为数据来源,运用CiteSpace进行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对党管人才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进行高度概括,呈现相关研究的全貌。节点类型设置为Keyword,时间段为1998~2022年,时间切片为1,阈值选择为g-index k=20,通过LLR算法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党管人才研究领域的关键词聚类图谱,共生成9个核心聚类:#0人才思想、#1党政干部、#2干部素质、#3新时代、#4人才工作、#5党外干部、#6执政能力、#7习近平、#8党性,这些聚类大致勾画出中国党管人才研究学术版图的轮廓。
一是中国共产党的人才思想。聚类#0的名称为“人才思想”,包含“人才观”“人才标准”“人才使用”“人才战略”“人才引进”“人才政策”“分类管理”节点,该聚类对中国共产党各个时期主要领导人的人才观念和思想进行了梳理,这是党管人才的理论基础。游艺等人对毛泽东同志关于人才的选拔、使用、培养等方面的观点进行了梳理,认为“以人为本”是毛泽东同志识人、用人、培养人的核心。伏绍宏等人对朱德同志关于人才价值、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方面的观点进行归纳。在人才选拔上,邓小平同志强调要按照“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在人才使用上强调要扬长避短;在人才管理上强调要科学规范,加强人才制度建设。唐斌等人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才价值上,强调人才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在人才培养上,强调以德为先、教育为本、突出实践;在选人用人上,强调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 这一聚类对中国共产党人各个时期的人才思想进行研究,总结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选人、育人、用人、爱人的人才观念和实践措施,突出了涵养党管人才原则的中国共产党人才思想。 二是党政干部的能力素质与管理制度。聚类#1的名称是“党政干部”,主要节点包括“信息素养”“干部考核”“制度构建”“监督机制”“制度转换”;聚类#2的名称是“干部素质”,主要节点包括“干部素质”“素质模式”“思想建设”“干部制度”“制度改革”“干部监督”;聚类#6的名称为“执政能力”,包括“执政能力”“制度建设”“党内监督”节点,这些聚类对党政干部的能力素质和管理制度进行了探讨。 在党政干部的能力素质方面,李瑞熙认为,党政干部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政治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素质,干部应该具备的特殊素质包括创造性精神和全新的思维方式。秦玉琴提出,提高干部政治素质应该将“讲政治”落实到实际行动和具体工作中,党政干部应通过自觉树立大局意识、坚定政治信念、增强群众观念、自觉履行职责等途径提升政治素质。除以上素质之外,黄勇等人提出党政干部应该具备信息素质,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提升党政干部信息素质对于党政干部的学习、工作、决策、执政能力影响深远。周四选认为,党政干部的道德素质建设是夯实党政干部综合素养的有效手段,应在学习中不断涵养党政干部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实践中培养党政干部良好的政德。 在干部监督研究方面,一部分研究针对党内监督机制,崔禄春、陈荻等人认为,邓小平同志一直把对党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的监督作为党内监督的重点。江泽民同志提出党内监督中对中高级干部的监督仍然是薄弱环节,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也强调应将对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作为党内监督的重点,指出了党内监督机制建设的关键;另有研究总结党内监督制度经验并认为党内监督机制应与法律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监督机制结合,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结合的多项互动监督体系。 相关研究通过对党政干部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信息素质等素质水平内涵与提升路径进行探讨,体现出党管人才原则建立在“以人为本”理念的基础上,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研究党政干部管理的制度机制,发现当前干部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制度设计、完善、改革的路径,体现了党管人才原则内涵中的“管宏观”“管政策”理念。 三是人才工作。聚类#4的名称是“人才工作”,包括“人才服务”“分配制度”“保障机制”节点,这一聚类对党在人才工作中坚持的理念和人才工作实践进行研究。在人才工作的理念发展上,赵永贤认为,党的十七大以来,人才工作逐步从“人事人才”向“人才人事”转变,由“以事为主”向“以人为主”转变,由“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更加突出了人才工作的主体地位、强化了服务人才的观念。在人才工作的实践中,针对人才的吸引和凝聚问题,刘云夏提出,可以通过建立党政领导干部直接联系高层次人才的服务机制更好地服务人才、凝聚人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加强,党的人才工作也将重心逐渐转移到服务人才中来,体现出党管人才原则内涵中的“管服务”理念。 四是新时代。聚类#3的名称为“新时代”,包括“创新”“发展思想”“新使命”“十九大”“党法协同”节点;聚类#7的名称为“习近平”,包括“制度治党”“制度意识”“人才创新”节点,这些聚类主要研究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在新时代党管人才工作的宏观布局与顶层设计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内外形势的重大变化,党管人才工作要紧紧围绕我国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布局。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内在逻辑环节是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育才,人才工作的系统性工程由如何寻得到、招得来、用得好、留得住、育得出天下英才等系列问题构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党管人才,针对人才发展战略、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体制机制,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不同学者也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基础上,对新时代背景下创新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提出了应用策略。