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gecccn 于 2024-7-5 09:53 编辑
陈朋(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研究员)
正向激励的积极作用
在2023年4月至2023年8月以及2023年12月至2024年3月的两次专题调研中,笔者先后围绕“干部敢干、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问题,在江苏、湖北、浙江等地与基层干部展开了多层面的深度访谈。访谈过程中,超过8成的受访者提及干部激励问题,并且表达了共同的心声:期待自上而下构建一体化的正向激励机制。“现在,推动经济持续向好的压力比较大,群众的利益诉求越来越多样化,各种考核任务比较多,而各方面的规矩又越来越严。在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对干部实施有效激励,能不能宽容干部的失误,就显得非常重要。”调研期间,一位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这样来表达基层干部对健全完善激励机制的期待。
深层次看,对于干部队伍建设而言,正向激励机制具有三个层面的积极作用。其一,满足基本物质需要。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有一个极具通俗性的基本原理:人们所奋斗的一切,都同其利益密切相关。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利益始终贯穿于人们各种行动的全过程。这里所谈的利益,既包含物质利益也包含精神追求。如同其他行动主体一样,干部只有在其基本利益诉求得以满足的情况下,才能激发其产生相应的行为。
其二,满足被尊重的需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安全、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等多个层次,对这些需求的满足过程就是释放激励效能的过程。是否得到尊重是干部极为注重的问题,如果组织或上级领导能让一名干部感受到被尊重,那么就会对其释放出较强的激励信号。这就是正向激励机制所提供的“被满足的需要”。
其三,释放正向鼓励的积极信号。一定程度上讲,正向激励机制是一种公共政策。既然是公共政策,必然蕴含一定的导向,并且如同风向标一样对人们的行为发挥指引和调控作用。因此,当它成为一种导向时,就会对干部队伍释放出积极信号,能让干部体会到组织的鼓励、宽容和支持。2024年3月初,笔者在江苏的一次专题调研中,不少基层干部表示,当前中央和各地积极推行的容错激励机制,实际上就是向全社会传递出鼓励激励的鲜明信号,让那些敢干事肯干事、出于公心办事的干部,能放开手脚干事。
正向激励包括什么?
谈到干部激励机制,人们往往以为就是指职务晋升、薪酬增长。实际上,这并不代表激励机制的全部内容。调研发现,当前激励机制既包含必要的物质保障、职务晋升等常态化元素,还包括容错免责、荣誉表彰等要素。
必要的物质保障。正所谓,“需求是人类生活中永远处在运动状态的基本因子,是人的一切行为的原动力。没有满足的需求是激励的起点,当一种需求得到满足时,新的需求又成为激励的新起点,形成又一个激励过程。”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这种需求首先是物质需求的被满足。因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讲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对于干部队伍建设来说也是如此。激励机制发挥作用,首先须从物质层面入手,给干部提供必要的物质生活保障,包括薪酬、医疗、福利等必要的物质生活保障,并且要确保这些物质生活条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增长。问卷调研数据显示,在回答“您认为哪些方式能发挥激励作用”的问题时,“提供必要的物质生活保障”位居前列。
职务晋升。干部具有“自然人”和“政治人”的双重属性,这种双重属性从深层次决定了实现职务晋升是其重要的职业期待。从实际情况看,职务晋升对干部激励的作用最为直接、最为显著。因此,受干部关注的程度最高,也常为各级组织部门所运用。比如,在回答“您认为哪种激励方式的效果最直接、最明显”的问题时,26.3%的受访者选择了“职务晋升”。对于基层干部而言,反映较为集中的问题是晋升“天花板”效应。因此,有效破解晋升“天花板”难题,将释放出更加强烈的激励效能。
容错免责。容错机制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逐步创立的管理方式和治理手段。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的新任务,部分干部因担心出错而不敢作为、不愿作为,党中央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为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价值导向,进而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能,中央和地方先后提出要对敢为善为者予以宽容、体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可以看作是较早提出容错问题的文本。它明确提出要“宽容改革失误,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为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社会环境”。