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产业振兴   陈文胜等:郴州市2023年乡村振兴研究报告
返回列表
查看: 177|回复: 0
收起左侧

[产业策略] 陈文胜等:郴州市2023年乡村振兴研究报告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5万

帖子

259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595039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3-11-14 09:2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本帖最后由 gecccn 于 2023-11-14 09:31 编辑

陈文胜 游斌王文强(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博士后;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湖南省社科院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智库团队首席专家、省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与改革发展研究所所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为全面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明确了战略路径和方向。近年来,郴州市积极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突出城乡统筹、融合发展,打破地域界线,推进西河沿线联动发展,打造西河乡村振兴示范带,促进乡村之间资源共享、抱团发展。西河,因盘绕郴州市西北而得名,发源于北湖区仰天湖骑田岭山脉,全长142公里,流经桂阳、北湖、苏仙、永兴4个县(区)、9个乡镇(街道)、52个行政村。郴州市西河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建设,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由“连线成景”向“面上开花”转变,构建“点线面”全域美丽大格局,实现了在更广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整合优势资源、发挥集聚效应,取得了良好成效,积累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益经验,探索了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成效:以“示范带”的振兴辐射带动全域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的重要判断,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新的重大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西河乡村振兴示范带以流域为单位,以村为节点、以镇为枢纽,串点成线、连线成片、集片成带,促进各种要素、各种业态融为一个整体,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探索符合各地自身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初步构建起乡村产业集聚发展、乡村建设提档升级、乡村治理效能提升的良好局面,以“带”的振兴辐射带动了全域乡村振兴。

(一)特色化融合化互促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

西河乡村振兴示范带以乡村资源禀赋为载体,坚持特色产业发展,让景观跟着业态走,业态跟着市场走,打通一二三产业的“任督二脉”,推进“一村一品”“一村一特”建设,实现乡村产业“串珠成链”,畅通乡村经济纽带。依托西河沿线的自然生态条件和农业产业基础,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培育了“栖凤渡鱼粉”“郴心郴意”“永兴冰糖橙”“华塘草莓”“桂阳五爪辣”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2022年,沿线种植蔬菜1.9万亩、柑橘1.5万亩、草莓1.2万亩,水产养殖3260亩,生猪存栏16万头、出栏43万头,建设市级及以上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6家,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16个,苏仙区坳上镇获批创建2022年农业产业强镇。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0家,开发生产了栖凤渡鱼粉速食泡面、桂阳五爪辣辣酱、黑米酥等深加工产品。以建设“知名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打造了吴山村“小龙虾”、华塘“草莓小镇”、栖凤渡“鱼粉小镇”等一批产业融合发展的特色村、镇。桂阳县休闲农庄发展到190余家,其中星级休闲农庄19家,全年接待游客达261.2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17.3亿元。该县正和镇开发了朝阳村梨山庭院、官溪村雅溪游乐、和谐村星空营地等休闲游乐项目,年吸引游客10万余人,促进消费2000万余元,带动就业200余人,集体经济收入增加100余万元。苏仙区瓦灶村依托省级非遗栖凤渡鱼粉制作技艺,发展乡村旅游和研学基地,年均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接待研学学生2万多人次,栖凤渡鱼粉文化旅游已成为当地城市周边旅游的新热点。产业发展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2022年西河沿线52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973万元,增长167%,薄弱村全部消除;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808元,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3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至1.58(全市为2.04)。

(二)宜居宜业宜游共进开拓乡村建设新境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西河乡村振兴示范带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特别是2023年抢抓承办第二届湖南旅发大会契机,全域开展城乡风貌提质,结合“唤醒老屋”行动,促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村庄微改造、精提升,营造传统湘南民居特色乡村风貌。近些年,累计投入资金近9亿元,沿线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以较少投入累计建成旅游公路(步道)251公里、旅游厕所70余座、驿站8所、完成供水工程养护项目297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项目177个,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7.3%,行政村生活垃圾治理覆盖率达100%,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累计拆除违建房危房旧房杂房空心房残垣断壁1.5万余间(处),腾挪空间85.4万平方米,建成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游园“四小园”面积39559 m2,成功创建34个美丽屋场、21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其中苏仙区瓦灶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永兴县建设美丽屋场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在农业农村部简报刊文推介。桂阳县官溪村利用废弃矿山打造了雅溪游乐特色餐饮和水上乐园;永兴县松柏村沃原农庄利用废旧的石碾、犁耙、打谷机等农具,打造农耕文化展览馆等,既改善了风貌环境又产生了经济效益。

