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文化振兴   人文与经济如何为城市发展“插上双翼”
返回列表
查看: 139|回复: 0
收起左侧

[乡风策略] 人文与经济如何为城市发展“插上双翼”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4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48235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3-12-7 10:3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邓智团 郭红星(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博士研究生)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注重传承城市文脉,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进书香社会建设,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人文鼎盛和经济繁荣,历来是互相促进、交相辉映的关系。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新时代新征程上,人文经济在我国城市发展中呈现怎样的发展势头、有何亮点?各地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相融互促、相得益彰,特色做法有哪些?本期推出研究报告,对此进行梳理与分析。

文化和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两个“车轮”,全人类共同应对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一系列重要指示,为繁荣发展城市人文经济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扫描城市实践:人文与经济相互激荡、彼此生发

城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积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努力推动经济持续繁荣、人文和谐发展,形成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融合发展的丰富多元的城市实践,在经济发展中惠及民生,在文化传承中造福百姓。

注重把人文融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中。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关键是以人民为中心,贯通历史现实未来,让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永续利用、与现代化建设交相辉映。如北京和上海在把科技创新中心作为核心定位的同时,都把文化中心或文化大都市建设作为城市的主要定位;成都在建设西部重要金融中心和科技中心的同时,坚持以文兴业、以文润城、以文惠民、以文互鉴,努力打造彰显中华文明魅力、天府文化特色的世界文化名城;在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苏州,既有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这一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也有在全国169家国家高新区中综合排名第四的苏州工业园区,不仅有历史文化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很好地践行了人文与经济共生共荣的发展之道。

注重以人文精神塑造城市特质。正如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一样,一个城市的崛起与繁荣,也有一以贯之、历久弥新的城市人文精神。一般来说,开放、创新、包容、诚信、务实等人文精神能赋予经济发展更强的竞争力,与生产力中最活跃的人的因素结合起来,将会催生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例如,以“开放、创新、包容”为城市品格的上海,全方位大力度推进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以“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为城市人文精神的深圳,涌现出众多世界知名企业,成为我国最具活力的创新城市之一。一些革命历史悠久的城市,在发展中注重擦亮红色文化名片,如井冈山充分发挥红色传统资源优势,积极推动红色旅游与研学旅行、乡村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了一条以红色文化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的路子。

注重以人文价值引领经济发展方向。公平、共享、绿色等人文价值是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市百姓高品质生活的应有之义。成都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注重保存原生地貌,将河流、湖泊、绿地等作为带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的生态线,让公园融入市民日常生活。杭州把共享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导向,在做大“蛋糕”的同时,聚力分好“蛋糕”,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为更好满足青年多样化、多层次发展需求,让青年创新创造活力与城市创新创造活力相互激荡,深圳、成都、苏州、杭州、郑州等45个城市被选为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从规划、教育、就业、居住、生活、健康、安全等七大环境建设入手,着力让城市更友好,让青年更有为。

注重繁荣文化产业增强发展动力。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有的城市实施“文化+”战略,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等融合发展;有的城市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壮大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等产业,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有的城市发掘当地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杭州以人文作为杭州亚运会的办赛亮点,“人文亚运”让体育与文化交相辉映,体育流量转化为发展质量,赛事红利转化为经济效益,体育竞技的魅力成为激发经济活力的关键触媒。成都通过大运会、汤尤杯、世运会等赛事,全力打造世界赛事名城。北京以中轴线保护和老城保护为抓手,大力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文化和旅游融合等“文化+”战略,2023年上半年,北京文化新业态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420.8亿元,占全国文化新业态企业营收的比重超四分之一。西安在保护历史文化和文物遗存的基础上,通过艺术创作、科技运用、视听化表达等多种方式加快文物活化利用,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拥有超过4000家玩具生产企业的东莞,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设计特色,用文化解锁制造业新赛道,崛起为“中国潮玩之都”。

注重升级文化事业提升民生品质。有的城市打造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融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等服务于一体的新型文化业态,营造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有的城市从高等级博物馆、体育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入手,建设高品质公共文化设施。如上海以水为媒,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在最核心的地段建设高品质的文化设施、公共空间,全线贯通“一江一河”,布局水岸阳台、健身步道、历史画廊,展现海派博览风情带,串联公园绿地,打造世界级滨水公共空间。浙江嘉兴以15分钟品质文化圈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举办“农民读书会”,让读书成为农民朋友的自觉习惯和精神追求。