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区分开来”:“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三个区分开来”的重要论断,给锐意进取的干部吃了定心丸。2018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对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作出部署,明确提出要“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区分开来’的重要要求,宽容干部在工作中特别是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要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敢于担当、积极作为。
从激励的角度看,容错免责是一种显性激励。通过宽容工作失误的方式,不仅让当事人消除思想疑虑、减轻心理负担,进而全身心投入工作,而且能向其他群体传递出一种鼓励激励的信号,使其意识到只要出于公心、积极担当作为的失误,都可以纳入容错免责的范畴。这样一来,整个干部队伍就会受到激励。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制定了不少容错机制政策文本。初步梳理,从2013年以来全国共有近600份容错机制政策文本。其中,不少文本颇具典型性。这些文本对容错机制的适用范围、启动程序、处理方式等内容都作出了规定,有的地方还出现了数量不等的案例。但是客观而言,目前容错机制理应发挥的激励效能并未充分释放,有的甚至陷入了“局部空转”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些地方制定的容错机制政策文本标准不明、线条过粗、不便于操作。此外,缺乏宽容的社会氛围、所在地区或单位“一把手”缺乏应有担当等等,也是导致容错机制运转不畅的因素。
荣誉表彰。调研发现,荣誉表彰也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以隐性激励的方式呈现。目前,在全国层面开展的荣誉表彰有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全国“最美公务员”、全国优秀法院、全国优秀法官、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人社系统先进工作者,等等。在上述荣誉表彰中,“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是一项颇受关注的表彰方式。它是一种不定期开展的重大表彰,自1949年至今共计只开展过3次。第一次评选是1995年,第二次是2015年,第3次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的2021年。从其主要目标看,它主要是鼓励“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受表彰的优秀县委书记为榜样,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保持蓬勃向上、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不负时代重托、不负人民期望。”其主要流程看,评选活动主要包括“各地推荐—各地初步评选候选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提出推荐人选——中央组织部再次遴选审定人选名单——党中央同意——公示人选名单——经党中央同意,最后确定表彰人选”等基本环节。在最终人选名单公布的公告中,组织者明确提出“经党中央同意”。同时,这项评选活动没有固定的频次、时间,不定期举行的形式使其更具稀缺性。在最近一次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评选活动中,最终有103名优秀县委书记入选。在表彰活动当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县委书记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以及这项荣誉表彰的高规格。从实际情况看,大多数获此殊荣的县委书记都陆续得到了提拔或重用。
如何让正向激励更有效? 正向激励具有多种方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采取有力举措,以形成合力。
一是强化政治激励。政治激励的作用最直接、最显著。因此,要充分发挥政治激励的作用。首要之处是科学设置基层编制职数。应针对基层治理事多人少的客观实际,合理核定编制职数,适度向基层下沉,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力量。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调配职数,把市县乡、机关部门领导班子岗位数量和非领导职数统筹使用,对于考核突出的地区和部门,给予领导职数和人员编制上的倾斜。推动干部队伍流动,也是释放政治激励效能的重要方式。因此,要打破身份壁垒和常规思维,将机关、高校、科研院所、党校系统的干部统筹起来使用,向水利、交通、教育等专业性较强的部门适当选派优秀干部,以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同时,还可以探索干部交流的渠道,推动机关和基层干部双向挂职、党务与经济工作双链培养;选派优秀干部到重要板块、对口条线部门脱产挂职,着力打造一支激情干事的干部队伍。