在干部工作制度上,龚跃提出,新时代干部工作制度应发展为“党法协同”的干部工作制度体系,以此推动依法治国、依规治党的落实。在选人用人机制上,王春玺认为,要健全干部考察机制、民主推荐和民主选举相结合的选拔机制和考评基础上的奖惩机制。在考核评价制度的设计上,胡洪彬认为,系统性设计应该从主体设计、指标设计和程序设计上予以完善,强化新时代党政干部考核评价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下,党管人才原则对党政干部提出了更加严格的新要求,王可园认为,为有效推进制度治党,不仅要完善党内法规制度,而且要增强领导干部的制度意识。王婧认为,应通过精准设置教育目标、持续深化理论研究、积极营造教育氛围等途径不断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党性教育,提高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 五是党外干部。聚类#5的名称为“党外干部”,包括“党的领导”“党外干部”“多党合作”“治理能力”节点,这一聚类表明在党管人才原则下如何选拔、培育和使用党外干部。在对党外干部管理的原则上,武鸿麟认为,坚持和完善党内外干部合作共事的根本前提是要相信和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党外干部的培养和使用方面,汪清华、成晓萍等人认为,一是应坚持统战部培养和民主党派自我培养相结合,二是要建立健全党外干部定期培训、集中培训、轮训、交流制度,加强党外干部培养以及党与党外干部的联系。在党外干部的选拔方面,杜云辉、张献会等人提出,一是要提高对选拔任用党外干部重要意义的认识,二是在选拔标准上要同党内干部一样,坚持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在选拔任用程序上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管好党外干部对于充分发挥党外干部的作用、将党外干部凝聚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征程中来、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是党对人才工作的统筹协调,体现了党管人才原则内涵中对“管协调”的贯彻与应用。 六是党性。聚类#8的名称为“党性”,包括“道德定力”“党性”“作风”节点,这一聚类包含的文献论述了党管人才原则下对党员干部的基本素养要求,即要加强作风建设、加强党性修养,务实肯干、为民奉献,保持纯洁性和先进性。对于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性,夏春良认为,加强作风建设和党性修养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生命力的重要法宝,只有坚持党性,我们党才能永葆青春、永葆本色、永葆生机与活力。陈荣仲认为,是否具备坚强的党性影响着领导干部能不能很好地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于如何加强党性修养,张裔炯认为,一是要坚定理想信念;二是要增强宗旨观念;三是要切实改进作风。陈浙闽提出,领导干部要带头讲党性,带头加强思想理论武装、带头改进作风、带头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鲍振东认为,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应该从讲理想、讲政治、讲纪律、讲学习、讲正气、讲团结、讲大局、讲奉献这八个方面下功夫、花力气。 加强党性修养,是提高党政干部素质和能力、加强党政干部队伍建设、保持党组织先进性和生命力的要求,是党管人才原则下对于党政干部从严管理、更好为民服务的体现。
党管人才的实践发展 党管人才原则的核心是党领导人才工作,在人才的吸引、选拔、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各个环节都要坚持党的领导。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党对人才的管理贯穿了人才工作的全部环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等各方面优秀人才吸引过来、凝聚起来,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这是对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人才工作实践向度的总结,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在对人才发展规律和人才工作认识不断深化基础上提出的未来人才工作的实践要求。 诚心选才:不拘一格选人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总结确立了选拔任用干部的标准和路线,包括“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德才兼备”的量才标准;在《论新阶段》中,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任人唯贤”的用人路线,反对“任人唯亲”,指示秘书但凡亲友来访,一律坚持“四不”原则,“凡是要求给安排工作的,一律谢绝……不介绍、不推荐、不说话、不写信”。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人才道德修养。在选人标准上,毛泽东同志认为选拔人才的首要标准是“德”,同时人才还应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政治素养;在选人方式上,他强调要不拘一格,知人善任,不唯学历,唯才是举;既往不咎,唯才是用;破除旧历,大胆革新。毛泽东同志鼓励有真才实学的人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例如,他曾任用自学成才的萧楚女为主编助理和教员,任用自学成才的田家英为秘书等。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选人标准上,邓小平同志认为,人才应兼备能力与社会主义道德标准,应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在选人方式上,邓小平同志认为要不拘一格选贤任能。在人才来源上,邓小平同志强调要善于发现人才,指出人民群众中“有能干的人,我们要积极地去发现,发现了就认真帮”。他不仅要求领导干部积极发现人才,而且以身作则,自己利用外出视察工作的机会到基层中去发现人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选人用人,强调“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在干部标准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还要“突出政治标准”,赋予了干部选拔任用标准新的时代内涵。在人才来源上,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五湖四海”的原则,提出坚持干部工作“一盘棋”的思想,拓宽了选人用人的视野和渠道。 