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连平(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中国银行业协会行业发展研究委员会主任)
新冠肺炎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逐渐显现出来。为应对这种影响,从短期的纾困救急之策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途径,备受市场关注。
《金融时报》记者日前专访了中国银行业协会行业发展研究委员会主任连平,请他分析包括金融业在内的各领域如何提供更及时有效的支持,中国经济如何在疫情可控后尽快走上恢复性发展轨道等问题。连平认为,疫情会对实体经济构成短期冲击,但中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
《金融时报》记者:受本次疫情影响,不少中小微企业在普遍停工、停产,需求受到压抑的情况下出现了流动性困难,行业资金链明显紧张。您认为,在目前已出台政策的基础上,对于一些受到较大冲击的行业,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连平:疫情之下,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小微企业的流动性问题。对于很多企业而言,其收入在一定时期内大幅减少,甚至归零,但很多支出却是刚性的:如员工工资、税费、租金、养老金、社保等开支难以避免。因此,建议从两个方面来缓解企业压力,一是减少支出,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减少支出方面,各级政府已经推出了多重举措,包括税收、费用和租金减免,延迟或免交水电费等。我建议,对于受到疫情严重冲击的企业,可进一步考虑豁免其一段时间内(比如一季度)的固定支出(比如租金、社保等),等到疫情控制住、正常复产复工后再恢复征收相关费用。
金融支持方面,则要靠金融机构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要做到不抽贷、不断贷,而且要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一些重要生产和医疗物资相关的企业增发贷款。当然,目前很多银行等金融机构已经开始有所作为,未来力度还可以有所加强。
当前,中国银行业的盈利水平良好,拨备水平也比较高。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4.44万亿元,拨备覆盖率为187.63%,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保持在2%以下,其中国有大型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较年初和2018年同期均在下降。这保证了银行有能力在关键时刻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应对当前疫情冲击的影响。
在平时,风险控制是银行必须遵守的重要原则,而在疫情背景下,银行可以适当提升其风险偏好,以更大力度支持实体经济。比如,对一些重点的民营、小微企业给与政策支持,在扩大新发放贷款规模的同时,还可以支持企业延期偿还贷款,甚至对有实际困难的民营、小微企业豁免债务。银行业的高拨备覆盖率,在特殊时期发挥作用,正当其时。
《金融时报》记者:与“非典”时期相比,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周期不同,疫情冲击对经济的影响可能会有哪些差异?
连平:从经济运行的周期来看,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情况与2003年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
从长周期来看,2003年时中国刚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部环境豁然开朗;出口持续高速增长,年出口增速超过30%;同时投资增速也比较高,资本形成对GDP贡献也很大;而消费占经济整体比重则相对偏低。可以说,当时是经济偏热、宏观政策偏紧的状态。而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多、国内经济增速趋缓、转型升级压力大、人口红利减弱的背景之下;同时,各种要素投入已经处在相对较高的位置,不能过度依赖加大要素投入来驱动经济发展。
但从短周期来看,经过此前一两年的政策推动,中国经济出现了一些企稳迹象。例如,出口等外部环境有所改善,工业进入了一个短期补库存的阶段,制造业PMI连续三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上。因此,尽管疫情会带来短期的负面影响,但短周期内也有一些积极因素在支撑经济发展。可以预期,未来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将进一步推进,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金融支持力度更大,短期内经济不会出现断崖式下跌。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第三产业受疫情的影响较大,而与过去相比,其在GDP中占比明显提高;但我们也要看到,包括线上业务等一些新业态发生了积极变化。虽然现在线上消费等方面的数据统计还不完善,但这些新业态的实际增速很高,占经济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这将抵消掉很多传统服务业的损失。
第二产业的情况略有不同。实际上,从历年经验来看,春节期间本来就是制造业、建筑业的传统淡季,停工停产的实际影响没有那么大。一旦疫情得到控制,3月份及之后复工复产,此前的一些减产等可能会被加班加点赶回来。因此,从全年来看,第二产业所受影响应该可控,大幅回升可期。
目前,全国两会尚未召开。一般来讲,很多地方都会在两会后明确全年发展计划,一季度的情况会被考虑进来。我相信,很多行业仍会通过后续三个季度的恢复性生产和发展来实现全年既定的发展目标。
《金融时报》记者:疫情过后,您对经济全面恢复方案有哪些建议?