(三)自治法治德治结合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

西河乡村振兴示范带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坚持把自上而下的“浦江经验”和自下而上的“枫桥经验”结合起来,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下访接待群众工作机制,着力建设“一站式”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系统——“百姓解忧站”,不断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乡村振兴基础。2022年,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整建提质行动,整顿提升软弱涣散村党组织3个,实现动态“清零”。苏仙区许家洞镇获评省级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北湖区保和瑶族乡月峰村、桂阳县正和镇正和村、永兴县湘阴渡街道堡口村3个村获评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苏仙区推行以屋场为基本单元的党建模式,共建立屋场党小组127个,设立党员中心户8326户,累计召开屋场夜话、党员夜访842(场)次,收集意见建议3367条,解决各类问题5000余个。桂阳县和谐村实行微信打卡、视频连线“云端”自治,解决“户散人出难管”的乡村治理痛点,收集“百姓留言”“群众金点子”654条,解决群众诉求456件、重大民生事件8件,引进企业5家,村民成为乡村治理的参与者、受益者和评判者。永兴县堡口村开展“我为乡村振兴办实事”活动,引导村民投工投劳,村民自筹资金达60余万元,达成了“公共区域村里投,庭前院后自己做”的广泛共识。桂阳县正和镇选聘15名专业律师、驻村干部、村干部组团开展“法治下乡”服务,实行“干部下沉、律师下派、远程下单”,成功解决项目建设、民事纠纷等法律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北湖区率先成立全市首家“乡贤馆”,在库乡贤242名,2022年通过新乡贤引进重点产业项目18个,带动就业1200余人,利用乡贤资源协调解决乡村问题147个,开展政策法规宣传116场次。

二、做法:以“示范带”的行动推进城乡区域资源优化配置

2022年2月以来,郴州市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有突破、三年见成效”的要求,量身制定西河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三年行动方案,重点实施10大提升提质工程和30项主要工作,推动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持续向纵深迈进,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统筹区域规划,着力打破壁垒推动城乡要素顺畅流动

依托片区内共同的发展特征,统筹推进沿线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大胆开展改革创新试点,强化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有力推动乡村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支撑引领西河乡村振兴示范带全面振兴。

合并连片编制村庄规划,强化西河流域统筹发展。在市级层面成立高规格的示范带建设领导小组和项目协调指挥部,明确35名在职市级领导和沿线四个区县的四大家主要领导联点推进,落实“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按照区位条件相似、发展基础相当、主导产业相近的原则,推动镇村联编、片区联动,打破城乡壁垒、区域壁垒和行业壁垒,破除邻避效应,实现物理层面上的“由点到带”。不仅能够提高技术单位工作效率,节约编制经费,而且有助于整合沿线村庄特色资源,促进乡村统筹协调发展。坚持生态、产业、用地、设施、文化等“五个统筹”,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地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有效整合沿线村庄特色资源,科学谋划空间和产业布局,通过河道、乡村旅游公路、风景路、慢行步道等,串联循环农业基地、特色田园乡村、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等特色资源点,形成融自然、田园、产业、文化于一体的空间连片区域。

探索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强化城乡发展用地保障。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以乡镇为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积极盘活存量集体建设用地,优先保障农民居住、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空间和产业用地需求。西河乡村振兴示范带推进土地规范有序流转,整组流转超过350个组,整体流转率超过70%。在拆除整治后的土地上因地制宜建设“四小园”和文体活动场、停车场等设施,积极开展复垦复耕,腾挪空间用于乡村建设。较为突出的如永兴县堡口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的“支部农场”模式,大力实施千亩烟稻轮作、千亩冰糖橙种植“双千”计划,流转了1100多亩土地,并将近800亩耕地、山地全部复耕复垦,由村集体统一经营种植,为产业发展提供土地。北湖区招旅村对村集体未开发利用地块进行全面摸底,分类施策,引进华兴农业等企业进行农业开发,取得地租收入和分红。

