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文化振兴   意娜:新时代人民文化实践的形式、演变与逻辑
返回列表
查看: 231|回复: 0
收起左侧

[乡风策略] 意娜:新时代人民文化实践的形式、演变与逻辑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5万

帖子

259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595039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3-11-10 09:2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意娜(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明确提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人民文化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的生动呈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我国在人民文化实践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就,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宗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提升了人民群众在文化上的创造力和精神力量,从而增强了人民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和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提供了有力支撑。
人民文化实践及其测度意义
人民文化实践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历史、传统和社会经验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中开展的文化创造、传承和交流等实践活动。其中包括各种传统文艺、民间艺术、手工艺、节庆活动、习俗、传统食品、口头传统、自媒体以及其他与民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表达形式。这种实践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态度和情感,也是他们与外部世界互动和展开自我认知的途径。“人民文化实践”中的“实践”特别强调了文化不仅是一种抽象的观念或制度,更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体验和活动。
在中文语境中,“人民文化实践”和“群众文化”“大众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等语汇均与广大人民群众及其文化实践有关,但前者与后三者侧重点和背景有所不同。这种不同涉及如今我们所言的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多个领域。
“人民文化实践”的两个维度。“人民文化实践”的两个维度即“各种文化表现形式被全民共享”,以及“人民以非正式的方式创造各种文化表现形式”。
“各种文化表现形式被全民共享”,意在说明文化的公共性和包容性。在现代社会中,尤其在数字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内容可以迅速地跨越地域、种族和社会阶层的界限,被广泛地传播和接受。人们能通过各种平台(如社交媒体、在线社区、公共艺术节等)交流分享、参与创造,促进文化的互动、融合与创新。
“人民以非正式的方式创造各种文化表现形式”,主要强调人民文化实践的主动性、自发性特征。人民不仅是文化的消费者,更是文化的主动创造者。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个人或集体的努力,创造出各种文化符号、仪式、故事和艺术形式等,这种创造过程往往不受行政机构、传统规范或商业逻辑的直接约束,展现出更为多样的文化特质。这些非正式的文化创造行为在通常情况下代表了一个社区、一个群体或一个时代的声音,反映了其创造者的价值观、信仰和情感。
“人民文化实践”的活态网状结构及领域。人民文化实践的活态生命力体现在其持续性生长、演变和创新中。人民文化实践包括创造、生产、传播、传承、参与等环节,构成一个网状模型。该模型涵盖了经济与非经济维度,以及空间维度。不同于一般经济产品和文化产品,人民文化实践不必遵循传统文化产业链的经济模式,而是扎根于社会领域。每一种人民文化实践均可能参与周期内的一个或多个领域,受到社会、市场、空间、媒介、技术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基于对“文化”的不同理解,人民文化实践有众多分类可能,因此学界对其难以形成共识。但就其所涉及文化领域而言,本文关注的主要领域有物质遗产(包括民居、民间博物馆、民间风物遗迹等),演出及节庆活动(包括线下及线上的音乐、演出、节日、仪式等),工艺美术(包括手工艺、美术、摄影及数字艺术等),文学及新文艺(包括文学爱好者的传统文学创作、网络文学及自媒体等),文化旅游(包括民俗文化、文化民宿及私营的文化旅游服务等),文化体育(包括全民健身、民间体育活动等)等。
“人民文化实践”的测度意义。其一,新时代中国文化在人民维度的发展轨迹。“热词指数”可以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统领的新时代文化观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和践行的过程。通过“热词”指数化研究,我们可以对这一过程进行精准的测度,以体现新时代文化观对人民文化实践的引领和塑造作用。
