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8月9日至12日,由中国作物学会玉米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承办的第一届玉米种质改良与创新应用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此次大会旨在进一步促进我国玉米科技工作者的交流与合作,展示我国玉米最新科研成果,推进我国玉米种业高质量发展。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着压舱石的作用。当前,全球粮食安全格局面临着深刻的变革,玉米科技自主创新,种业振兴变强,更是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基石。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新海介绍,玉米种质改良与创新利用,已成为确保我国种源自主可控的重要途径。我国玉米品种的每一次更新换代,都离不开种质创新。但是,由于玉米起源于中南美洲,缺少玉米遗传多样性一直是我国玉米种质创新的重要障碍。 玉米种质创新需要大量的长期性基础性工作的支撑,包括种质资源的收集、精准鉴定以及优异材料创制等。李新海说,目前我国保存的玉米种质资源达3.6万份,地方品种资源占比约七成。即将完成的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新增加了6000余份玉米地方品种资源,这将为品种培育提供新的种源支撑。 如何高效利用这些种质资源,将其转变为基因资源?“通过优良基因的挖掘或者优异等位变异的鉴定,实现快速聚合,已成为种质资源高效利用的关键技术路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周文彬介绍,目前该所已牵头完成了3万多份种质资源的收集和鉴定工作,发掘与创制出一批高产优质、耐逆抗病、耐密抗倒、宜机收的玉米优异资源与新种质。通过挖掘一批高产、抗病基因,建立了高通量芯片检测、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等育种技术体系,培育出“中单808”“中玉303”“中单1130”等适应不同区域的玉米新品种。 如何更好地创新利用玉米种质资源?中国作物学会玉米专业委员会主任李建生建议,对种质资源进行深入的遗传评估和表型鉴定,明确其遗传特性和优势,为育种目标提供科学依据;加强种业技术的创新,包括基因编辑、分子标记等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提高育种的效率和精准度;建立科学的创新标准,确保创新的种质能在生产中实际应用,成为优良杂交种的父本或母本等。 玉米种质资源改良与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与会专家建议,启动“全国玉米种质遗传改良计划”,开展全国范围内的大协作,形成全国“一盘棋”统筹布局的新局面,稳步推进我国的玉米种质改良与创新利用工作。(来源:农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