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过去一年,中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展望2024年,多家国际机构上调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认定中国仍是全球经济复苏的主动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要增强信心和底气。作为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2024年经济形势如何?如何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本期智库要览精编了10位专家的观点,以飨读者。 2024年是一个经济增长的恢复年 2023年,面对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等重重挑战,中国经济实现了稳健前行。展望2024年,专家普遍认为,在宏观经济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以及产业升级不断深化的推动下,国内需求进一步复苏,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预计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达5%左右,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将取得新进展。同时,专家指出,目前,中国经济运行仍是恢复性的,存在内生动力不足、转型升级面临新阻力、高质量发展面临新困难等问题。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认为,2024年中国经济其实比2023年难度更大,2024年是中国经济能否回到合理区间的关键一年。中国经济潜在增长水平应该在5%以上,2024年中国经济应该能在高基数上达到增长5%左右或者为5%的增长奠定基础。不过,他指出,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是内需不足,2024年对内需综合施策。短期扩大需求的政策主要在投资,中期真正解决车市、楼市、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问题,长期解决改革防风险问题。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增长都低于均衡水平,需求不足是全球性现象,这也导致了中国经济的困难。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强调,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三个“稳”与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的四个“进”相互作用,要通过“3+4”这7项工作,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他认为,2024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会取得令人瞩目的新成绩。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认为,2023年二季度、三季度,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都在负区间;2023年1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0.5%,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3%,在后疫情时代,中国供给端修复快速平稳,但需求端恢复滞后且疲软。他预计中国2024年经济增速为4.9%,消费或贡献三分之二的增速。另外,预计2024年中国出口仍面临较大压力。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认为,2024年最大的可能性是一个增长的恢复年,同时也是调整启动的一年。一是2024年国际形势有望缓解,总体上利好稳经济。二是政策调整将进一步出台。整体来看,2024年中国会下大功夫稳增长、去风险。不过,尽管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潜力仍巨大,经济政策调整的共识正在形成,但仍面临房地产行业转型、消费信心不足、地方债等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明认为,中国宏观经济增长正处于自身修复的过程中,中国政府正在出台一揽子政策来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了加大力度稳增长促发展的信号,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将会明显好于2023年,家庭与企业等微观主体的感受与宏观经济增长之间的差距在2024年也有望显著缩小。2024年中国GDP增速有望达到5%,CPI增速有望达到2%,这一增长前景值得期待。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2023年是我国疫后复苏的第一年,一季度疫情防控平稳转段,积压需求快速释放,实现良好开局,但随后有所转弱,年中政策发力带动经济筑底回升,全年GDP预计同比增长5.2%左右。展望2024年,随着国际环境缓和、内生动能修复以及政策调控力度加大,经济增速会逐渐向潜在水平收敛,预计2024年经济增长可能达到4.8%左右的水平。2024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或在5%左右,其中,基建投资同比增长5%左右,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7%左右。“需求弱、价格低、库存高、利润降”等不利因素有望同步改善,预计2024年制造业投资增速有望回升至7%左右。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合作研究部主任刘英认为,2024年经济增长目标定在5%左右是可期的,也有利于提振信心,尽管2024年的5%与2023年的5%的增速具有不同的含义,2024年的5%是在2023年已经增长5%左右的基础上的增速,而2023年的5%则是在2022年3%的低增长速度上实现的。不过,她强调,目前存在国内需求不振、有效需求不足、消费者信心不足等问题。但在经济复苏的关键时期,信心比黄金还重要。当下,中国经济无论是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还是跨周期调节的力度,都还是有相当大的空间的。 消费修复是2024年的关键变数 作为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2024年如何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备受关注。专家普遍认为,“三驾马车”的稳步健行将有利于拉动经济回升向好,强调要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和出口的支撑作用,尤其指出消费的修复是2024年的关键变数。有专家认为,中国经济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也有专家认为,应采取更加积极的宏观政策来强化预期、提振信心,以宏观政策的“进”实现经济发展的“稳”。