优化财政资金支出方式,拓展社会资金筹措渠道。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健全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在继续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的同时,强调要健全政府投资与金融、社会投入联动机制,鼓励将符合条件的项目打捆打包按规定由市场主体实施,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按市场化原则更多投向农村。西河乡村振兴示范带通过“大专项+业务清单”等方式统筹涉农资金,采取财政保障一点、资源开发一点、金融支持一点、企业投资一点、社会投入一点“五个一点”方式筹措建设资金。2022年市财政预算4600万元,沿线累计整合涉农资金3.5亿元,申请专项债3.1亿元,金融贷款2665万元,民营企业捐资690万元,农民筹资1000余万元,新乡贤捐资1670万元,确保了乡村建设和重点项目有序推进。桂阳县2022年整合农业农村、乡村振兴、交通、水利等资金1亿元,撬动社会资本1.7亿余元。

通过多方聚才、悉心育才、环境留才,引导各类人才向乡村集聚。西河乡村振兴示范带秉承“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的理念,坚持人才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为乡村振兴招贤纳士、广聚英才,促使农业科技人才、优秀专业人才、“土专家”“田秀才”等多元人才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工作。为了让各类人才、资本等要素在农村广阔天地发挥作用、大展身手,郴州市出台“人才新政52条”,实施“乡村人才提升提质工程”,制定《郴州市支持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促进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评选十大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才和十佳乡村名匠工作室。2022年共向沿线村派出第一书记52名、工作队52支、工作队员158名;向四个县区派出科技特派员188名。依托院校建设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育基地,面向郴州市的乡村产业如茶叶、草莓、黄姜、水果、文化旅游产业等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例如,苏仙区根据乡村人才所在地域特点和产业需求,邀请省、市、区及高校专家开展专题培训,重点组织新型职业农民、致富带头人、专业合作社人员等群体参加。2022年以来,该区以村为单位,组织农户集中培训38期,培训农民2000余人次,开展各类乡村振兴培训班,累计培训农村带头人160余人次,优秀乡村人才400余人次。永兴县堡口村以凝聚乡贤力量为抓手,建立“乡贤资源库”和“项目建设库”,积极开展“乡贤回乡 助力家乡”主题活动,设立“村级爱心基金会”等平台,引导乡贤发挥能动性。

(二)彰显乡土特色,着力品牌引领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西河乡村振兴示范带重点关注产业发展体系和空间布局,依托西河沿线乡土资源,充分发挥各村的特色优势,完善农产品全产业链,实现一产提质、二产升级、三产增效,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立体式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

深挖优越乡土资源,做好“土特产”文章。乡村产业振兴关键在于将“土特产”3个字琢磨透,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郴州市出台《关于持续推进“六大强农”行动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实施方案》《郴州市壮大“4+2百亿产业”促进乡村振兴2022年工作方案》,重点发展优质稻、蔬菜、水果、烟叶、楠竹、养殖等优势特色产业。新建一批独具特色、辐射面广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如北湖区招旅村以招旅华兴公司果蔬种植基地和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为基础,合理利用基地周边闲置土地和林地,发展设施农业和智慧农业,打造“湘江源蔬菜”品牌和“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生产基地。制定《郴州市培育农业品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在全省率先探索“做优一桌郴州饭”,打造了“湘江源”蔬菜、“福城金叶”“桂阳和米”“桂阳坛子肉”等区域公用品牌,辣椒、冰糖橙、草莓、饺粑等乡土产品深受市场欢迎。

