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产业振兴   王亚华:丫山作为乡村振兴的典范,做对了什么?
返回列表
查看: 392|回复: 0
收起左侧

[产业典型] 王亚华:丫山作为乡村振兴的典范,做对了什么?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2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26177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3-12-25 09:3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丫山坐落在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黄龙镇大龙村,本以钨矿开发为主要经济支柱,过去曾因钨矿资源枯竭而面临着经济停滞、环境污染、村庄衰落等的问题。如今,历经16年的精心打造,这个曾经“半空心化”的山村“点绿成金”,摇身一变成为生态旅游的典范和乡村振兴的样板。丫山做对了什么?又为我国的乡村振兴带来哪些启示?一起来听听公共治理专家、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执行院长王亚华教授的分析。





01

难题:农村集体行动能力下降

16年前,丫山所在的大龙村矿洞枯竭,村民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砍伐竹木和农田耕作,收入结构单一,医疗和教育资源落后。为了追求更优质的生活,大多青壮年劳动力都选择到一线城市打工或留在大余四大矿山务工,当时大龙村的常住人口不到300人,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大龙村的乡村治理也由此走向衰败,村里的房屋、农田和其他公共事物逐渐荒废,村容一派萧条。
11.jpg 丫山在发展生态旅游业前的村貌

王亚华教授认为,大龙村在16年前所面对的困境,正是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大规模劳动力外流所导致的农村集体行动能力下降。

王亚华教授在《劳动力外流、农村集体行动与乡村振兴》(《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文中指出,劳动力的外流可能通过抽离村庄内有能力组织集体行动的领导人才、破坏村民累积的社会资本、减弱村民的村庄归属感,以及降低村民对农业资源的依赖性,对农村的集体行动能力产生负面影响,例如难以组织和协调村民参与集体行动与公共事物、村民为村庄发展贡献力量的意愿不高等。
“农民的集体行动能力下降,本质上就是农民越来越不合作了,才导致村里面的公共事物无人问津,才导致了我们看到的乡村衰败现象。”王亚华教授认为,中国部分农村地区所面临的乡村衰落,其本质就是农村集体行动能力的下降,因为当农村的集体行动能力长期处于低位,农村内便可能会出现村民合作困难、乡土文化淡薄、生产生活凋敝、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造成乡村的生产性衰落、社会性衰落和制度性衰落。
22.jpg

大规模劳动力外流所导致的农村集体行动衰败,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必须要克服的难题。对于这个难题,王亚华教授表示:“如果我们能够阻断劳动力对领导力、社会资本、村庄归属感、资源依赖性的影响,那就可能避免劳动力外流导致的不利趋势。”他和团队研究发现,劳动力外流带来的不利趋势是有可能被缓解甚至逆转的,丫山的乡村振兴案例为我们带来了可借鉴的经验。


02

丫山:突破农村集体行动的困境

王亚华教授认为,丫山之所以能够突破农村集体行动的困境,其中一个关键是具有领导力、企业家精神的行动者的介入和引导。2007年,生长在大龙村、始终心系家乡的唐向阳回到了大龙村,唐向阳拥有丰富的经商经验,且父亲曾担任村长,具备较好的声誉,在以他为代表的一众企业家的带领下,大龙村引入“两山”理念,坚持“不填塘、不推房、不移山、不砍伐”的四不原则,发挥自身的生态优势,开始开发丫山景区、提升基础设施、扩大旅游景区等,发展乡村旅游业,探索出一条以生态旅游带动乡村振兴的绿色生态致富之路。
王亚华教授认为,唐向阳等企业家在丫山建设的初期扮演着带头人的角色,他们根据丫山的优劣势和国家政策方针,规划丫山的未来发展,以企业家精神补充农村因劳动力外流而急速流失的村庄内领导力,这些企业家可说是推动大龙村有效集体行动的直接力量,也是大龙村走向乡村振兴的初始能量,“像唐向阳这样的企业家,他在家乡用心创业,发挥了他的企业家才能,把一片荒山野岭打造成为了一个旅游热点,这就是企业家才能做到的无中生有。”
33.jpg
王亚华教授及其团队到丫山进行调研

另一方面,王亚华教授指出,丫山在发展乡村旅游业的过程中,在唐向阳等企业家的带头下,始终坚持“共建、共享、共赢”的发展理念,其中以“三变三金”的发展模式最为典型,“三变三金”让“村民变员工、员工变股东、股东变老板”,村民足不出村就能够实现“务工就业拿薪金、资源入股领股金、房地租赁收租金”,这样的发展模式不仅为当地村民带来了稳定可观的收入来源,让村民可以充分享受丫山的发展成果,共同走向富裕,还鼓励村民积极自觉参与建设丫山的集体行动,成功提高村民为丫山发展乡村旅游业贡献力量的意愿。
大龙村从十多年前的经济发展停滞、劳动力大量流失、乡村集体行动衰败,到现在以乡村旅游产业为核心,走出了一条集乡村度假、森林康养、运动休闲为一体的特色发展道路。
44.jpg
丫山在发展生态旅游业后的乡村新貌

在丫山案例中,本地乡贤唐向阳回乡创业为大龙村提供了有能力组织集体行动的领导人才,在加强村民对农村的归属感和农村内的社会资本的同时,提升了村民对乡村的依赖性,使村民更愿意为丫山的乡村旅游业和其他公共事物贡献力量,成功激活当地的农村集体行动。这一案例体现了王亚华教授所说的“如果我们能够在领导力、社会资本、归属感、依赖性这四个方面做得比较好,就有可能在劳动力大量流失的情况下,还能非常好地治理乡村。”


03

经验:五大振兴

王亚华教授指出,丫山案例克服农村集体行动衰败问题的路径反映了我国“五大振兴”的乡村振兴思路:“我们发现中国的乡村振兴就是按照这样一个思路在做的,讲到‘五大振兴’,人才振兴其实就是在做反向供给领导力,包括培育当地的带头人、反向注入领导力,其实都是干预领导力这个机制;现在大力搞组织振兴,包括各种各样的农村组织,以及加强政权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的建设,其实都是在增加乡村的社会资本;生态振兴,就是要做好生态环境治理,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吸引人才向乡村回流;大力搞产业振兴,其实就是要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增加村民涉农收入,这样可以增强村民对于涉农活动的依赖性;同时大力搞文化振兴,能够增加老百姓对于乡村的归属感。”

55.jpg
王亚华教授认为,丫山在走上乡村振兴之路前的困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国部分地区乡村衰败、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的情形,经过十多年的实践,丫山形成了“人才振兴—组织振兴—生态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逻辑,不仅逆转了劳动力外流带来的负面趋势、阻挡了劳动力的进一步外流,还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到丫山就业和落户,“这实际上是一个乡村振兴的典范”。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566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