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近日,受全球变暖和大气环流异常影响,高温持续影响我国北方多地。本轮高温天气是北方地区今年以来影响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高温过程,河北、河南、山东等地高温持续时间长、日最高气温具有极端性。暑热高温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有哪些应对措施? 三夏时节 部分地区高温干旱灾害风险较高 目前正处于三夏(夏收、夏种、夏管)大忙时节,华北中部、西北地区的冬小麦处于成熟收获期,华北南部、黄淮等地夏玉米、夏大豆陆续处于播种阶段(冬小麦收获完成后);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北部、长江中下游以及华南等地春玉米、水稻、大豆、棉花等春播作物进入旺盛生长阶段。 在盛夏时期,高温、干旱、暴雨洪涝、台风、强对流等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强对流天气如雷暴大风、冰雹、短时强降水等会造成作物倒伏、受淹,影响已成熟作物的收获;高温、干旱、暴雨洪涝、台风、强对流等会对夏种作物播种、出苗以及春播作物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当前,北方冬麦区以晴到多云天气为主,利于小麦灌浆乳熟和成熟小麦机收晾晒;华北南部和黄淮大部气温偏高,土壤墒情持续偏差,对夏玉米、夏大豆播种和出苗不利。 根据中央气象台最新预测,未来几天华北、黄淮高温天气持续,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42℃。高温将加快土壤失墒,河北南部、山西南部、陕西关中东部、河南大部、山东西部和南部、安徽北部等地玉米、大豆播种进度以及出苗生长遭受高温干旱灾害的风险较高,易导致缺苗断垄。 河南省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气象局组织业务人员深入山区、丘陵地带,调查高温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张宁 摄影 夏季病虫害防治不容忽视 温度、降水、湿度等气象条件与各类植物病菌的发生流行,以及害虫的生长发育、繁殖和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病虫害发生的自然控制因子,特别是其综合影响对于病虫害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 由于病虫害的发生发展会伴随作物的生长发育,所以夏季有哪些作物旺盛生长,就有相应的病虫害活跃。夏季在地作物主要包括玉米、水稻、棉花、马铃薯等,主要的病虫害包括草地贪夜蛾、粘虫、玉米螟、水稻“两迁”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玉米叶斑病、水稻纹枯病、稻瘟病、棉铃虫、马铃薯晚疫病等。 病虫害的发生发展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不同的病虫害对气象条件的需求不一样。从温度角度来说,病虫害和其他生物生长一样,对温度都有一个适宜生长的上下限,温度过高对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还需要综合考虑温湿度的综合作用。 一般来说,高温干旱利于蝗虫、蚜虫等喜旱害虫的繁殖和发生发展。水稻稻瘟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在适温、多雨、高湿的环境易发生。玉米叶斑病、水稻纹枯病、马铃薯晚疫病多喜凉爽高湿条件,多雨高湿而温度并不太高的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害发生。棉铃虫除危害棉花外,还危害玉米、高粱等多种作物,高温多雨有利于棉铃虫的发生,干旱少雨对其发生不利。 此外,对于迁飞性害虫,包括水稻“两迁”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以及危害玉米的草地贪夜蛾、粘虫等,在夏季会随着西南气流或台风外围气旋的影响从南向北迁飞扩散,先后由我国江南华南早稻区、南方玉米产区向长江中下游一季稻区和北方玉米产区辗转危害。 根据农业农村部近期发布的病虫情监测结果,5月底至6月初,河南、山西、河北等地多个监测点出现一代粘虫诱蛾高峰,较常年偏早5天左右,需警惕局部爆发危害。 农业干旱综合监测 如何应对日益加剧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测,6月,东北农区气温略偏高,降水正常,东部地区土壤过湿状况将得以改善,有利于春玉米、大豆等春播作物生长。但辽宁南部气温偏高、降水偏少,部分地区可能出现旱情,应注意做好储水蓄水工作。华北、黄淮大部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温高雨少将导致土壤缺墒加重、旱象露头或发展,不利于适时夏种及夏播作物苗期生长。墒情偏差地块应造墒播种,夏播后因旱出苗困难地区要浇灌“蒙头水”,确保作物正常出苗。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农业气象灾害加剧,主要粮食产区有可能同时发生具有较大影响的气象灾害,甚至存在发生连片、连年、高强度的干旱、暴雨、洪涝灾害的可能性,粮食安全面临的气象灾害风险不容忽视。为此,必须立足抗灾减损提高保障能力,做好粮食生产气象灾害风险研判和预报预警。 针对农业气象灾害重发、频发风险,气象部门应进一步强化与农业农村、应急管理、水利等部门的防灾减灾联动,并科学有效提供气象保障支撑;大力加强干旱、洪涝、风雹和低温等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测和防御技术研究,加强极端气候事件预测及其对粮食生产影响的评估研究,为最大限度地减轻农业气象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提供科技支撑;建设动态、快速、实时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测信息共享平台,开展农业生产全过程高精度、无缝隙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和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开展新一轮农业气候资源和灾害风险区划,细化区域防灾减灾应对预案,科学避灾提升灾害防御实效;加强高标准农田防灾能力建设和气象保障,及时灌排应对旱涝频发;优化空中云水资源利用,增强旱区人工增雨能力;发挥灌溉抵御干旱和高温灾害负面影响的作用。(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