发展农产品加工,延长产业链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一个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标志,是实现产业兴旺和夯实小康社会基础的重要抉择,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苏仙区瓦灶村打造以鱼粉为主题的农产品加工集群,建设了大米厂、米粉厂、调料厂、豆油厂、茶油厂、中央厨房和冷链物流。永兴县通过支持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引进来料加工企业进村等形式,有力带动了西河沿线村庄产业发展。北湖区吴山村潘潘农场草莓基地,除了草莓鲜果的采摘、销售,还初步研发出草莓干、草莓酒、草莓巧克力、草莓牛轧糖等一系列产品。桂阳县和谐村建设姜黄产品创意工厂,实现姜黄精深加工,生产姜黄凤梨酥、姜黄茶饼等深受群众喜爱的台湾特色点心,年产量达到100吨,产值2亿元,完成税收500万元,增加村集体收入20余万元。桂阳县西水村以艾草系列加工产品(艾叶粑、艾香、香囊、枕头、香皂等)、桂阳饺粑、蔬菜面、蔬菜包为主打,配以古法粮酒、烟熏腊肉等传统手工艺加工为特色的农产品。

突出农趣主题,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乡村旅游能够充分发挥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发挥好带动作用。通过与全域旅游高水平融合,在乡村建设与深化改革中,可以拓展乡村旅游新业态,创新挖掘乡村康养旅游、研学旅游、红色旅游等产品。依托西河沿线稻田、花海、果园、菜园等,推动田园观光、农耕体验、文化休闲、特色民宿、研学实践等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首届西河乡村旅游文化节发布了12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签约了20个农业和文旅项目。苏仙区瓦灶村栖凤渡鱼粉传承基地运营成“国家五星级休闲农庄”,桂阳县和谐村“和乐童趣园”仅2023年五一期间便吸引了10万游客打卡。北湖区吴山村围绕吴山草莓,推行“水稻+草莓”轮作模式,建设草莓产业园、草莓三产融合创意体验园,兴办草莓学院,举办草莓节,打造独特的“吃住行游购娱”全体验草莓小镇。2022年,种植1800亩,亩均效益6万元。苏仙区河头村突出农趣主题,依托国家五星级农庄莲山庄园辐射带动作用,充分融合农业、科技、休闲等元素,全链条促进“产供销”“游购娱”提质升级,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打造一个以研学旅行和团建活动为支撑,集果蔬摘采、特色养殖、乡村民宿等产业于一体,“农味”丰富“趣味”十足的乡村休闲旅游地。

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将先进技术、现代理念导入农业生产中。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必然要求。为了让“单打独斗”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走向“握指成拳”的大农业生产模式,2023年4月郴州市供销合作社与农化服务、农产品初加工服务、农业生产市场主体、金融保险服务等代表共同签订“郴州供销农业社会化服务大联盟‘四方’战略合作协议”,建设郴州供销农化服务大联盟平台。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等各类经营主体在平台上,能更便捷购买到质优价廉的农资、农机等产品和服务,农户可在平台上可自主选择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为其开展粮食生产代育、代耕、代插等“十代”服务,畅通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桂阳县被湖南省农业农村厅确定为“全省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县”,成为全省十个试点县之一,初步构建“主体多元、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该县现有各类型社会服务组织3260家,建成农技推广机构25个,建立农业科技示范点386个,服务带动农户近11.68万人。永兴县堡口村以烤烟、冰糖橙等传统优势产业创办专业合作社,已吸纳农户近500户入社发展,同时成立供销惠民服务有限公司,构建产业发展平台和配套链条。苏仙区瓦灶村积极探索“三位一体”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完善村供销社功能,成立为农服务公司。

(三)凸显湘南风貌,着力生态文化赋能留住田园乡愁

乡村建设中,既不能照搬城市套路或者“以洋代土”,把村庄建得不伦不类;也不能统一模式搞“千村一面”,而是要统筹考虑自然景观、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等因素,与自然环境融合,体现风土人情特色,精心打造一村一韵。西河乡村振兴示范带持续推进村庄洁化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序化“六化”行动,坚持原真性保护、原住式开发、原特色利用,杜绝过度城市化、园林化、硬质化,不搞大拆大建,全面清理破败危房、残垣断壁等,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因地制宜找准特色,保持村庄原有形态、保留乡村风貌和田园风光。

