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产业振兴   刘国信:保护传统村落以推进乡村振兴
返回列表
查看: 7|回复: 0
收起左侧

[产业策略] 刘国信:保护传统村落以推进乡村振兴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5万

帖子

271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718869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刘国信(山西省阳城县畜牧兽医局)

一个个传统村落,承载着人们绵长的情思乡愁,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使广大农村地区众多历史建筑、传统民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传承;同时,各地在积极保护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活化利用、以用促保,进一步增强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内生动力,使传统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发挥了积极作用。



实施集中连片保护,提升整体集聚效应

古村新韵,文脉悠悠。一座座古村落展示着农耕文明的辉煌,充盈着纯朴厚重的气质,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与社会价值。从2012年起,我国建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制度,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先后组织5次全国性调查,分5批将有重要保护价值的6819个传统村落列入国家保护名录实施挂牌保护,并在10个市州实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建设了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

通过几年的努力,有力扭转了传统村落快速消失的局面,使52万栋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3380项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传承,已经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和价值最丰富、保护最完整、活态传承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同时,各地在积极保护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活化利用、以用促保,不仅留住了最美乡愁,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更激发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内生动力,使传统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今年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在全国范围确定了北京市门头沟区、山西省平定县等40个示范县(市、区)名单,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不言而喻,如果说过去10年我国传统村落保护是以健全保护名录为重点、摸清家底的1.0版本,那么,此次的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是保护与利用并重、以用促保的2.0版本,对实现“串线成片”“整体推进”,将产生明显的资源整合效应和集聚发展效应。

毋庸置疑,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是对区域性、特色化传统村落的集中展示和总体呈现。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时代的重要文化载体,建设美丽乡村不能搞大拆大建,要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此次,《通知》以县域为单位把这些相对集聚的村落联结在一起保护利用并加以示范。这是对区域特色村落文化的集中展示,有助于民众更好理解传统村落蕴含的文化特质。

同时,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是对区域性、特色化传统村落经济发展的统筹规划与分类指导。由于现有单个村落保护与开发模式大多从村落实际和发展需求出发,各地确定的发展定位、重点任务等项工作往往具有相似性,容易导致“千篇一律”,不利于持续保护利用。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则让各地不仅站在更高的层面,总体统筹和科学把握传统村落连片保护的整体风貌与定位,还能让其进一步细化明确“每一片”建设的具体任务和应发挥的作用,有效避免重复建设、促进差异化协调发展,最终形成“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保护效果。

此外,在传统村落发展空间资源有限的背景下,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架起了传统村落间优势互补的桥梁,有助于整体集聚提升。近年来,虽然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在向纵深推进,但保护工作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其中,土地资源紧张就表现得尤为突出。以停车场建设为例,以前的传统村落单独保护,每个村落都需要建设一个停车场,这样不仅让停车场面积变小,而且往往会造成建设层次偏低、管理水平不高。集中连片保护后,各地可以按照每个村落进村的交通线路和各村的土地资源协调布局、统筹建设,在集中连片区域内根据实际情况,规划步行导览路线或开通内部电瓶摆渡车等,实现“串珠成线”“串线成片”的整体集聚保护效果。



历经千年沧桑,传统村落保护需要真金白银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全力推进传统村落集中连片试点示范保护,打造中国文化传承弘扬展示示范区。比如,2020年,山西省晋城市成为全国首批10个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之一,获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5亿元。2021年,山西省财政下达省级传统村落保护专项资金1亿元,支持晋城国家试点和6个省级试点开展传统建筑修复改造、基础设施改造、人居环境改善和特色产业发展,支持249个传统村落完成数字博物馆建设。

无疑,这些资金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撬动社会资金,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保护传统村落,有力支持传统村落完善村内道路、供水、垃圾污水处理以及消防、防灾避险等设施,整治河塘沟渠等公共环境,使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这些事例告诉我们,对传统村落保护必须拿出真金白银,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9年,中央财政对列入保护名录的中国传统村落给予每个村300万元的补助,而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笔者注意到,今年3月,财政部、住建部联合印发的《关于组织申报2022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的通知》再次明确,中央财政对示范县予以定额奖补,其中东、中、西部示范县补助基准分别提高至3000万元、4000万元、5000万元。可以说,从以前传统村落保护名录中的每个村获得300万元补助,到现在每个集中连片示范县获得的3000—5000万元不等的补助,就不难看出,中央财政给予了集中连片示范县更大的支持。