真心爱才:营造重视人才、关爱人才的氛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干部的作用,强调善于使用干部,一是要会识别干部,二是要关心、爱护干部。他认为,爱护的办法是要指导干部、提高干部、检查干部工作、说服并且帮助犯错误的干部改正错误、照顾干部的困难,此外,毛泽东同志还提出不仅要关心、爱护党内干部,也要关爱党外干部。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纠正轻视知识分子的社会氛围,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高度重视人才的地位和作用。江泽民同志提出,要使用好人才就必须爱护好人才,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作为素质最高、贡献最大的优秀分子,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必须爱惜、爱护他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中多次强调对人才的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将人才的地位提高到了战略资源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必将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建设不断迈向新的高度、创造新的经验、取得新的成就。 悉心育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为民服务的优秀人才,为党和人民的民族复兴伟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陈独秀同志认为应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共同合力来培养人才;李大钊同志不仅重视教育对人的培养作用,也重视在政治运动和社会运动实践中对人的培养。毛泽东同志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教育观、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并结合革命实践对人才的客观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实践育人的观念。他创造性地提出,知识青年要到实际斗争中去,要与工农相结合,要建立干部参加生产劳动的制度,通过调查研究、接触实际使他们更好成长。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培养人才。例如,党中央通过开设各种干部学校来培育新参加革命的知识分子,对原有科技人员采取“全部包下来”和合理安排的政策,对高校布局进行了较大调整。这一时期,党中央先后出台了关于干部管理的相关指示。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培养人才的标准上,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在培养途径上,邓小平同志强调通过办好教育、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办好成人教育,鼓励人们在实践中自学成才的方式培养人才,并且完善了干部培训制度,为干部和人才发展提供了更加完备的制度保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了德才兼备的人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明确了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组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精心用才:盘活人才资源,激发人才活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对干部的使用,敢于重用青年人,把青年看作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除此之外,他还强调使用人才要用人所长,例如,他认识到刘伯承同志在军事教育方面的才能,同意刘伯承同志改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进而培养了一大批新型军事干部,推动了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要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积极推动用人制度改革,完善交流制度、能上能下制度、退休制度、考核制度和弹劾制度,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在人才的使用上,邓小平同志强调要大胆使用人才,使用中要发挥人才专长,调动人才积极性;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保守意识,唯贤是举;为人才解决实际问题与后顾之忧,更好发挥人才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充分发挥人才长处、激发人才活力,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建立和完善人才流动机制,促进人才在社会上的横向和纵向流动以及在不同行业、地区间的流动;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健全职称评价体系,科学化职称评价标准;加快构建人才自我监督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促进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雅量容才:打造包容人才、尊重人才的环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始终强调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发挥人才的积极性,才能把革命事业干成功。除了尊重人才,毛泽东同志还坚持包容人才,包容人才之长、包容人才之短。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指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四个尊重”重大方针。除了尊重人才,邓小平同志还提出要破除求全责备的观念,包容人才的缺点,放手用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为了更好发挥人才作用,要形成尊重人才、包容人才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包容人才要做到包容人才的多样性、包容人才的不足、包容人才的失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既要重视成功,更要宽容失败。”只有营造尊重、包容人才的环境,对失败者不求全责备,才能帮助人才树立信心,更好地发挥人才作用。 聚智汇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重视对党内党外干部的汇聚,提出要把他们的积极性组织到抗日和建国的伟大事业中去。