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国经济运行面临哪些挑战?如何实现疫后恢复性增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日前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面临出口、房地产、物价等挑战
问:您认为,2023年中国经济面临哪些新挑战?
王昌林:一是出口增长面临较大压力。从2023年看,预计世界经济或陷入深度衰退,部分疫情期间转到我国的出口订单可能回流,加上2022年基数较高,出口增长面临较大下行压力。考虑到出口是目前我国国际循环的重要动力,其带动的链条较长,涉及就业面大,如果出口下降过快,可能引发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加大就业压力,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二是房地产业总量进入峰值平台期后趋于下降。目前,房地产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动脉。综合来看,我国房地产发展可能进入峰值平台期。日本等国家的经验表明,这一阶段是十分关键的时期。因此,要切实按照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
三是稳物价面临新的压力。2022年,在全球高通胀背景下我国物价保持稳定。展望2023年,随着消费逐步恢复,生猪和猪肉价格进入上升通道,CPI面临一定上涨压力。与此同时,受美欧国家激进加息、乌克兰危机持续发酵、全球经济衰退等因素影响,PPI将周期性持续回落,可能进入负增长时期,导致工业企业利润下降、税收下降、企业债务风险上升。预计PPI与CPI之间“负剪刀差”可能持续存在。
四是人口规模达到峰值。预计2022年我国人口达到峰值,比原先预计的2025年左右达峰提前了约3年。同时,人口老龄化加深,2021年65周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4.2%,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人口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从国际经验看,一般随着人口规模和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增长都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对此,必须持续挖掘人口结构潜力,持续抓好稳就业工作,提高劳动参与率,促进就业形势持续向好。
此外,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一些地方财政收入下降等问题也需要予以重视和解决。
坚持系统观念、底线思维,加强统筹协调
问:您认为,2023年中国经济如何实现疫后恢复性增长?
王昌林: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短期因素与中长期因素、周期性因素与结构性因素、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交织叠加,这种复杂情况前所未有,而且变化很快。在这样的形势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底线思维,加强统筹。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3年经济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下一步关键是要抓好落实,且重点要把握好宏观调控政策,找准近期和中长期政策的发力点。
在宏观调控政策方面,一是要针对我国经济发展周期性变化,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控力度,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精准性,避免“急转弯”,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二是要适应我国发展阶段转变和新形势要求,坚持实事求是,遵循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经济运行规律等发展规律,对一些重大政策进行必要调整,推动体制转轨和政策转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比如,随着我国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要加大消费政策力度,提高居民消费率,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随着我国科技创新逐步进入与发达国家“并跑”阶段,需要大量中小企业去试错,支持大企业收购兼并,产业组织政策要以支持中小企业为主,并为此营造适宜的市场和法治环境,提供稳定发展预期。三是面对风高浪急的外部环境和国内“三重压力”加大的复杂多变形势,加强对“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发生的预警预判分析,制定应对预案和措施,提高宏观调控的超前性和预见性。
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
问:从近期和中长期看,您认为,应如何提振发展信心,发力点在哪里?
王昌林:从近期看,要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一是要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加强对重症患者救治,确保顺利度过疫情流行期,实现疫情防控平稳转段。二是要有序推进消费和服务业恢复。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从恢复消费场景、引导消费预期、增强消费能力三个方面着手,稳步恢复餐饮服务、文化旅游等接触性消费,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教育医疗等消费,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促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转到正常增长水平。三是要发挥投资对稳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加快推进已审批下达的重大项目建设,尽快转化为实物工作量。努力使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四是要着力推进制造业平稳增长。把稳定制造业放在突出位置,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支持,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五是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大以训稳岗力度,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帮扶,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保政策。引导年轻人到制造业、养老托育等行业就业,大力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六是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压实各方责任,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从中长期看,要把结构调整放在突出位置,紧紧扭住高质量发展主题,在科技创新、养老托育、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扎扎实实下功夫,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提振市场信心,攻克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卡脖子”问题,补齐亟待解决的民生短板,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