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文化振兴   深入理解“第二个结合”的双重意义
返回列表
查看: 119|回复: 0
收起左侧

[乡风策略] 深入理解“第二个结合”的双重意义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4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46768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4-1-12 10:0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第二个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质内涵的更深刻、更系统全面的揭示,指明了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指明了在新时代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必由之路。

  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的文化母体。只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开花,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领力。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长青。”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引用这句话来说明理论与实际结合的重要性。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为挽救民族危亡上下求索,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主要是观察在欧洲已经取得长足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所产生的科学理论,要运用于尚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就必须使之契合于中国的实际。1938年10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强调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

  何为“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除了要强调不能脱离中国的基本国情,不能脱离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情况和具体实践之外,还应该看到,中国不单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存在,而且有着5000多年未曾断绝的深厚历史蕴积。这是一片曾孕育过仰韶文化、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的土地,是一片曾出现过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诸子百家的土地,是一片沾溉过楚辞汉赋唐诗宋词的土地,是一片曾回响过张骞使团驼铃、升起过郑和船队风帆的土地。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在长期的开拓奋斗、交流融合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独特的精神禀赋、人文精神、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这种文化特质深深地嵌合于民族的血脉之中,无论社会如何变迁都薪火相传而不废、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集中体现着这种文化特质。所以,要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就不仅要使之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且要使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去烛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使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之中,获得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只有这样才是真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植根和生长在中华大地上的真正鲜活的马克思主义。也惟其如此,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华大地上走进亿万人民群众的心田,成为改天换地、革故鼎新的伟大力量。

  要言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之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否则,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就必然是绝缘的,与广大中国人民就必然是隔膜的。试想一下,如果不是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断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并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使之获得了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心领神会的中国表达、中国气派,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吗?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在中国潜移默化、深入人心的。

  对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因子,赋予其以新的时代内涵,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种结合中发出夺目的光彩,永葆美妙之青春。

  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安身立命、兴旺发达的根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的复兴。没有文化的自信自强,没有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繁荣兴盛,就谈不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拥有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历史上中华文化对亚洲乃至全世界都发挥了巨大的辐射作用。在很长的时间里,中华民族对自身的文化都具有很强的自豪感。但到了近代,中国却落伍了。国难日亟引发了人们对中华文化的重新审视和思考。洋务派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但实践证明,只是在器物层面引进西方先进文化是不能挽救江河日下的国运的。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对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先进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但也有一些人走向了“文化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极端,全盘否定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全盘西化论”的滥觞。

  只是在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之后,中国人才在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也历史地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进程,成为中华民族重新确立文化自信的进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许多具有鲜明特色的思想精华,例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追求,天人合一、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理念,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治国之道,祸福相依、允执其中、居安思危的思维方法,等等。这些宝贵的思想文化资源,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而且具有当代价值;不仅具有民族性,而且具有人类共通性,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也具有高度契合性。这就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现实可能。但也应该看到,传统文化毕竟是产生于中国传统社会与旧的经济基础相联系的文化,只是简单地将之剪裁拼接运用于当下是不行的,必须扬弃旧义、融汇新知,使之别开生面,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为这种转化和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进程,正是这样一个生动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进程。我们党一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因子,一面努力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使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大放异彩,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例如,汲取“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等思想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汲取“道并行而不相悖”“求同存异”等思想理念来倡导各种不同文明互鉴共存;汲取“天下大同”“亲仁善邻”等思想理念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而今,这些带有鲜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印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正在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知和认同。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一个双向互动、双向交融、双向赋能、双向成就的过程。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思想文化资源和话语范式;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坚持“两个结合”,必将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辉煌,也必将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王幸生 来源:经济日报)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129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