人民文化实践的突出特征是人民性和时代性。人民不止是文化变迁的接受者,更是这一进程的主动参与者和塑造者。本文“热词”指数研究框架致力于提供相对客观的数据佐证,为文化政策的制定提供有力参考和有效根据,而且在全球化背景下,也可以直观展现新时代中国文化的深度、广度和温度,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对话,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通过对历史趋势和现实状态的综合评估,我们能更好地把握和引导文化发展方向,继承历史传统,适应时代要求,推动人民文化实践健康发展。
其二,数字化时代人民文化实践的影响因素和内在逻辑。数字化时代的人民文化实践,不仅受到文化传统、社会经济和政策导向的影响,还与数字化传播、网络互动等因素密切相关。热词指数研究旨在深入挖掘人民文化实践在网络环境下的塑造、传播和接受过程,这对把握这一过程的关键动力和潜在规律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2013~2022年数据的测算,有助于全面了解新时代以来我国人民文化实践的发展轨迹。
文化以人民群众为主体,是反映其价值观、生活观和情感体验的实践和产出。新时代的人民文化实践既继承转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吸收融合了全球化时代的新元素。十年跨度使我们能够较清楚地观察人民文化实践中的变迁和趋势。这不仅能够揭示文化实践中的长期演变规律,也有助于我们识别那些暂时性、短期性的波动与变化。
其三,彰显人民文化实践主体的活力度和创新性。人民文化实践的人民性贯穿当代中国文化,强调文化必须由人民群众参与和创造,并反过来为其服务。人民性突出了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传承和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不仅关注人民的精神需求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更能够真实反映他们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意味着所有文化实践和产品都应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并秉承人民作为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受益者的原则。这种文化的发展方向是由人民的日常生活和需求所决定的,其所创造的文化成果也应由人民共享,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局。
新时代具有足够的历史纵深,使我们能够宏观地审视人民文化实践主体在数字媒体环境中的行为模式和演变趋势。这有助于我们全面地捕捉文化实践主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还有助于揭示其活力度和创新性。同时,本文致力于描述人民文化实践主体在网络空间的具体行为和互动逻辑,并试图通过精细的数据分析和模型建构,识别影响人民文化实践主体活力度和创新性的关键因素。
人民文化实践的热词筛选及热度测量
人民文化实践的热词代表着新时代人民文化实践相关趋势、变迁和公众关注焦点。数字内容的爆炸性增长使利用传统词汇筛选方法处理现今来源众多、数据量庞大且复杂的数据集的难度急剧增加。作为首次尝试,本文采用的方式是依据前述人民文化实践的内涵与构成先圈定“热词”选择范畴,继而从海量热搜数据中建立词库,从中统计并筛选拟重点分析的“热词”。
以各平台热搜和热度数据切入进行“热词”收集。“热词”的数据来源是主要网络平台的热度和热搜数据。网络热度是指综合某个事件、新闻、文章等被主要(重要)媒体转载或主流搜索引擎搜索的频率所得到的评估指数,其中转载数量或搜索频率越高,影响力越大。“热搜榜”指的是主要网络平台根据访问流量而确定的以日、周、月、季、年等不同时长为周期的热门事件排行榜。
人民文化实践包含的两个维度——“各种文化表现形式被全民共享”和“人民创造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前者体现了新时代重要理念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民众认可,后者体现了主旋律文化与人民日常生活的融合程度。本文相关热词的筛选和分析也以这两个维度为基础展开。
第一,新时代重要理念相关“热词”。党的十八大以来,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在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释了新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本文筛选的“热词”主要来源于十余年来党和政府关于人民文化实践的相关政策文件,以及对国家主流媒体相关报道的词频分析。
本文选取党的十八大以来与人民文化实践相关的重要文献共115个,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学习时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社会科学报》《中国文化报》《文艺报》等8个文化领域主流媒体所刊登的文化相关文章合计8829篇(去重后),作为新时代重要理念的“热词”数据库。采集的时间范围为2013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
对上述8944篇文献进行词频分析并输出结果,得到词频大于等于10次以上(平均一年至少出现一次)的名词共计664个。随即逐一核实上述相对高频名词在“百度指数”和“360趋势”同一时间范围内的数据记录情况,截取前100个有明确数据的“热词”。
