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财经观察   屈宏斌:全球地缘政治大变局下的中国经济
返回列表
查看: 105|回复: 0
收起左侧

屈宏斌:全球地缘政治大变局下的中国经济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5万

帖子

271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718869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4-1-15 10:0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本帖最后由 gecccn 于 2024-1-15 10:08 编辑

本文为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屈宏斌在2024年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年会上的演讲实录
11.jpg
讲全球地缘政治大变局,我们都知道这个议题是一个跨学科的议题,可以从各种视角去讲。可以从军事、外交、政治,甚至有人可以从制度竞争来讲。今天我选择了从经济的视角,在座今天是经济学家论坛,所以说落脚点虽然是地缘政治,但是落脚点是对经济有什么含义,从我国来说无论是从政策还是从市场参与者,从企业个人来讲如何应对,这个是我的落脚点。
地缘政治大变局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是显而易见的,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总结出未来大变局的两个主要特征,或者说是两个重大转折。这两个转折将对全球地缘政治大变局的走向产生深远的影响,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
第一个转折,就是全球化向逆全球化的转变。全球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它有自己的周期性,不同于经济周期的短期波动。从二战结束到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是一轮全球化的高潮期,持续了近60年。但是,自2008年以来,全球化的势头逐渐减弱,逆全球化的现象日益突出。
逆全球化、去全球化的现象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它们的根源可以追溯到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在过去的10多年里,逆全球化、去全球化的力量不断积累,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趋势,已经超出了一般的周期性波动。我们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这种趋势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因为它已经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的经济和政治格局。
更重要的是,过去的3年里,逆全球化、去全球化的趋势还出现了明显的加速,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新冠疫情,这是一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危机,对我们所有人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为了防控疫情,各国采取了各种限制措施,这无疑对全球化的流动性和互联性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二是地区冲突的升级,如俄乌战争和以哈冲突,这些冲突不仅威胁到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加剧了全球的分裂和对立。这些事件都是逆全球化、去全球化的推动力,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
无论是对贸易和投资限制的措施和政策,以及在企业的这种年报里面对近岸化、友岸化的关注度在过去3年都出现了大幅度的提高,足以证明过去3年这种发展在加速。有了10年的积累再加上两大加速器,我认为,逆全球化在可见的未来只能愈演愈烈。
与此相平行相互有关联的,另外一条线是中美关系的逆转,或者中美关系大逆转。在座的各位都知道过去从改革开放以来实际上中美关系基本上是以合作为主,但是从2018年中美贸易战开始到今天,实际上这期间中美关系迅速的出现了逆转。
这种逆转有多种因素导致,其中至少有一个是从经济的角度可以解释的,那就是中美两国似乎不知不觉地陷入了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这个概念指的是,在过去500年的历史中,出现过15次一个崛起的新兴经济大国对现有的经济大国形成威胁,守成大国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对新兴大国实施打压和遏制,导致两国关系的恶化。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创始院长在他的书中统计了从15世纪以来到现在的15轮现有霸主国家和新兴大国之间的关系紧张的结果,他发现其中有11轮最终导致了热战。但是这位院长不仅是学者,也是外交官,他在书的结尾转变了语气,他说他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要预言中美必然发生战争,而是恰恰相反,他相信目前的两国领导人都有足够的智慧,如果他们能够借鉴历史的教训,采取合适的措施和政策,就可以避免两国之间的冲突升级为战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每年以超过美国三个百分点的GDP增速持续发展,到2010年我们的GDP的总量已经接近美国的60%,最高的时候两年前是75%。这是量变到质变的变化,尽管我们的人均GDP仅仅是美国的六分之一,从国家和国家之间的竞争来说有时候总量还是起作用的,因为GDP的总量意味着国防开支的总量就大,从这个方面来讲还是要看总量。
有人说,按照GDP来看,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美国。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美国作为现有的经济霸主,自然会对中国的崛起和发展感到不安和焦虑,也不会袖手旁观,而是会采取一些应对措施。
美国技术科学委员会的数据显示,各国在全球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市场份额变化情况。其中,浅蓝色的线条代表了中国大陆的比例,可以看到,中国在2008-2010年间,就已经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领导者,并且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增长。这对美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因为他们发现,中国不仅在中低端领域有优势,也在中高端领域取得了突破,对美国的产业和技术形成了一些竞争。
我的观点是,虽然一些学者一直不愿意承认中美已经陷入了修昔底德陷阱,但是从经济的底层逻辑来看竞争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从特朗普的贸易战到拜登政府对华的新策略,中美关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回顾过去的30年,从80年代初到2008年,中美关系主要是基于合作,美国人将中国视为商业机会而非威胁。但现在,中美关系已被定义为竞争关系。这一点从美国两党官方共识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他们认为中国是唯一有意愿并且越来越有能力重塑由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的竞争对手。
这意味着中美关系发生了根本性逆转,在可预见未来无法逆转。逆全球化和中美关系大逆转将决定未来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并可能引发全球市场和产业链巨大波动。我们正面临前所未有、无论从产业链、供应还是需求市场分割方面都需要重新构建的挑战。
全球产业链从供给方面的重构,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意义和影响。经过40年的努力,我们已经把中国从一个农业大国变成了一个世界工厂。但现在,全球产业链要进行调整,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政府要求企业要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一些跨国和内资企业开始采取“中国+1”的新战略。
除了产业链重构,这两大扭转也必然会带来全球市场的分割。这个方向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当然没有人知道未来会怎么发展,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如果说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情形分析,无非就这三个情形: 最不坏,最坏和不那么坏的情形。
第一种情形,也是我们未来的政策应该努力争取的,是美国和中国分别领导两大阵营,形成两极格局。美国利用其外交优势,联合一些与其亲密的市场和经济体,中国则充分发挥其统战魅力,赢得更多的朋友,特别是巩固亚洲的市场,和周边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这样的结果是全球经济分化为两个集团,中国和美国各占一半,我认为这个相对于目前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一个较差的情形,但是对于中国来说,在全球化重构的过程中,这是一个最不错的情形。
第二种情形,对中国来说也可以接受,就是三分法。不仅有中美两大极,欧洲也要发展自己的产业链和保护自己的市场,对中国的产品进行限制,比如最近对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的限制。这样的结果是德国主导欧洲和周边国家的市场,美国拥有自己和盟友的市场,中国则和周边亚洲国家形成经济联盟。这个情形比第一种情形要差一些,但是对中国来说还是可以接受的。
第三种情形,是未来全球产业链重构中中对我们最不利的情形,也是我们必须避免的情形。美国成功地拉拢了很多原本和中国有着密切贸易往来的国家,包括日本、韩国,甚至东南亚的一些经济体,形成一个把中国排除在外的庞大产业链和市场。最终将中国的市场空间压缩到只剩下中国自己,俄罗斯和少数几个欠发展的经济体。这样的话,我们的外需就极其有限,中国只能依靠自己的内需,那么我们的持续发展就可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们要千方百计的避免最坏的情形。争取最不坏的局面。好在我们仍然有坚实的产业链基础,加上我们的人力资本红利,这都我们应对地缘政治挑战创造了有利条件。从全球经济中长期的前景来看,这种地缘政治的两大逆转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过去30年享受的全球化的红利,也就是高速增长、低水平通胀、相对稳定的商业环境已经不复存在,我们将面临的是一个低速增长、高水平通胀、高风险的全球环境。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1万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