例如,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民主人士李鼎铭向中国共产党提出组建边区政府的“三三制”方案,不仅采纳了他的意见,而且让他出任边区政府主席。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团结农民、工人、革命知识分子、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各个阶级的力量,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提升科技水平、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吸引大量海外学子并力邀留学人员回国效力,缓解了当时国内人才极度匮乏的局面。在钱学森回国受到阻挠之时,周恩来同志成功帮助钱学森回国,由于钱学森为国效力,中国的导弹、原子弹发射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这体现出党汇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魄力。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随着党和国家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需要汇聚人才投入到经济建设之中,邓小平同志首先为知识分子正名,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并恢复高考制度,通过高考选拔汇聚优秀青年人才,为经济建设增加青年人才储备。江泽民同志提出,只有善于聚才,才能不断壮大我国的人才队伍,提高人才质量,增强人才凝聚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召开外国专家座谈会并发表讲话指出:“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针对国内高端人才仍然稀缺的现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集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强调要重视人才的引进,通过吸引汇聚海内外人才推动党和国家人才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未来展望 目前,党管人才研究领域仍有较大拓展空间,未来党管人才研究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党对人才工作全面领导的系统研究。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原则和要求,是新时代推进人才强国战略最重要的顶层建构和制度安排之一,确保了人才选、用、育、留各方面拥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党管人才的目的是更好地发挥人才引领发展、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障总体国家高水平安全的战略作用。只有培养好、团结住、汇聚起各领域各类别各层次人才,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因此,应从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政治引领、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科学理论指导并结合人才发展规划和人才强国战略等方面加强党对人才工作全面领导的系统研究。 二是注重对新时代党管人才主要对象的深入研究。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人才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坚持党管人才的前提是明确党管人才的主要对象。在不同历史时期,党对人才均有着明确的分类和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管人才的主要对象又有了新的构成,由传统的人才培养转向战略人才力量的培养、选拔和使用。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包括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和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无论是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还是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和卓越工程师队伍,“质”要达到强的层次,“量”要达到强的水平,才能形成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保障。因此,应注重对新时代党管人才主要对象的定义、内涵、分类标准、如何培养、如何使用等问题的深入研究。 三是探索人才体制机制深化改革研究。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人才工作的重要保障和制度要求。坚持党管人才,应坚持党管机制、管体制、管改革,改革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有针对性地解决人才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营造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制度环境,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应以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重点,坚持问题导向,面向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等领域持续发力,在党的领导下实现更尊重人才、关爱人才、团结人才、激励人才、汇聚人才。因此,应在如何更好激发激励人才创新活力、完善人才评价体系等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深入探索研究。 四是注重对人才社会环境营造的研究。坚持党管人才,应优化党的人才服务,关心爱护人才,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实现价值提供良好服务。人才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体,而人才环境则是造就人才、吸纳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基础,努力营造识才、爱才、惜才、用才的宽松环境,为人才工作提供社会条件和生态氛围。没有良好的社会环境,不仅吸引不了人才、留不住人才,也难以激发人才创新创造的内生动力。因此,应在如何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社会环境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上文略有删减
选自 |《学术前沿》杂志9月(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