采用德尔菲法对这100个“热词”进行二次总结和归纳,选择其中词频最高的前30个词汇,形成以下4个实践分类及其对应的公共“热词”,每个分类下包含若干下位“热词”,共同构成新时代重要理念相关“热词”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新时代重要理念相关“热词”
11.jpg
来源:作者自制
第二,与人民日常生活相关的主旋律文化“热词”。主旋律文化与人民的日常生活融合度,能够体现人民文化实践的发展水平。这种融合指的是让主旋律文化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从而影响和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本文采用热搜榜数据分析讨论相关“热词”。所选来源为有公开热搜设置的“百度热搜”“360热搜”“抖音热搜”“头条热搜”“网易热榜”“搜狐新闻热搜”等6个主流大众媒体平台。由于各热搜榜的数据长短不一致,但多以30条/日为标准,故本文采用连续观测6大平台热搜事件20天后,合并处理共得到的3600条数据作原始数据库。为了使每个“热词”覆盖尽量多内容,本文采用德尔菲法对这3600条数据所对应的具体事件进行分类、总结和归纳,总结出主旋律文化与人民日常生活结合的三种方式:“各种文化形式与载体的传播与融合”“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文化设施与机构的作用”。在每一个类别中,选择前10个词频最高的词汇为该类的代表性“热词”,得到的与人民日常生活相关的主旋律文化“热词”,如表2所示。
表2  与人民日常生活相关的主旋律文化“热词”
22.jpg
来源:作者自制
需要说明的是,受限于数据可获得性,本文采用的并不是对2013~2022年所有人民文化实践领域的全样本抽样分析方法,而是聚焦与人民日常生活相关的主旋律文化“热词”,其主要来源于对当下人民文化实践热点和焦点领域的回溯。本文所呈现的是当下较为热门的人民文化实践词汇的历史关注变化趋势,选择的是“以当下观照历史”的研究进路。本文认为,人民文化实践是具有相对稳定的延续性,具有清晰的历史脉络并在当下仍然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实践,是非常值得关注的研究分析对象。
人民文化实践的热度测量。人民文化实践热词没有现成的统计数据可以直接使用,暂无统一的测量指标,由于其含有大量即兴、临时或流动性的活动,测量存在难度。同时,受经济、社交媒体等的影响,相关数据也难以完成采集。因此,需要根据热词的数据特征构建相对应的指数测算指标体系。
“热词”反映的是互联网热度的关键词,对于互联网热度,有多个平台提供相应的指数数据。本文选择以全网热度来测评“热词”,数据来源包括“学习强国”“百度”“抖音”“头条”“微信”“360”等国内6大头部互联网传播平台,并以谷歌趋势数据作为海外传播的参考指标进行对比。
由于公开数据中,只有“百度指数”和“360趋势”能够提供自2011年以来以历史搜索数据和热门事件为核心的指数数据。因此,本文以“热词”的“百度指数”或“360趋势”指数数据为热度计数的基础。如某一“热词”同时拥有“百度指数”和“360趋势”的数据值,则对两个数据进行加权拟合后取其指数值。
本文力图避免的互联网平台数据局限性之一,就是每一个平台的用户群体都有各自特征,单一平台数据不能代表网络全貌。作为基础计数的“百度指数”和“360趋势”更多来源于计算机端(PC端),对移动互联网用户的数据反映远远不够,鉴于此,本文还利用“学习强国”“抖音”“头条”“微信”4个移动互联网平台数据,增加对于新时代移动互联网用户情况的分析。
此外,反映全球互联网数据情况的谷歌趋势(Google Trends)会分析一部分网络搜索数据,用以计算用户输入的字词被搜索次数,并将其与谷歌上随时间推移形成的搜索总量相比较。本文将相关“热词”的谷歌趋势也作为重要数据来源进行指数的加权计算。
根据“热词”指数的数据来源特征,本文建构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指向数据来源的指标体系和各指标对应的权重。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把复杂问题分解成各个组成元素,按支配关系将这些元素分组、分层,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在此基础上通过两两比较方式判断各层次中诸元素的重要性,最后利用判断矩阵,确定诸元素在决策中的权重。“热词”的数据来源于多个平台,且计算口径和输出单位都不一致,需要进行必要的数据处理后再加权拟合,同时需要将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指数数据转化为系数对热词指数进行科学修正。
从数据中发现的人民文化实践发展态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包括国家目标与战略愿景、文化观念与价值取向、国际合作与全球观念、政治理论与思想指导等方面在内的新时代重要理念普遍受到民众极大认可,热度逐年攀升。“热词”指数显示,主旋律文化通过各种文化载体的传播、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设施机构等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有机融合,成为新媒介条件下人民文化实践的一项重要特征。“热词”指数充分显示,中国的文化发展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上人民自己创造的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受民众欢迎,这恰恰是“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文化发展理念最为生动的呈现。
