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卫华(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社会管理研究基地研究员)
2023年以来,居民消费有很多出乎意料的表现,虽然消费复苏整体不及预期,但新的消费热点也热得出乎意料,像爆火的淄博烧烤、贵州村BA以及热火朝天的“尔滨”,都热得不同以往。这些现象告诉我们,消费市场并不缺热点,而是出现了和以往不一样的热点。居民消费的热点从“物质”到“体验”的变化,本质上是居民消费的升级,即从物质到服务的升级。
不同于物质消费,服务消费具有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消费的即时性以及面对面互动的特点。消费热点从物质到服务的转换,意味着场景消费的崛起,场景在这些热点消费中占据了核心地位。2023年以来,消费热点围绕综合的消费场景而形成,消费者消费指向的不再是具体的物品或者服务,而是综合性的情感体验,总体来看,有以下几个比较明显的特点。
场景为本。服务消费强调全方位的场景体验。商品、服务、环境以及环境中的人都是场景的一部分,是影响消费者场景体验的重要因素。人们去淄博吃烧烤,看重的不仅是烧烤的价格和品质,更是踏上淄博的整体感觉。吃烧烤时与商家、与其他消费者、与当地人互动的感觉,都是消费的有机组成部分,整个淄博的烧烤、环境、当地人甚至游客都是场景的一部分。人们去哈尔滨,不仅是为了冰雪,还有各种温暖的故事吸引他们。这是一个全域旅游的概念,目的地的一切都是游客体验的对象。人们旅游消费的是一个立体场景,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场景整体的体验感。某些地方重金打造的旅游形象,因为一顿天价饭,一次不愉快的购物,就可能被破坏,使旅游体验大打折扣。这充分体现了场景作为消费对象的整体性。
体验为王。在物质消费阶段,商品的品质和品牌是消费价值的决定因素,但是在服务消费阶段,消费的目标不仅仅是物品,更重要的是体验。过去很多人追求商品的符号价值,商品要大品牌,要有大LOGO,消费取向是获得他人关注。现在很多人对消费符号的追求不再像过去那样执着,更加理性和务实,注重性价比和消费体验。青年为体验买单的消费更加普遍,“特种兵式旅游”成为一个流行词,有性价比的旅游体验成为年轻人的消费新宠。很多人去淄博吃烧烤,就是为了体验一下热闹的烟火味;不惜重金去西安看一场演唱会,只是满足一下自己的夙愿;去哈尔滨,不仅是为了看冰雕,网络烘托出来的氛围感更有吸引力。体验感成为消费的目的,为体验买单是2023年消费热点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征。
个性化突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居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经过了多轮升级,从日常生活用品、耐用品到汽车、住房消费,居民物质消费轮番升级,持续40多年,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的消费热潮。以前的消费热点围绕家庭消费而形成,无论是耐用品、汽车还是住房,都是以家庭为购买单位而形成热点,现在,消费热点则围绕个体消费需求而形成,无论“特种兵式旅游”、看演唱会,还是选择精致露营,都是消费者为了满足个体的兴趣爱好,体现了鲜明的个性特征。
网络推动。网络作为现代化的消费工具,对服务消费热点的形成影响巨大。互联网作为信息即时传播的媒介,赋予了消费跨越空间的影响力。青年是网络原住民,他们生长于互联网时代,其生活、工作、学习都离不开网络。无论是消费攻略还是生活日常,他们都习惯在网络上学习、在网络上分享。其分享一旦引起共鸣,就会导致信息快速传播,突破地方限制,形成规模化力量,推动形成消费热点。当前,青年是各种文旅消费中最活跃的群体,他们的网络分享是促成热点形成的关键因素。网络上的热度、美誉度成为影响消费者选择的重要因素,网络的指数传播特点更加凸显了口碑的重要性。网络也形成了有力的舆论监督效应,好的体验能够让一个地方一夜爆红,负面的传播也可能把积累的口碑毁于一旦。
总之,居民消费的转型升级推动了场景消费的快速增长。这是一种全方位的场景消费,消费者更加注重生活方式转换带来的新奇感。就像哈尔滨的冰雪游,不仅带火了酒店、餐饮等传统旅游行业,还带火了澡堂、早市甚至房地产等具有地方生活特色的行业。
场景消费关键在于能给消费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生活方式体验。从供给角度来说,打造消费场景,提供独特的地方文化价值和生活方式的体验,对于促进文旅消费来说至关重要。各地只有结合当地实际,打造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消费场景,才能吸引消费者,以文旅消费带动经济发展。场景的打造是全方位的,其中的人文环境至关重要,不容忽视。(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