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董希淼(招联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10月21日,本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公布,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各下降25个基点,既在意料之中,又出乎意料。今年以来,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加大实施力度,多次超预期降准、降息,为经济恢复回升提供坚决有力的支持。未来一段时间,利率下降空间已经有限。下一步,货币政策应在稳增长、防风险、促民生等多目标中寻求更好的平衡。 本月两个品种LPR双双下降,是今年以来LPR第三次下降,也是自2019年8月LPR形成机制改革以来降幅最大的一次。从时点看,从9月份开始,人民银行在多个场合提示本月LPR将可能下降,表明LPR下降将是大概率事件。因此,下降时点完全符合预期。 从降幅看,25个基点降幅略超市场预期。9月27日起,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由此前的1.70%调整为1.50%,下调20个基点。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已经成为主要政策利率,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下调之后,带动市场基准利率下行,商业银行资金成本降低,引导LPR继续下行。但本月两个品种LPR均下降25个基点,降幅大于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降幅,超过预期。 本月LPR超预期大幅度下降,将从三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第一,有力有效地提振市场信心和预期。LPR变动的最小幅度是5个基点,下降10个基点已是中等降幅,25个基点的降幅的确较为少见。10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6%,经济仍面临一定下行压力。在此背景下,常规幅度的“降息”作用偏弱,只有大幅度下降,才能向市场发出坚决、明确的政策信号,进而稳定经营主体信心,扭转偏弱的市场预期。这也是“有力度的降息”要求的具体体现。 第二,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LPR下降后,将推动企业和个人的贷款利率进一步下降,有助于降低经营主体融资成本,激发有效融资需求。本月LPR超预期大幅度下降,体现货币政策正在加大实施力度,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服务力度不断增大。目前,商业银行正在加快推进存量房贷利率批量调整工作。本月LPR大幅度下降后,存量和新增房贷利率有望进一步降低,将更好地降低居民住房消费负担,提振居民住房消费的意愿和能力,更好地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第三,促进LPR形成机制更加科学合理。LPR本质上是银行最优质客户的贷款利率。但目前随着市场实际利率下降,LPR与最优质贷款客户利率之间存在一定偏差。今年7月,央行透露下一步将持续改革完善LPR,着重提高LPR报价质量。本月LPR大幅度下降后,将更接近最优质客户实际贷款利率,更真实反映贷款市场利率水平。当然,优化LPR报价质量,还应采取其他更多措施,比如适当增加报价银行数量以及加强对报价银行激励约束。 今年以来,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多次降准、降息措施力度大、速度快,与其他宏观政策协同发力,形成叠加效应,有力提振市场信心和预期,为经济恢复回升创造了更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截至目前,无论是1年期LPR还是5年期以上LPR均处于历史低位,下一步继续下降的空间已经有限。从存款准备金率看,在9月27日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6.6%,仍有下降空间但空间并不大。因此,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实施的重点或将转向提高精准性和有效性。 10月18日,央行表示,“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方向应从过去的更多偏向投资,转向消费与投资并重,并更加重视消费。”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持续释放内需潜力,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促进经济从生产驱动型向消费驱动型转型。未来,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加快的大背景下,应进一步挖掘有效内需,重点是采取更多有力措施扩大消费需求,努力实现宏观经济的供需平衡,促进物价温和回升。在金融方面,应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支持金融加大对促消费、扩内需的支持服务。消费金融在促进消费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应支持和鼓励消费金融公司补充资本,发展金融科技,创新产品服务,大力发展数字消费金融。此外,还应采取更多政策措施,激发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 今年以来,政策利率多次下调,存款利率持续下降,加上全面降准向银行提供低成本稳定资金,叠加整治“手工补息”等措施,银行资金成本正在持续降低,为本月LPR下降创造了条件。但LPR超预期下降后,银行净息差收窄的压力仍将显现。因此,年内人民银行将可能继续实施全面降准0.25~0.50个百分点,在向市场释放中长期流动性的同时,降低银行资金成本,推动银行保持净息差基本稳定,努力保持稳健发展能力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基本不变。下一阶段,银行或将继续下调存款利率,以进一步压降资金成本,减缓息差收窄压力。除了下调存款利率之外,银行还应减少对存款的利息补贴以及利息之外的费用,进一步压降存款的隐性成本。更重要的是,银行应加强风险管理,优化业务结构,努力提高资产收益水平;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增加多元化收入来源,形成对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