民众对新时代重要理念的认可度总体呈现日益上升的发展态势。第一,对“国家目标与战略愿景”的热词指数分析。代表性关键词的选择兼顾了国家整体发展的目标战略与国家文化发展的目标战略,以“文化强国”作为公共“热词”,其下位“热词”为“民族复兴”“新发展理念”“中国式现代化”“小康社会”“新时代”“创新型国家”“文化建设”等,最终得出指数数据如表3所示。
表3  “国家目标与战略愿景”相关热词指数
33.jpg
来源:作者自制
“文化强国”在2011年被提出以后,在网络上保持着一定的关注度,热度稳中有升。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口号的提出和时间表的确定,“文化强国”一词在民众中的关注热度持续稳定在较高的水平。
“新发展理念”和“中国式现代化”自提出以来在网络上形成了显著热度。热词数据显示,新发展理念在文化领域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指出文化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式现代化必然遵循中华文化的逻辑规定,体现中华文化的身份标志,汲取中华文化的精神力量,从而成功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民族复兴”“小康社会”“新时代”“创新型国家”“文化建设”等热词的热度在10年中略有起伏,但总体都有增长,尤其“民族复兴”的热度增长了87.9%,说明与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整体进步等相关的人民文化实践,在提升民族自信,让人民对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秉持积极态度等方面起到了显著的引导作用。其他热词的热度也说明在国家经济规模、综合实力、社会治理能力等稳步提升的基础上,国家文化建设正在步入精细化的发展阶段,包括总体要求和战略举措在内的人民文化实践发展格局日益具体和细化。
第二,对“文化观念与价值取向”的热词指数分析。关键词选取兼顾了民众的文化观念与国家在文化建设上的价值取向。这一组包括公共热词“文化自信”及其下位热词“文化使命”“中华民族”“社会主义文化”“中华文化”“中华文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热词分析如表4所示。
表4  “文化观念与价值取向”相关热词指数
44.jpg
来源:作者自制
“文化自信”一词的热度从2016年起陡升,并持续保持在一个较高的位置。这与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所引起的全社会广泛关注密切相关。
“中华民族”热度趋势振荡上升,说明以中华民族为核心的人民文化实践正在成为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要的内容。“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社会主义文化”“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等热词10年来保持稳中有升的变化趋势,说明我国的人民文化实践是以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积淀为重心的。
第三,对“国际合作与全球观念”的热词指数分析。如表5所示,这一组关键词包括公共热词“人类文明”及其下位热词“一带一路”“新型国际关系”“全面开放新格局”“全球治理观”“全球文明倡议”“文化交流”“文化出海”等。其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于2013年,“一带一路”提出于2013年,“新型国际关系”提出于2015年,“全面开放新格局”“全球治理观”提出于2017年,“全球文明倡议”提出于2023年。
表5  “国家合作与全球观念”相关热词指数
55.png
来源:作者自制
由于本组一些名词提出较晚,因而热度指数以几个关键节点为界,呈现出显著不同的时间阶段。“人类文明”“文化交流”“文化出海”是出现时间相对较早且持续获得关注的3个热词。近年来,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起源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关于人类文明和中华文明的人民文化实践热度有了较为明显的上升。文明探源工程为认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强支撑。在推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的大背景下,“文化交流”和“文化出海” 也保持着较为稳定的热度。
本文同时根据数据可达程度,对2014~2022年“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在英文互联网的热度进行了密切追踪。与国内网络语境不同,在英文网络中我国文化理念的传播力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关系更为密切。“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影响。然而,自2019年以来,尤其是2020年以来国际局势的剧烈变化,使其热度出现明显下降,与国内指数趋势大体上保持一致。
第四,对“政治理论与思想指导”的热词指数分析。这一组关键词包括公共热词“马克思主义”及其相关热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初心使命”“以人为本”。热词指数测算如表6所示。
表6  “政治理论与思想指导”相关热词指数
66.jpg
