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粮智庫

  版块   三农调研   充分发挥农业文化遗产的生态功能
返回列表
查看: 273|回复: 0
收起左侧

充分发挥农业文化遗产的生态功能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0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07994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4-1-29 11:5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周丹丹(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印发,擘画了美丽中国的新画卷,为新时期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做出了顶层设计。中国是农耕文明古国和农业资源大国,留下了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展示了中华民族灿烂悠久、丰富多彩的优秀农耕文化。

近年来,农业文化遗产的生态功能作为其核心功能之一,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方面,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完善的传统知识技术体系,共同构成了独特的农业生态景观,树立了重要的生态典范;另一方面,千百年来,中华儿女与自然和谐共生,将万物共生、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与生态智慧深深铭刻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对今天人们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相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国拥有19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总数居世界之首。农业农村部分七批认定了18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分布在全国31个省(区、市)。充分发挥农业文化遗产的生态功能,依托农业文化遗产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将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贡献重要力量。

农业文化遗产是人们认识生态文化的“基因库”。农业文化遗产在孕育生物多样性、优化当地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黔东南地区森林覆盖率在75%以上,其生物多样性资源非常丰富,黔东南地区也是全国著名的中药资源的产地,同时具备发展有机生产、进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先天优势;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2021年9月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其“农民种子银行”保存了171种传统农作物种质资源,涵盖26科57属77种,很好地保护了农业生物多样性。

农业文化遗产的形成往往基于当地生产与生态的协调,是生态农业技术的富集地。农业文化遗产具有环境友好的生态特征,在减少污染、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功能价值十分突出。农业文化遗产往往具有活态性、动态性、系统性,其生产方式蕴含着深厚的绿色理念,能最大限度减少农业生产对农田环境的影响。如在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中,当地农民采用常规水稻与传统水稻间作的种植方式,稻瘟病发病率、病情指数均显著下降,防治效果达到83%至98%,每亩水稻净增量达50%,同时减少了60%的农药使用量。由此可见,大力推广农业文化遗产的绿色理念,深入挖掘环境友好的生态知识技术体系,因地制宜利用农业文化遗产的生态智慧,将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更多绿色活力。

农业文化遗产还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改良土壤的多种功能,能够有效保护区域生态系统,维护区域生态景观。如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便是退化土地治理的典范。自公元前602年至今的2600多年中,由于黄河主流、支流多次流经夏津,为当地人们留下了一片30万亩的沙荒地。先民们没有屈服于自然的力量,而是运用高超的智慧与农技,通过植树造林抑制风沙、改良土壤,并发展了大片叶可养蚕、果可食用,既可防风、又能固沙的桑树,让荒地变绿洲,彰显了农业文化遗产强大的生态修复能力。如今,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核心保护区总面积已有6000多亩,百年以上古树2万余株,700年以上古树550株,不仅造就了远近闻名的“中国北方落叶果树博物馆”,还在2018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形成了兼具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文明价值的综合农业景观。

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美丽中国建设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动人篇章。新征程上,不断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充分发挥农业文化遗产的复合生态功能和多重生态价值,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推动农业文化遗产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必将不断焕发农耕文化的生机活力,为全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来源:光明日报)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956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