首先,这对于促进传统村落的整体发展,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强有力的支持力度,不仅能让集中连片示范县建设获得资金保障,也能让社会资本看到政府支持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决心,进而形成更好预期下的投资信心,有助于撬动和吸引其参与集中连片示范县建设,形成更广阔、更持续的市场化动力机制。

其次,中央财政此次对集中连片示范县的财政补助呈现区域化变化,即:东部地区的补助基准是3000万元,中部地区要高一些,西部地区则更高一些,分别是4000万元和5000万元。这种差异化补助方式能对社会资本产生更具体化的影响。简单来说,东部地区传统村落保护相对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市场成熟度较高,本身建设基础和市场参与度已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中央财政补助可以相对少一些,直观的市场发展空间也相对小一些。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较晚、速度较慢、市场成熟度较低,中央财政补助的有力支持,更能增加投资者信心,让传统村落保护的市场前景更远大,并由此形成更加符合区域发展实际的、差异化的社会资本参与态势。

最后,中央财政在吸引社会资本“进场”的过程中,也要发挥各地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在国家整体政策框架下,进一步明确社会资本参与的细则,探索形成具有各地特色的做法。比如,有的示范区可以通过“整体打包”的方式,把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加以统筹,以相应权限让渡节约投资成本等方式,让社会资本产生更加直接的带动效应。



以用促保,增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内生动力

传统村落保护还须活化利用、以用促保,不断增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内生动力。近年来,各地在保护基础上积极推进活化利用,充分挖掘传统村落的自然山水、历史文化、田园风光等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仅2020年列入国家保护名录的中国传统村落就接待游客3.6亿人次,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带动了乡村振兴,增强了文化自信,使传统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时代不断发展,传统村落需要在保护中传承发展。传统村落是活着的历史,保护传统村落既需要保留原始风貌,又要满足生活在其中的村民对更好居住环境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在保护传统村落过程中,应更好改善村民生活,让传统村落保护更有依托,进而实现物质和非物质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比如,2017年福建屏南县龙潭村仅剩下不足200人留守,通过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吸引国内外100名人才落户成为“新村民”,通过盘活闲置农房等资源,发展生态农业、文创旅游、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等产业,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业内专家表示,2022年住建部、财政部遴选出的这40个县所开展的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将会形成一批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路径和方法,并在保护过程中产生可复制推广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经验和模式,进一步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向纵深发展。具体来说,将以下几方面的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

一是有助于实现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提档升级。一方面,集中连片示范不再是一个村落的“单兵突进”,而是多个村落或一群村落的“整体推进”,会产生明显的资源整合效应和集聚发展效应。另一方面,此次集中连片示范突出强调“保护”基础上的“利用”,并把原有部分地方的“老屋拯救”提升为“活化利用”,其蕴含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

二是有助于村落整体环境的根本性改变。传统村落集中连片示范不仅能有效改善村落人居环境,实现自然之美、建筑之美,而且能更多地展现文化元素,达到宣传、推介提升文化之美的知晓度、认同度和参与度的目的。

三是有助于促进传统村落“文化+”的融合发展。传统村落发展的基点在于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如何将文化与自然融合,将文化与产业对接,是各地在传统村落保护中要解决的重要发展命题。两年示范期内“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是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体现。这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也是示范区建设可以书写的大文章。

四是有助于增加村落居民收入、促进共同富裕。传统村落的一砖一瓦既具有文化价值,也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值。村落公共资源属于集体成员共有,各地要明晰资源产权,让村民在村落发展中获得收益,即:广大村民应该从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中获取“分红”。同时,各地在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中,要高度重视产业发展,进一步增加村民就业机会,在促进村民在本村就业的同时,让一部分有想法、有能力的村民抓住村落发展的契机,开展创新创业。

从摆脱“脏乱差”到追求乡村美,传统村落保护留住了乡亲、护住了乡土、记住了乡愁,促进了发展。在最近召开的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视频会议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人士表示,各示范县要落实主体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满足农民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示范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尊重乡村发展规律,注重地域特色,尊重文化差异,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确定示范目标任务。要坚持县域统筹,积极引导设计下乡,整合政策资源和社会资金,盘活乡村特色资源,形成以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方法路径,总结可复制推广的的经验和模式,并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机制,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可持续发展,为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新贡献。

前不负先人的创造,后不负来者的期望。祖国大地处处贮藏着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瑰宝,要把传统村落这一活着的历史文化传承接续下去,决不能是一时之功,而需要持之以恒。我们要以“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情怀,统筹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传承,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新中华文明持续发展增添动力,让古老的乡村彰显出新时代的魅力和风采。(来源:《中国乡村发现》2023年第1期)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447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