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着力发展产业、稳住就业,努力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农民收入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神州大地处处展现乡村新图景。 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产业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在广西桂平市,各处可见稻虾共养的丰收景象。2017年以来,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唐章生几乎每个月都要来桂平看看他的“虾宝宝”。唐章生和他的博士团队在桂平广泛推广新技术,让小龙虾实现从9月至次年4月错季上市,进一步提升种养效益。 “利用独特的气候条件,加上科技助力,现在已经可以实现‘百斤虾千斤稻万元田’。”唐章生自豪地表示。 目前,在桂平全市已建成的67.59万亩高标准农田中,4.67万亩实现了“稻田+小龙虾”种养模式,为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乡村振兴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在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全村正大力打造“五指山热带雨林大叶茶”公共品牌。2022年全村茶叶种植面积约1800亩,2023年新增大叶茶种植面积550亩以上。 水满乡副乡长李杰说,通过“村委会+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乡里为农户提供茶叶种植、采摘、制茶及茶艺等全流程技术培训,充分利用市里委派的科技特派员力量,为农户提供茶叶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实现从茶叶种植、苗期管护、采摘、收茶以及加工的“一条龙”帮扶,每年能为每户农户带来过万元的收入,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曾衍德说。 绿色发展,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培育可持续可循环的发展模式,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路径。 作为关中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陕西宝鸡市陇县拥有广阔的天然林区和草场,奶山羊和苹果是当地两大主导产业。宝鸡大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振军用有机肥“串”起了生态农业循环链。 厌氧发酵、好氧发酵、过筛、装袋……厂房里,堆成小山般的羊粪经过规模化深加工后成为了高端有机肥料,价值倍增。李振军算了一笔账:4立方米羊粪可以生产出近1吨有机肥,市场价大约800元。“对于养殖户而言,每年仅卖羊粪做有机肥,平均一只羊就可以带来近300元的收益。”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华沟村位于马踏湖边,一排排青砖白墙的中式建筑林立,清新雅致的装修风格让人眼前一亮。2009年起,桓台县对马踏湖集中开展生态修复,改善入湖河流的水质状况。经过十多年的治理修复,白鹤、苍鹭等珍稀动物时常在湖区出现。 “借助生态优势,华沟村建成民宿60处、改造农家院26处。既满足了游客休闲旅游的需要,又开拓了农户增收渠道。”桓台县起凤镇副镇长尹磊说。 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走进湖南省沅河镇沅城村,50多岁的杨静正在自家开办的特色摄影馆里忙着给顾客化妆。她说,这些年村容村貌的变化,让她回到家乡找到更好的发展机会。 “我要和大伙一起,把村容村貌建设得更好,让大家有更好的生活环境,也欢迎更多游客来共享美景。”杨静和村里的一些妇女共同组建了“巾帼队”,自发参与村庄公共卫生清扫。 位于贵州省乌蒙山区的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曾是当地最贫困的少数民族村寨。这些年,脱贫之后的化屋村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了发展乡村旅游,黔西市进一步对化屋村实施电网改造、完善通信网络、增加污水处理设施和扩建停车场等。 古樟成林,冠如华盖、枝若虬龙。江西抚州市乐安县牛田镇的古樟林沿乌江两岸绵延十里。与古樟林相依的千年古村流坑,至今保存着260多幢明清传统建筑。 清晨,打扫好庭院、料理好菜地,陈冬英在自己的餐馆里忙碌起来。“现在流坑村越来越好,游客越来越多,生意也更红火了。”陈冬英说。 流坑村在保护古村落风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与之相适的新业态。游客可以通过观看沉浸式演出《流芳》、傩舞表演等,全方位、多层次体验流坑的历史文化。这几天,一场流坑“村跑”吸引了5万多名游客和群众参与其中,热闹非凡。 “古村谋振兴,必须做好‘守正’和‘创新’两篇大文章。”乐安县县委书记艾志峰说,要把传统村落风貌和现代元素融合,延续好历史文脉,让村庄焕发新的光彩,让农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来源: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