以“唤醒老屋”行动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经摸排,西河沿线拥有可利用老屋资源417栋。郴州市出台《郴州市“唤醒老屋”试点工作方案》,选取西河沿线作为试点,根据老屋资源禀赋,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唤醒”方式,村民可将闲置老屋委托村集体出租、合作开发或入股经营,或由村集体与老屋所有人协商回购进行回收开发利用。对闲置老旧房屋进行修缮和利用,市场化手段系统推进农村老屋、闲置房屋盘活利用,以房屋为媒介带动市场主体、资金、人流为村落发展注入活力。北湖区在保留农耕古韵的基础上,将一批老旧房屋转变为党建党史馆、农产品展销馆、特色民宿、特色餐饮等各类业态,该区茅坪村引进农业龙头企业“黑米姐姐”进驻老屋,打造黑米姐姐米粉铺、酒铺等特色餐饮体验馆,以“租金保底+运营分成”方式可带动村民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桂阳县和谐村通过“市场主体+村集体+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引入市场主体整体运营24栋老屋,打造“文化传承馆”项目和“湘台文化坊”农文旅融合项目,建设湘昆传承馆、国学经典屋以及湘台文化与美食馆、姜黄手工研学体验馆等,最终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集体增富。永兴县锦里村将10余栋老宅出租用于建设花园式村庄,坚持“自然美学+本土文化”理念,打造集文化休闲、康养度假、野奢露营、农产品消费等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基地。自2022年试营业以来,人气爆棚,高峰时期,日接待游客3000余人次。

以“三废转变”为抓手推进乡村风貌提质。各种废弃材料及闲置的物件都承载着特定年代的历史记忆,针对不同类型建设废料的特点,在公共空间里加以合理利用,不仅能够就近就地消解各类建设废料,而且有助于延续乡村空间建设的乡土特质,留住乡土韵味,彰显乡村本色,对讲述村庄故事、发扬节俭精神大有裨益。西河乡村振兴示范带在乡村建设过程中,突出就地取材、废旧利用,发掘其残余价值,将其作为承重、围护构件,或应用于景观营造之中,让旧材变新材、荒地变园地、盲区变景区。一是变废弃设施为休闲游乐项目。深度挖掘农村废弃的矿山、工厂、水渠堤坝、铁路轨道等基础设施资源,在原有基础上改造升级,以较小的投入打造新的游乐项目。比如,桂阳县和谐村利用废弃的旧郴嘉铁路和火车站建设“人生驿站”和“历史车轮”项目,融入星空露营、观光小火车、研学等业态,打造特色景点景观。二是变废旧材料为乡村建设原料。坚持就地取材、废旧利用,将拆除和闲置的旧砖、旧瓦、旧木料等统一回收用于园地围栏、诗画墙体、游步道建设。比如,苏仙区板屋村、桂阳县沙坪村将拆除和闲置的旧砖、旧瓦、旧木料等用于园地围栏、游步道建设。三是变废旧物件为农耕文化记忆。各村注重把农业农村生产生活中遗留的老物件、废旧农具等收集起来,因时制宜变为农耕文化载体。比如,永兴县堡口村收集利用废旧石头、砖瓦垒成一面“农耕记”文化墙,再嵌入陶罐瓦片和犁、耙等老物件原貌悬式,成为一道具有浓厚乡愁的风景。

以“四小园”为载体实施微改造。西河乡村振兴示范带将拆危拆旧专项行动和规划农村建房等工作有机结合,合理规划利用农村边角地、废弃地、撂荒地以及房前屋后闲置土地,通过共建、共享、共治,因地制宜打造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四小园”,以小切口带动村容村貌大变化。不仅提升了零星土地利用率,而且激活了乡村活力,节约了村庄后续管护成本。如苏仙区拆除违建房、空心房和危旧房3.5万多平方米:通过就地取材、废旧利用,微改造116处小菜园、小果园,修建60多处小花园、小游园,新建16个休闲广场、1个文化和非遗展示中心、6个农产品展销点。桂阳县正和镇对危旧杂房、残垣断壁进行集中拆除,累计拆除危旧杂房77647m2,建成“四小园”面积39559 m2。北湖区招旅村拆除危旧房屋180栋、残垣断壁56处,采取“集体出料出资+个人认领使用维护”模式对空坪闲地、房前屋后闲置地实施“微改造”,打造小菜园、小果园、小禽园等88座,交村民使用,收益由村小组、村民按比例分成。