二是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体系是干部干事创业的“指挥棒”。因此,必须重视考核评价体系在激励机制过程中的作用。应在明确考核主体的前提下,构建权威高效、上下贯通的组织体系,防止多头考核、重复考核、考核与激励脱节等问题。还应分析把握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级别、不同年龄段干部的特点,按照职能相近、工作相近的原则,区分党群政务、经济管理、社会服务等单位类别,在体现共性要求的基础上各有侧重,分级分类设置突出工作特点和岗位职责的考核评价指标,提高干部考核评价的客观性和针对性。在考核频次上可以将平时考与年终考、考班子与考个人、定量考与定性考、组织考与社会评相结合,建立多维度、多要素、多层次的综合评价体系,以精准的、令各方信服的考核结果,助推激励机制的贯彻落实。
三是深化评先评优活动。选树先进是风向标,树一个典型,就会树一面旗帜,激励一片干部。因此,要健全完善先进典型的培育机制。一个树得起、叫得响、过得硬的先进典型,除了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以外,更需要组织的精心培养和帮助。应将先进典型选树工作纳入到地方年度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部署;建立典型人选数据库,定期更新和归档相关资料;开展谈话谈心活动,适当提高与典型人选沟通交流的频次,向他们提提希望、压压担子,通过正确的政治引领,帮助这类干部快速成长。评选先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一花引来百花开”。因此,还要扩大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通过宣传栏、内部刊物和巡回报告、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以及利用各大报纸杂志、网络、电视、电台等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先进人物的真实事迹,构建立体化的宣传格局,形成群体效应和社会效应,在全社会中营造敢闯敢干、争当先进的干事创业氛围。当然,在选树典型的过程中,要确保选树先进的真实可信,要以实绩定英雄,确保评选出来的优秀人选和典型事迹经得起时间考验。先进典型树立起来以后,则要重视评先选优结果的运用,将评先选优与培训学习、各项物质奖励结合起来。
四是健全完善容错免责机制。容错机制的本意就是为干事创业者撑腰鼓劲,以释放必要的激励效能。这既是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重要职责使命,也是推进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保障。因此,推动容错机制有效运转是全社会的共同期待。调研发现,目前反映较为突出的问题是要明确区分哪些错可以容、哪些错不能容。对此,要在深刻领会“三个区分开来”精神及要求的基础上作出进一步细分。从其本质内涵讲,容错机制所讲的错主要是指公共权力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失误,除此之外的错都不属于可容之错的范畴。换言之,容错机制和所容之错,主要是指行政之错,不包括政治之错和道德之错。应该说,从这个角度来划分可容之错的范畴较为容易。还可以从利益的角度来区分哪些错可容,于本质层面看,公共利益必须姓“公”,是为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所共享的利益。因此,要把公共利益作为判断是否属于可容之错范畴的重要参照。比如,江苏省委制定的《江苏省进一步健全容错纠错机制的办法》明确提出“六看”标准。其中的一条重要内容就是“看主观动机,是出于公心还是假公济私、以权谋私,分清是无心之过还是明知故犯。”
五是综合运用多种关心关爱手段。打好关心关爱的“组合拳”,有利于增强干部尊严感、归宿感和荣誉感,进而释放出强大的激励效能。当前已经显现但是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一个问题是干部的心理健康。调研中,不少干部反映现在基层工作任务繁重,经常面临“白+黑”“5+2”的超长待机状态,导致压力倍增,由此所产生的心理疾病也逐渐增多,其中焦虑、紧张、失眠等心理问题较为普遍。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影响了干部工作的效率和生活幸福感,同时也对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伴随着城镇化与社会转型的加快,基层社会矛盾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需要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干部队伍,其中素质涵盖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等多个方面,而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干部素质健全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要积极探索疏导基层干部心理问题的相关办法,通过建立定期心理健康检查、成立心理辅导师队伍等干部心理援助机制,对干部心理问题进行疏导缓解,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支持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开展关心关爱活动,比如,支持工会组织开展对于生活困难干部的帮扶工作、支持妇联和共青团关心关注困难干部群体的家属和子女等等,通过持续的关心关爱行动,让广大干部切实感受到组织的关怀温暖,让他们有甜头、有盼头,在事业上更有“奔头”,推动各项事业发展。
上文略有删减
选自 | 《人民论坛》杂志2024年第1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