来源:作者自制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网络平台的热度显示出明显的同步性。近年来,在6个平台都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这与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努力密切相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丰富发展,构成科学体系,以原创性贡献标注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高度,在这个背景下,“马克思主义”这样抽象的理论概念成为了从中央到民众都关注的词汇。
“以人民为中心”和“以人为本”反映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的要求在民众当中引发的共鸣。这为我们深刻把握和更好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主旋律文化深入人心,与日常生活融合形成新时代高品质文化生活。第一,对“各种文化形式与载体的传播与融合”相关热词指数分析。该类型关键词组的公共热词为“主旋律”“国潮”“数字文化”“中国故事”“文学名著”“文化旅游”“文化节”“文博会”“文化产业”“创意设计”等10个。热词分析如表7所示。
表7  “各种文化形式与载体的传播与融合”相关热词指数
77.jpg
来源:作者自制
“国潮”与“数字文化”明显有着其他文化形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国潮以一种流行趋势的形式让年轻一代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本土文化。2018年被称为“国潮元年”,网络热度指数也的确显示出与“国潮”强关联的各网络热词,其数据是在2018年才开始出现可检测热度的。而且在2018年之后,“国潮”网络热度的增长非常迅速,由于国潮与互联网用户中活跃度较高的中青年群体联系更密切,因此相关热度不仅增长快,数据量也更为庞大。“数字文化”在近年来深受关注是全球的普遍趋势。尤其是2020年以来,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明显加速了。
“主旋律”热词本身的指数变化相对比较稳定,近年来一大批优秀的主旋律作品通过内容和形式创新实现了破圈传播,在坚持正面导向的前提下,创作手法也产生了巨大改变,受到大众青睐。主旋律影视作品的受众面逐渐扩大,其所承载的主流价值理念也深入人心,这为“主旋律”热词的稳定提供了较为坚实的流量基础。与之相匹配的“中国故事”“文化旅游”热度也增长迅速。
相比之下,“文学名著”“文化节”“文博会”“文化产业”等热词指数变化则稍显疲态,其关注度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这反映了新文艺形态的出现对传统文学名著在民众文化生活中地位的冲击,也反映了诸如文化节、文博会等文化活动如要吸引民众更多关注,则需不断提升。相关关注度的下降提示我们,时移世易已对传统形态的文化实践提出了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的时代要求。
第二,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热词指数分析。该组关键词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文化”“世界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史诗”“古城”“四大发明”“汉字”“中华神话”“黄河文化”等10个热词。热词分析如表8所示。
表8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相关热词指数
88.jpg
来源:作者自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和“世界文化遗产”热词指数分析显示,两者近年来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在网络上获得大量关注。此外颇具亮点的“红色文化”保持着稳定的较高热度,随着其逐渐大众化、常态化,红色文化获得了越来越多年轻群体的追捧。红色景点、红色主题展、红色舞剧、红色戏曲等已成为主流“打卡”项目,“红色文化”持续圈粉。一些制作精良的影视剧进一步推高了红色文化相关实践的关注和参与,红色文化早已从最基础的文字、展板、绘画、物品,升级为小视频、小剧场、故事会,甚至是动画、微电影、电影、电视剧、舞剧、话剧等。近年来,因数字科技的发展以及VR等技术设备的加持,红色文化更以多样化和智能化的新面貌,将那些有时间跨度、历史厚度和现实深度的人物、故事带给大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人。
“黄河文化”的兴起与近年来倡导的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密切相关。随着黄河沿线城市对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视,相关的实践越来越得到民众的认可与参与。
代表着中华文明的“中华神话”“四大发明”“汉字”等热词指数趋势的变化显示出代表中华文明的核心元素在文化实践中的彰显度越来越高,保护、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强烈愿望和推动力量越来越强。
第三,对“文化机构与设施的作用”相关热词指数分析。该组热词包括“博物馆”“美术馆”“电影院”“音乐剧”“话剧”“演唱会”“文化公园”“动物园”“文化论坛”“纪念馆”等10个热词。相关指数分析如表9所示。
表9  “文化机构与设施的作用”相关热词指数
99.jpg
来源:作者自制