以涵养文化根脉为目的推进乡村文化传承保护。西河乡村振兴示范带结合农村特性传承耕读文化、民间技艺,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将西河沿线留存历史印记的古桥、古祠堂、古戏台、古牌坊等全部纳入保护范围,修缮提质湘昆古戏台、骆氏宗祠等10余个市级以上重点文保单位。充分挖掘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讲好桂阳朝阳村“红军夜宿梨山”、永兴松柏村“插标分田”等红色故事,建设“村史馆”等,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和研学基地。

以建设“水美乡村”为契机推进农村环境治理。郴州地处长江水系、珠江水系分流地带,是湘江、北江、赣江三大流域的源头之一,水资源总量丰富。自2022年以来,北湖区实施水利部第三批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项目,重点围绕打造“山水画卷、西河走廊”目标,将西河沿线三合村、月峰村等村打造为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水美湘村”样板。北湖区三合村以建设“水美乡村”为契机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和城乡风貌提质工作,先后建设三合村休闲广场、木槿岛、水帘桥,新建过河汀步坝、亲水平台、行人桥,同时对接湘江流域西河北湖区控制单元水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开展河滨湿地建设,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桂阳县以河流整治为着力点,实施水毁河堤修复、岸坡整治、人文景观等项目建设,既消除了防洪隐患薄弱环节,确保河道行洪安全,保护两岸农田,又结合了沿河乡村特色文化,体现人与水、村与水、文化与水的和谐之美,让沿河村庄因水而起,因水而美,因水而兴。

(四)突出党建引领,着力创新提升乡村基层治理效能

乡村治,百姓安。“治理有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西河乡村振兴示范带始终高度重视并持续加强乡村治理,坚持党的领导,着重保护和激活乡村治理的主体协同能力,突出农民群众主体地位,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不断增强乡村治理效能,为乡村振兴搭基础、保稳定、促发展。

以人民导向、服务导向为原则,夯实乡村基层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关键在党”。党的领导是“三农”工作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制定《西河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带创建“十条标准”和红色村建设“十个一要求”》,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整建提质行动,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苏仙区推行“党小组建在屋场上”工作模式,建立屋场党小组127个,建设党建长廊15公里、支部农场10个,该区瓦灶村构建“党支部联党员,党员包群众”的组织链条,针对村民委托的事情,打造群众点单、屋场派单、党员领单、支部验单的服务链条,让村民有困难就近找党员,帮助村民解决纠纷。桂阳县正和镇通过“党建引领促振兴、村企联建促发展”的方式,充分整合党建、社会、产业、人才等资源,推动党支部、村委会、企业三方由“单兵作战”向抱团发展转变,切实把基层组织建到产业链上,把党员聚到产业链上,激发基层发展新活力。

推行多元化村民议事协商形式,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坚持“策由民选、规由民定、事由民决”,推行“屋场夜话”等村民议事协商形式,在乡村规划、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中充分征求群众意见,汲取群众智慧。永兴县堡口村立足全民参与、全民受益推进项目建设,积极探索村民参与经济社会建设,引导村民共同参与社会治理,重大事项广泛听取党员群众意见,通过“四议两公开”渠道进行集体决策,重要项目经由党务村务公开,接受村民监督委员会的监督,力求公开公正透明办事。苏仙区钟家村通过屋场恳谈会等方式,强化农民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农民主动参与村庄公共事务的积极性,让农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农民的事让农民商量着办,凸显了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北湖区招旅村成立农村经济合作发展理事会,牵头定期召开例会,对村级事务进行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形成乡村建设强大合力。

坚持突显农民主体地位,多形式发动群众筹措资金、筹工筹劳,全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不是坐享其成,等不来、也送不来,要靠广大农民奋斗”。西河乡村振兴示范带贯彻落实“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理念,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把农民能干的事尽量交给农民干,尽可能让农民在创建中实现务工增收。桂阳县和谐村2022年共发动村民筹资26.5万元,乡贤捐款50万元,村民投劳4000余人次,拆除废旧杂房9000余平方米,清理清运垃圾杂物1126吨。苏仙区坚持共建共享理念,突出村民主体地位,推动自来水水费、卫生保洁费、规范建房保证金“三费”收取,引导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提升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积极性。永兴县堡口村在实施千亩烤烟、千亩冰糖橙“双千计划”中大力发动群众开垦荒山、整治荒田,高标准完成了1700亩土地流转和整理。

