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大家好,我是东哥。 在经济降速、老龄化、少子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正在经历深刻的转变。我并不是宏观经济的研究专家,但通过最近两年的调研和学习,让我清晰看到了主导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三条主线,暂且称之为“新三驾马车”。 第一驾马车:从基建投资到科技投资——创新驱动的产业升级是必选项; 第二驾马车:从出口到出海——中国企业出海已经成为最强的淘金热潮; 第三驾马车:从消费升级到收入增长——区域一体化带来的人均收入的增长将是推动内需最大的动力。
新三驾马车不但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也是影响资产市场盈利增长的主要因素,最终会改变世界经济的整体生态。 从基建投资到科技投资
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最新政策和未来资金投入计划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支持与改革:
-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促进科技创新,包括鼓励企业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参与国家科技攻关,完善财政经费分配和管理机制,扩大“包干制”范围,赋予科学家更大的权力。 - 中共中央通过的决议强调要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 政府还计划改革研究项目的资金管理制度,扩大研究项目经费的自主决定权,并赋予科学家更大的技术路线图决策权、资金支配权和资源配置权。 2. 资金投入与预算安排:
- 2024年,中央政府将安排3708亿元用于科技支出,较上一年增加10%,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国家战略科技任务。 - 在2023年,中国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达到33357.1亿元,同比增长8.4%,显示出国家对科研的重视和科技创新的趋势。 - 未来,中国将继续保持高水平的科技投入,目标是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守住科技安全底线。 3. 金融支持与创新体系:
- 政府将建立一个科技创新金融体系,完善早期阶段、小型企业、长期投资、先进核心技术等领域的政策支持机制,并改善与重大技术发展相关的风险分担机制。 - 央行设立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利率仅为1.75%,以支持重点领域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 4. 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
- 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国将采取更加积极主动、开放和有效的政策,加快建设高素质人才和人才聚集平台,重点培养战略型人才、顶尖科学家和创新团队。 - 政府还将推进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收入分配改革,允许更多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向其研究人员提供多样化的中长期激励措施。 5. 国际合作与全球视野:
- 近年来,中国同160多个国家或地区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签署了118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显示出中国在全球科技合作中的重要地位。 - 政府还计划与阿拉伯国家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发中心,重点关注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绿色低碳、信息通信和空间信息等领域。 总体来看,中国政府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政策和资金投入计划显示出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推动产学研融合以及国际合作的高度重视。这些措施将为中国的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计划在多个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光子技术:中国将光子电子行业视为战略性高科技产业,并计划通过转向光子芯片来解决传统集成电路的物理极限问题。光子技术被认为可以超越全球半导体竞争对手,减少对外国技术的依赖,并支持大型数据中心、高速通信网络和先进的人工智能应用。 2. 量子技术:中国在量子通信和计算领域设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标,包括建立专门的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开发先进的量子通信技术,创建通用量子计算原型和实用量子模拟器。此外,中国还强调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和量子在关键数字行业的创新应用。中国政府政策全力支持量子领域的发展,已投入超过150亿美元用于关键项目如Micius卫星和北京-上海骨干线路。
3. 核聚变技术:中国将核聚变技术视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核心科技之一,计划于2040年完成首个实验性核聚变反应堆。这一技术不仅可能提供无限能源,而且不会产生有害温室气体,对中国经济社会和国防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4. 机器人技术:中国政府推动大学研究人员与企业合作,专注于多个前沿项目,以实现从跟随者到创新者的转变。尽管目前中国在机器人领域仍处于跟随地位,但其正在迅速追赶,并设定了进入高端机器人领域的目标,包括人形机器人、替代危险工作环境的机器人和高精度工业机器人。
5. 未来产业:到2027年,中国将突破百项前沿关键核心技术,形成百项标志性产品,打造百家领军企业。重点发展六大方向的未来产业,包括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 从出口到出海:国际化大幕早已揭开
中国企业出海的整体情况和未来展望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出海动机、战略路径、市场扩展以及面临的挑战。 中国企业出海的整体情况: 1. 出海动机与趋势: - 中国企业的出海动机主要包括接近市场与客户、市场增长和获得熟练劳动力。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国企业正从简单的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向“双循环”经济模式,依靠技术创新和绿色经济推动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 - 近年来,中国企业的出海趋势愈发明显,从传统的欧美、东南亚市场逐步扩展到中东、非洲等新兴区域。此外,民营企业在出海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境外收入及对营收的贡献度均保持上升趋势。 2. 出海类型与成功经验: - 中国企业的出海类型包括产能、品牌、渠道和科技出海。成功经验包括本土化服务、国际化人才储备、科学论证、法律风险控制、稳步增长路径和品牌建设。例如,比亚迪等企业在境外市场的收入增长显著,显示出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 3. 政策支持与国际化能力:
- 政策方面,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鼓励企业出海,如《关于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为企业出海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企业需要注重品牌、商品力、营销、服务、运营、数据、财务、物流和组织能力的提升,以构建强大的出海能力。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未来展望:
1. 高质量发展与ESG驱动:
- 在全球化2.0阶段,中国企业正通过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与AI技术双轮驱动实现高质量出海。ESG有助于企业赢得海外信任、抵御风险、把握机遇,而AI技术则帮助企业处理ESG相关事务,预测风险,洞察消费者需求,推动可持续发展。 2. 数字化转型与模式创新:
