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3月5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查《关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以下简称预算报告)。财政收支、赤字率、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结构性减税降费、保障和改善民生、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一系列社会关注的财政热点和政策举措,在预算报告中进行了具体部署。
“2023年,我国加大财政宏观调控力度,扎实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有力保障。2024年预算安排体现了党中央决策部署意图,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鞠树文表示。
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作为国家账本,今年的预算报告充分体现了这一要求。
按照预算报告,今年赤字率按3%安排,全国财政赤字规模40600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33400亿元,地方财政赤字7200亿元。
“今年的赤字率安排既保证了政策连续性与必要支出强度,也有利于增强财政可持续性,为应对将来可能出现的风险挑战预留政策空间。”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李旭红说。
在今年使用的政策工具中,超长期特别国债受到高度关注。按照预算安排,今年发行10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不计入赤字,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
“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体现了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的需要,有利于更好地引领带动社会投资。债务资金在支出过程中,将对就业、民生等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中央财经大学财税学院教授白彦锋说。
李旭红认为,相较于普通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因其期限较长,可与需要长期投入的重大项目相匹配,有利于缓解重大项目的资金周转压力,保障项目可持续性。同时,超长期特别国债的资金专项用于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比如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民生保障等,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形成新质生产力。
同时,今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39000亿元,比上年增加1000亿元,支持地方加大重点领域补短板力度。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7000亿元,比上年增加200亿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税收研究中心主任杨志勇分析,今年赤字规模比上年年初预算有所增加、新增专项债额度较2023年适度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此外,去年第四季度增发的1万亿元国债也多数用于今年,这些都可以为高质量发展提供较充分的可支配财力,体现了财政政策“适度加力”的要求。
“通过用好财政政策空间,加强财政资源统筹,组合使用赤字、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税费优惠、财政补助等多种政策工具,保持适当支出规模,释放出积极的信号,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石英华表示。
预算报告提出,统筹宏观调控、财政可持续和优化税制的需要,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
杨志勇认为,今年的减税降费政策更突出针对性、精准性,“结合加快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用好税费优惠政策。科技创新重在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应更多聚焦这类产业”。
“我国实施了一系列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机构等创新主体的税收优惠政策,在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的同时,充分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李旭红说。
在提质增效方面,预算报告提出,落实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的要求,严控一般性支出,可以省的钱一定要省,不该花的钱一分都不能乱花;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加强绩效管理,持续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
“今年财政支出安排上,继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更好协调财政可持续性与民生保障和改善。”杨志勇说。
石英华认为,今年财政支出优化结构、提升效能,继续围绕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发力,特别是支持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扩大国内需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财政政策充分体现出温度,着力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在高质量发展中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石英华说。
“增收节支是财政工作的永恒主题。今年预算报告从多方面作出节约型财政保障机制的安排,以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换老百姓的好日子。要树牢过紧日子理念,从源头上把紧把严过紧日子关口;健全过紧日子制度,从机制上落实落细过紧日子要求。”鞠树文代表说。(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