采取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苏仙区瓦灶村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新型产业化合作模式发展鱼粉产业,吸纳和辐射带动周边村5000户以上农户增收,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村集体总收入从2021年的38万元增加到2022年的80万元。北湖区梨园村通过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带动周边200多农户参与雾柚种植,合作社统一提供生产资料、进行技术培训、实行订单生产,每年每户农户可增收0.8万多元,为周边村民解决就业岗位50个。桂阳县朝阳村坚持绿色生态发展理念,推行“党支部+基地+党员创业孵化基地”产业发展模式,引导村民向基地流转土地,发展果蔬100余亩,出租闲置旧房改建成民宿,村民既有近1000元的租金收入,又能在果蔬田园基地、民宿餐饮点务工增加收入。永兴县油塘村成立村级经济联合社,将村里7000多亩土地全部归集,村民以土地入股,按380元/亩进行保底分红。桂阳县把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已联结农产品基地30.8万亩以上,带动农户11.4万余户。

建设多功能“数字乡村”平台,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创新推广“积分制”“道德银行”“红黑榜”等治理模式,推动各村科学制定“村规民约”,建立道德评议会、好人协会、村民议事会、治安协作会等“四会”,开展法律进乡行动,实施“法律明白人”和“法治带头人”培养工程。引导3家运营商对沿线村庄进行网络建设投资,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和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升级,逐村建成集电商、云喇叭、视频安防监控系统、防溺水监控系统等多项功能于一身的“数字乡村”平台。郴州联通与永兴县高亭司镇政府合作,建设智慧平安小镇,在桂阳县和谐村、苏仙区板屋村等20余个村建设数字乡村云平台,提升了乡村数字化治理能力。郴州电信公司积极融入乡村振兴,将苏仙区瓦灶村,以及永兴县松柏村、油塘村作为数字乡村建设标杆进行打造。已经搭建了云平台、数字乡村驾驶仓,开展线上线下消费帮扶,推广乡村积分银行等模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郴州移动公司积极推广“一村一店一基地”数字乡村建设模式,在苏仙区飞天山镇建设的5G智慧小镇项目,覆盖16个行政村、2个社区,荣获“中国移动数智乡村优秀示范乡镇20佳”。北湖区吴山村建立完善了“数字乡村”综合治理平台,促进了村干部、村民与村委互动,实现村镇视频化、智能化、立体化管理,大大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能力。

三、启示:以“示范带”为突破口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打破城乡地域限制,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促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双向赋能和双轮驱动。对此,郴州市建设西河乡村振兴示范带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以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为取向,强化区域政策体系建设

郴州市依托西河沿线四个区县建立乡村振兴示范带,将各种资源、各种业态融为一个整体,不仅促进了城乡统筹布局,而且形成规模效应,发挥了集聚优势。实践证明,只有以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为取向,因地制宜将特定区域的乡村进行整合,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才能克服单个村庄资源有限,产业布局、招商引资水平较低的困境。因此,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成立高规格的区域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和项目协调指挥部,有效整合市、县区两级资源,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统筹推进的工作格局。要找到推进资源整合的突破口,对区域自然资源、文化特色、特色产业等进行全面统筹、规划布局,既推动差异性发展,又组成发展联盟。要强化区域政策体系的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和规章制度,整体安排、系统设计区域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提升区域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政策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二)以区域内产业一体化为目的,构建优势互补分工体系

