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粮智庫

  版块   粮安論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用“芯”扛牢粮食安全重任
返回列表
查看: 21|回复: 0
收起左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用“芯”扛牢粮食安全重任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85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850104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4-8-23 10:2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耿苏强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种业问题,强调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中国农作物育种的历史进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仅小麦和玉米系列新品种在黄淮地区累计推广面积超过8.5亿亩、增产215亿公斤。

为了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育种专家们扎根杨凌九十载,躬耕大地济苍生,始终与国家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用担当作为和“中国粮芯”书写着粮食安全“大文章”。

用好粮“芯”——换来田间万担丰收粮

看色、看粒、看长势……今年5月,来自安徽宿州、河南永城、江苏徐州等地的种粮大户、种子企业、科研院所、农业部门的代表参加了由杨凌示范区管委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主办的2024年全国(杨凌)小麦新品种现场观摩会。

在“西农99”“西农920”“西农629”“西农511”等小麦新品种集中展示基地,一系列饱含着科技创新元素的西农大小麦新品种,见证了科技创新引领种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在徐州沛县湖西农场麦田里,“西农511”迎风摇曳。该品种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吉万全教授团队选育而成,2018年通过国审,品质指标达到国家优质强筋小麦标准,亩产达550公斤至600公斤。

从育种家赵洪璋,到在杨凌从事小麦育种31年、获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再到如今的王辉、吉万全教授等一批小麦育种人,西农大用一份份满意答卷,让一粒粒金种子花开祖国大江南北。

沛县禾盛丰种业总经理王肖介绍,“西农511”种植效益非常不错,且抗病、抗旱、抗倒伏等特征明显,产量稳定,特别适应规模化生产。下一季,准备订购40万斤种子,继续扩大种植面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最大小麦产区(黄淮麦区)品种的6次更新换代,出自西农的当家品种有4次;陕西省小麦品种的6次更新换代,全部是西农的种子。

截至目前,西农大在黄淮麦区已建立3个试验示范站和22个新品种示范园,累计推广46个优质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优品种,面积超2亿亩,增产粮食40亿公斤。

示范推广——让新技术成果就地转化

让“西农良种”花开旱地农田,这是西农人的责任与担当。在陕西旬邑县太村镇唐家村玉米单产提升试验示范基地,一望无际的玉米长势喜人。

“与之前每亩500公斤产量相比,预计今年玉米亩产量应该在900—1000公斤。”望着今年的玉米长势,种植户唐兴永脸上满是笑意。

为提高单产量,降低群众投入成本,早在2016年,旬邑县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立旬邑玉米试验示范基地,以密品种、缓释肥、覆厚膜、机械化“四大”技术为核心,构建玉米机械化种植模式。

特别是总结提出了以“改土、改品种、改生产方式”和绿色防控技术为保障,创建密植高质量群体的“一增三改一防”密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为陕西及西北玉米生产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据统计,2020—2023年全省累计推广1894.61万亩,密度增加329.69株/亩 ,每亩增产51.70公斤,累计增产10.54亿公斤。

在榆林市定边县堆子梁镇营盘梁村,玉米种植户高海宽不一般。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榆林玉米试验示范站,他种植的600亩玉米,纯收入达60余万元,成了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

2014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陕西榆林成立玉米试验示范站,通过多年多点科学试验研究,总结提出了“一增三改一防”密植高产高效技术模式,被列入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增密度提单产主推技术,并受到了种子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的青睐。

从2010年开始,薛吉全带领科研团队育成了陕西首个籽粒直收玉米新品种“陕单636”,随后“陕单650”“陕单620”“陕单660”等多个机收新品种纷纷问世。

牢记使命——扛稳扛牢粮食安全重任

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让国人的饭碗装上更多陕西粮、优质粮,是西农大育种人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更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和优势所在。

西农大在育种领域经过80多年的探索,成果丰硕,积淀深厚,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先后育成了90多个优良小麦新品种,主导黄淮麦区六次大面积品种更新换代中的四次。

赵洪璋院士育成的以碧蚂1号、丰产3号、矮丰3号为代表的三批品种,使中国黄淮麦区的小麦产量连续上了三个台阶;李振声院士选育的小偃6号,是我国最先运用远缘杂交和染色体工程育种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的小麦新品种,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特别是“碧玛1号”小麦,年推广面积最高达九千万亩,创我国单个小麦品种年种植面积的最高纪录,毛泽东主席亲切称赞他“一个小麦品种挽救了大半个新中国”。

从1934到2024,九秩教稼,回望历史,一代代西农人始终扎根西部,一代代农业科学家扎根黄土,以老黄牛般的精神,坚守“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宗旨,秉承“诚朴勇毅”的校训,描绘出了一大批农业科学家,扎根田野乡间,终日与黄土为伴,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专家群像。

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坚持与杨凌示范区融合发展、协同创新,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聚焦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目标,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切实解决制约区域农业发展的关键核心问题,有效提升了干旱半干旱地区粮食和农产品供给能力,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贡献着源源不断的“西农力量”。(来源: 杨凌发布)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2 | 帖子:4899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