“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剧”“话剧”“文化公园”“动物园”等热词在过去10年均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关注度。这些热词所代表的各类文化机构或文化设施让文化活动深入公众的日常生活,为中华文化的展示和传播提供了平台。“博物馆”热词指数在2015年以后跃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并能持续保持,与近年来博物馆展陈内容和形式的不断创新密切相关。各地博物馆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注重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力求讲好中国故事,让文物活起来。国内多个博物馆文创和数字化交互装置的兴起,让博物馆重新得到了年轻群体的喜爱和追捧。
“电影院”“演唱会”和“文化论坛”在2019年以后呈现出大幅下滑的趋势,并且至今仍然没有明显复苏。这与线下业态受到客观因素限制,以及各类型产业自身转型升级有关。
新时代人民文化实践的新变化与启示
热词指数源于相对应的人民文化实践在互联网的热度,集中反映了一段时期内人民文化实践的焦点与亮点。“热词”指数依托于互联网数据对人民文化实践实现了初步的量化评价,对于在更高维度和更深层次把握人民文化实践的时代性和主体性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文化实践“大词”的数据可得性说明了人民群众对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统领的新时代文化观的认可。与“新时代重要理念”相关的热词主要来源于政策文件、领导讲话和官方媒体文章,这些内容通常都不会指向非常具体的文化实践,然而这些“大词”“泛词”却能在“百度指数”“360趋势”等面向大众的信息获取平台成为关键检索词汇并形成数据积累,这本身就说明了这些重要理念正在通过文化实践深入人心,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由此也进一步说明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见证者,是当之无愧的历史书写者与主角,也是文化强国建设的主要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由人民创造并且服务于人民,在价值导向上坚定地以人民为中心。
第二,人民文化实践在诸多领域取得突出成就并呈现生机勃勃的多元发展格局。其一,大众新文艺领域的变革。在当今社会中,新文艺领域已经迅速适应全媒体传播环境,并对新时代文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网络文学和类型小说的兴盛映射出人民的巨大创造力;影视作品开始更加深入地探索文化自觉,从纯娱乐转向更有深度的主流化发展。这其中,“新国潮”成为传统文化与消费时尚结合的标志。
其二,民间文化事业的繁荣。过去10年,戏曲、曲艺、杂技等传统艺术都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通过将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价值观相融合,诞生了各种创新的艺术内容和形式。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文化得到了飞速发展。由政府、开发者、学校和研究机构共同推动,地方文化产业体系日渐成型。
其三,新媒介文化的崛起。新媒介文化借助“抖音”“快手”“B站”等平台,已经在大众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它们为大众提供了自由创作和自我展示的平台,提供了进一步凸显文化主体性的机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动漫和游戏产业不仅在市场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还与传统文化产生了有机融合,为青少年搭建了文化交流的平台。
其四,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中,民族民间文化起到了核心作用,而文创和新媒体为这一过程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不仅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且在乡村振兴等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三,人民文化实践是人民群众从文化接受者向创造者、传播者转变的重要途径。热词指数是互联网思维在人民文化实践中的生动体现。从内涵上看,“互联网+”是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将互联网通信技术与不同行业进行深度融合的过程,同时也是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形成产业发展的新业态,继而推动社会资源集成优化的过程。互联网经济具有生产消费信息化、业态界线模糊化、市场主体多元化、销售网络平台化与市场驱动终端化的特征,意味着参与互联网的主体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这与人民文化实践的本质要求是一脉相承的。(来源:《学术前沿》杂志2023年10月下(注释从略))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1744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