- 数字化转型是推动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重要手段。中国企业在电子商务、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具有供给优势,通过数字化出海降低成本,并在全球市场中拓展机会。例如,海康威视等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增长潜力巨大。 3. 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 尽管中国企业出海意愿强烈,但仍面临多重挑战,如逆全球化浪潮、贸易保护措施以及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需要紧跟国家全球化再布局的战略,把握宏观政治经济的脉象,锻造更强的供应链韧性,拓展多元的国际化市场和全球风险管理能力。 中国企业出海的整体情况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和多样化的发展路径。未来,随着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国际化能力的提升,中国企业将在全球市场中继续扩大影响力,并通过高质量发展实现可持续的国际化进程。 在全球市场中,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取得了显著成功,其中一些企业通过创新和本地化策略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以下是一些成功案例: TCL是中国最早实施国际化战略的企业之一。自1999年首次进入越南市场以来,TCL始终坚持本土化经营策略,通过精准的市场定位,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本地化制造基地和营销网络。此外,TCL通过收购法国汤姆逊的彩电业务和阿尔卡特的手机业务,正式进军欧美市场,并逐步向产业链上游拓展,提升跨国经营管理能力。 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了全球领先地位,并得到了国际认可。该公司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优势,还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深度介入全球价值链。 远景科技集团从风电起步,逐步拓展至储能、氢能等多个领域,打造零碳产业园,实现100%绿色零碳能源供给。其大胆走出国门,与欧洲多家知名企业合作投资,成为新一代跨国公司代表。
华为是全球领先的ICT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其出海战略分为五个阶段,从探路到坚定深耕研发。华为采取“农村包围城市”和“先易后难”的策略,成功进入包括欧洲、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市场,并为全球30多亿人口提供服务。
传音控股深耕非洲音乐市场,提供个性化服务,并注重与当地合作共赢。该公司通过设立海外生产园区、研发中心和销售分支机构,推动产品升级和供应链优化。 从消费升级到区域一体化:人均收入增长是根本 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国家战略,旨在通过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促进区域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实现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这一战略不仅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还能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优化。
在产业格局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将促进产业协同和资源优化配置,形成更加高效和协调的产业结构。例如,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将推动区域内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还将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未来,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人均收入有望显著增加。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区域经济一体化将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和收入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将进一步加快,缩小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 其次,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费结构也将不断升级,对高品质、个性化、智能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将不断增加,从而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此外,区域经济一体化还将带来巨大的消费增长潜力。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能力的增强,消费在GDP中的比重将进一步上升,特别是在服务消费领域,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健康医疗、文化娱乐等服务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同时,国内统一大市场的推进将促进经济增长和内需扩大,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 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不同国家的实施案例及其对产业格局升级的影响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是几个主要的例子及其影响:
欧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型代表,其一体化进程始于1952年的欧洲共同体成立,并通过1992年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进一步深化,形成了单一市场和经济货币联盟(EMU)。欧盟的一体化促进了商品、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市场准入度,吸引了大量外国直接投资(FDI),从而推动了成员国的经济增长。例如,法国、意大利和日本的研究表明,区域一体化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和提高市场准入度,显著促进了经济增长。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涉及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旨在消除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促进三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NAFTA的实施不仅促进了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还推动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在汽车制造业中,西方欧洲公司如大众、通用/欧宝等在东欧建立了生产基地。
东盟通过区域经济合作(AEC)实现了强有力的整合,促进了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投资和服务自由化,并加强了基础设施连接。这种区域一体化显著影响了东盟内部的区域价值链(RVC)格局,使得综合业务战略更容易实施。例如,在农业价值链中,上游种植活动可以在提供适当农业气候条件的国家进行,然后将农产品出口到另一个国家或没有跨境商品进口关税的家乡国家或地区,以用于加工或转化为下一阶段价值链运营所需的中间投入品。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案例。自2015年提出以来,该区域通过铁路连接、跨境商业发展和床镇建设实现了显著的经济增长。粤港澳大湾区和长江三角洲的GDP分别占中国总GDP的10.8%和24.2%,显示出区域一体化对整体发展升级的促进作用。然而,尽管区域一体化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奇迹,但家庭福利的空间差距和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的贫困问题仍然存在。
RCEP涵盖了包括东盟十国在内的15个成员国,通过实施更优惠的关税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以及实施原产地价值累积规则,逐步确立了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一体化制度基础。RCEP不仅增强了区域内企业的竞争力,还促进了跨国公司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优化。
综上所述,从出口到出海、从基建投资到科技投资、从消费升级到区域一体化带来的收入增长,构成了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三驾马车。 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中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也预示着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机遇。随着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这些新动力将为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在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将更加依赖于创新驱动和区域协同,这将为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提升提供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杨晓东,上海首席经济学家金融发展中心,首席基金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上海财大领航导师;20年资产管理经验,曾任头部公募资管首席机构策略顾问、多家千亿基金机构业务负责人等职;资本市场学院、银行间交易商协会、中保登公司培训导师;新华社客户端《投基有道》主播、Wind《首席财富官》制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