西河乡村振兴示范带推动各村资源、技术、人才、资金以及市场需求等相关要素的整合重组优化,构建“从田头到餐桌”及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全产业链,逐步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体系。实践证明,只有注重区域乡村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才能形成区域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全面提升区域乡村产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因此,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突出城乡区域产业协同一体化发展的方向,立足特色资源与地域优势,加快推动农业特色产业提质扩面。要把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和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形成梯次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格局,挖掘不同区域的农业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特色农业、打造特色品牌。要强化农产品加工转化意识,改变“重种养、轻加工”的状况,推动农村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把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县域,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要充分挖掘农业非传统功能,将农业与农产品加工及田园观光、农耕体验、文化休闲、特色民宿、研学实践等新产业新业态有机结合,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以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为关键,促进农业科技创新赋能

西河乡村振兴示范带为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构建区域一体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农民组织起来走市场化发展道路,提升农户生产经营能力和抵抗风险水平,不仅降低了农业物化成本,而且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实践证明,只有发展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建立资源共用共享机制,才能促进农业科技创新赋能乡村振兴,从而推进乡村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因此,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引导各类涉农组织向农业服务业延伸,发挥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双向流通网络优势,探索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模式,打造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提供农业生产经营综合解决方案。要加快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将先进数字信息化应用融入乡村振兴,依靠科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培育发展设施农业、智慧农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通过社会化服务推广应用先进技术装备、改善资源要素投入结构。要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良种攻关,引进并筛选出适合本地的农产品品种,通过社会化服务培育和推动地方优势农产品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产品供给保数量、保多样、保质量。

(四)以挖掘乡村沉睡资源为举措,加快人居环境提质升级

西河乡村振兴示范带通过“唤醒老屋”行动和“变废为宝”等举措,让乡村沉睡资源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活力,将乡村的“冷资产”转变为“热财富”。实践证明,充分利用农村现有资源推进乡村建设,不仅可以保持乡村独特风貌,而且能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带来经济效益。因此,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注重盘活利用农村闲置老旧房屋,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村民参与,秉持“拆危治乱、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年久失修、破败不堪老屋群落进行修缮和改造,挖掘老屋价值。要注重农村废弃基础设施、废旧材料、废旧物件的利用,注重微改造、精提升,突出就地取材、自拆自用、废旧利用,注重保护传统村落,保留乡村风貌、形态、肌理,以实现“最小的人为干预、最大的原乡体验”。要充分利用空闲土地因地制宜打造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等小生态板块,高效整合利用土地,以边角之景带动村容村貌提升,促进资源利用、美化环境、保护生态、留住乡愁、发展经济的有机统一。

(五)以共融共享共建善治为目标,形成全面协同有效措施

郴州市注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推动西河沿线乡村治理资源有机整合、联动发展,打造区域乡村治理共同体,激发了乡村发展活力。实践证明,只有以区域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壁垒、提高政策协同,让农民群众共建共享乡村振兴成果,建立协同共治、利益共享、要素共融的乡村治理秩序,才能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实现更合理的分工,凝聚更强大的合力。因此,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构建区域各要素融合交流的共融机制,通过加强村庄间的联系,形成“点线成面”的网络空间布局,让要素在更大范围流动,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实现区域空间协同发展。要构建区域一体化多元主体参与乡村建设的共建机制,注重尊重农民意愿,调动村民自治积极性,让农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做到“服务到位不越位,帮办不包办”,激发农民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让村民在参与乡村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建设过程中发挥主人翁作用。要构建区域一体化乡村治理成果的共享机制,推动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向村庄辐射延伸,实现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公共服务资源一体化共享,让农民共享乡村发展成果。

(六)以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为原则,探索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西河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中,沿线52个村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各不相同,既坚持统筹规划,又做到因地制宜,使村庄策划设计、发展主题各有特色,实现村庄各美其美、串珠成链。实践证明,只有立足资源禀赋,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分区分类明确目标任务,探索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路径,才能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因此,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突出乡村特色,做到“一村一策划、一村一设计”,尽可能保留差别性、独特性,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要合理确定公共基础设施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标准,遵循城乡发展建设规律,做到先规划后建设,不搞齐步走、“一刀切”。要突出地域特点,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实现既分工又合作,在产业培育上用好当地资源,在乡村建设上要注意就地取材,防止千村一面,彰显乡土味道,留住田园乡愁。(来源:《乡村振兴蓝皮书:湖南乡村振兴报告(2023)》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3年11月出版)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380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