连平:2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坚定信心,看到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疫情的冲击只是短期的,不要被问题和困难吓倒。要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尽可能降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努力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
这一表态释放出明确信号,即尽管一季度我们会遭受一些损失,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并没有变化。后续三个季度里我们还会全力推动改革发展,把损失追回来。
从整体上看,要实现这一目标,宏观政策要做好逆周期调控,加大力度,实现“六稳”。我们要把经济发展的内生韧性与制度性积极因素有机地结合起來。中国经济无疑是有韧性的,但这种韧性并非是完全自发实现的,而需要通过制度功能来加以发挥。例如,我们应继续推进城镇化建设、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农村经济改革,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在此过程中,中国经济必定会持续释放内生的发展能量。
具体来讲,我有如下建议:
一是财政政策要更积极,有力支撑社会经济平稳运行。可以进一步扩大财政赤字规模,比如将全年赤字率目标设定在3%到3.2%之间;发行特别国债,来支持疫情防控、补上国民经济发展的短板、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对医疗卫生等行业加大补贴、建设力度;地方可以增加专项债规模,从而支持医疗设施建设,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卫生防御,鼓励互联网等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发展。
二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灵活适度,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综合运用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常备借贷便利等工具,满足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流动性需求,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促进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同时,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按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的支持力度;未来还要充分利用好已有的普惠性货币政策工具,动态调整定向降准政策等,引导更多金融机构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尽可能降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三是允许银行在能力范围内适当提高对不良率的容忍度,强化定向支持。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金融机构加大了风险化解力度。目前来看,银行金融机构的资本比较充足,拨备覆盖率很高,完全有能力化解当前面临的风险,有效处置不良资产。在目前较高的拨备水平和盈利能力下,银行这部分财务资源可以为社会经济运行提供有力的支持保障,大幅提升金融机构对民营、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四是切实做好稳就业等民生保障。受疫情影响,一些小微企业可能会倒闭,一些农民工返乡后无法回到原来的企业就业,这就要求当地政府积极作为,抓好稳就业工作,尽可能就地安排或加强再就业培训。
五是抓住机会,布局、推动新业态发展。在非常时期,线上购物、线上教育、远程办公、电子商务等领域意外迎来暴发期,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有关部门应该对此密切关注,出台政策推动规范这些线上业务理性发展,这不仅能够稳消费,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动能转换的一个重要方面。
六是控制价格波动,平抑物价。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月CPI是5.4%,这实际上是缘于去年同期基数较低形成的翘尾效应、春节消费需求增加以及猪肉等食品价格较高等综合因素。疫情期间,供给端面临着物流、生产等方面压力,部分企业闭店歇业,不过需求端也同样有所收缩,因此除了局部地区、特殊物资的紧缺,大多数地区的日常产品价格应当没有太大上升压力。但是,特殊时期我们要特别警惕部分人借机炒作、囤积居奇,这会对市场心理造成较大干扰。对此,监管机构要密切关注、严厉打击,控制价格波动。
七是做好预期管理。实际上,在疫情的萌芽阶段,一些谣言取代了官方信息,在民间广为流传,造成了局部地区一定程度的恐慌。随着目前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加强信息发布,这些流言不攻自破。为快速阻断疫情传播蔓延,采取严格的交通管控措施是必要的,但在执行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过头行为。在中央的及时督促下,各地予以纠正,现在交通干线秩序基本正常。这提醒各地要警惕非理性的防控措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