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认为,2024年,拉动经济增长,依然要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和出口的支撑作用。他指出,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全球最大的内需市场,要让消费这驾马车更好地发挥基础作用,为中国经济增长发挥更大作用。在投资方面,涉及民生福祉的基础设施投资和推动工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都是投资需求所在。尤其是通过提高工业装备水平和工艺水平,推进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数字化及高质量发展。在房地产投资方面,2024年将依然保持恢复状态,重点推进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三大工程”。同时,房地产将拉动钢铁、水泥、建材、家具电器等上下游产业链,2024年还有相当大的空间。在外贸进出口方面,要转变思维,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认为,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稳中向好”,从短期来看,应继续扩大投资;从中期来看,要“将功夫下在大众消费上”;从长期来看,要靠改革和防风险。他指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公共服务设施需要大量投资,这是未来投资的增长空间。而消费要真正成为拉动经济的动力,需要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必须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降低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成本让老百姓无后顾之忧。中国市场对外资依然有强大的吸引力,外资来华投资取决于中国经济前景,除了个别政客炒作“脱钩”之外,绝大部分跨国公司都是希望合作的。为进一步吸引外资,应尽量减少经济问题“地缘政治化”,创造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并在签证、航班等方面进一步提升投资营商的便利性。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2024年,在居民收入、消费意愿逐步向好的趋势下,叠加促消费政策继续发力,消费恢复基础将不断巩固,有利于充分释放出消费潜力和消费企稳。制造业投资有回升动能。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转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长期投资潜力。出口市占率有望保持稳定、出口价格企稳回升将成为出口支撑因素。一方面,我国继续巩固、拓展外贸“朋友圈”,有助于2024年出口市占率保持稳定;另一方面,预计2024年出口价格或将步入上行通道,对出口额由拖累转向支撑。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合作研究部主任刘英认为,扩大内需是摆在战略地位上的促增长举措,消费和投资既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两驾马车,也是经济的一体两面。她指出,当前要拉动经济,首先要从消费端入手,通过发消费券等方式来刺激消费,带动企业订单增长,进而带动投资增加,拉动经济增长。从货币端来看,今年我国也多次降准降息,推动企业融资成本下降,让企业更加有信心去进行投资,进而员工就有更多收入,消费信心也相应增加,所以消费和投资是一对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关系。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认为,2024年的实际消费增速可能会放缓至6%,对经济的贡献会放缓3.3个百分点,也就是三分之二的增长贡献。因此,消费的修复是2024年的关键变数,尤其是中等收入家庭能否尽快企稳修复。应当着力扩大内需,形成消费和需求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不过,预计推出发消费券、发现金等措施的可能性偏小。2023年7月底,国家发改委出台了针对汽车、家居和文旅消费等方面的支持政策,这也是2024年可以考虑的政策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智库研究室主任冯煦明认为,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内部挑战增多的情况下,“稳”是基础,只有多出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保持宏观经济大盘稳定,才能为深化改革和转型升级营造有利条件,不断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进”是方向和动力。只有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新增长点,才能有效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在当前形势下,市场预期和信心不足的局面对经济发展造成制约,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宏观政策来强化预期、提振信心,以宏观政策的“进”实现经济发展的“稳”。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何代欣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24年的政策取向,通过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政府投资依然是重要抓手,同时要注重合理安排投资规模,发挥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放大效应。均衡发展涵盖了区域间横向平衡与政府间纵向均衡。为此,财政还会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在财政紧平衡周期下,更要注重通过推进财政管理法治化、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提高资金效益和政策效果。他强调,2024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将通过更好更优发力,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斌认为,中国经济将来要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他指出,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在很大程度上是呼唤这种新质生产力的,需要新质生产力的助推助攻,才有可能抢占制高点。另外,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需要与产业结合,即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要融合,双轮驱动。因此,国家最近这几年一直强调如何将这些先进技术与市场化、商业化的进程紧密结合,形成真正的生产力。(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