解码人文经济:准确把握经济与人文的辩证关系

人文经济学的城市实践表明,赓续历史文脉、汇聚高质量发展澎湃动能,人文因经济加持而生机勃勃,经济因注入人文含量而质量更高、成色更足。理解人文经济,既要把握经济的人文化,也要把握人文的经济化。

经济的人文化。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赋予经济发展深厚的人文价值,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和期盼,注重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一方面,社会进步、时代变迁、技术升级,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形式,也创造着不同的文化价值、形塑着迥异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当前,高质量发展越来越强调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代际公平,强调共建共享,强调绿色安全,重视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全民共享。例如,湖泊、水库星罗棋布的武汉,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指引下,将“人水相争”转变为“人水相依”,成就了如今人水和谐的“诗和远方”;汉中通过“柔性治水”和“海绵城市”的工程实践,将6.5平方公里的天汉湿地公园改造成为众多野生动植物的天堂,也成为当地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人文的经济化。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百姓生活品质的重要保障。一方面,文化产业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动力。近年来,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持续发生“化学反应”,不断催生新产业,积蓄着强劲动能。在江西景德镇,千年瓷文化遇到现代文创产业,5.8万家手工制瓷作坊遍布全城,一条文创街区就入驻了创客2万多名、孵化创业实体2902个、带动上下游10万余人就业。另一方面,文化事业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文化事业本身也是一种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能扩大投资,拉动内需,带来经济增长。例如,书店、文化站、图书馆、线上文化服务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能让更多人享有文化滋养,创造品质生活。如杭州借助公共文化服务数智应用大场景,提供点单式配送演出、艺术培训等文化服务,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匹配,促进资源集约均衡。

虽然我国城市在推动人文和经济互动交融,以人文经济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方面积累了不少有益经验,但从经济人文化和人文经济化两个面向来看,依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例如,一些城市尚未形成可集聚经营主体、激发市场活力、彰显时代特征的人文精神;一些城市在城市文脉赓续传承中还存在破坏性保护的冲动,还不同程度存在着高品质文化事业不够充分、普惠性文化事业不够均衡等不足。

以人文经济为支点:开掘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对于不同城市来说,关键在于找到人文经济学的正确“打开方式”,兼顾经济的人文化和人文的经济化,以开放、创新、包容的人文精神润泽城市经济发展的土壤,以公平、共享、绿色的人文价值规范城市经济价值导向,做优做强文化产业,努力提供均衡普惠的文化事业,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提炼融合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城市个性等要素的人文精神,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丰厚土壤。城市特色风貌是城市外在形象和内在精神的有机统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因素、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等长期积淀形成的城市文化特征,城市人文精神在城市特色风貌塑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评价维度。要结合城市自身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等,凝练城市人文精神、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要注意把握城市人文精神鲜明的时代性,面向未来引导城市人文精神走向,不断丰富拓展城市人文精神内涵。

强调公平、共享、绿色的人文价值,升级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导向。要在做大“蛋糕”基础上分好“蛋糕”,以户籍等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切实保证人民群众享有平等的教育、就业、医疗、福利等权利;可规范调节收入分配秩序,优化财政配置结构,加快健全统筹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各种合作方式,建立利益协调机制,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积极倡导绿色生活、绿色出行、绿色消费新风尚,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做大做特文化产业,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文化产业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有效途径。壮大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推动文化产业全面转型升级,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以新技术、新手段、新模式激活文化资源,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优势,不断拓展人文经济发展空间;运用数字化技术全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文化资源转变为有价值、可交易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快形成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知名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

协同推进均衡普惠的文化事业,为城市居民创造高品质生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重视文化事业发展,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高品质人文事业保持公益性、社会性,持续扩大基本覆盖面,要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为抓手,促进优质资源向城乡基层延伸。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价值共创机制,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的主力军作用,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融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开展菜单式服务。营造生活和文化设施场景,要深入理解历史文化底蕴,挖掘当地文化特征,细分不同群体的场景需求,注意历史文化底蕴与当下社会生活的链接,将传统文化真正嵌入街区空间的骨架中,增强街区特色,提升街区品质。(来源:光明日报)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129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