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人才振兴   项久雨:史上最难毕业季,“后浪”奔涌如何发力?
返回列表
查看: 632|回复: 0
收起左侧

项久雨:史上最难毕业季,“后浪”奔涌如何发力?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4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48508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0-7-27 07:4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项久雨(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长江大学特聘教授,喀什大学“天山学者”特聘教授,西南政法大学讲席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7月23日,习近平在长春考察调研时来到中国一汽集团研发总院实验室。听说现场有几位今年刚毕业的大学生,他关心起高校毕业生就业,并对广大高校毕业生提出希望:找到自己的定位,投入踏踏实实的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受疫情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生存和竞争的压力让部分青年陷入了迷茫,关于“史上最难毕业季”的焦虑随处可见。是什么阻碍了“后浪”的奔涌?面对考验,“后浪”奔涌又该如何发力?
  自身、社会、现实,是什么阻碍了“后浪”的“奔涌”?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前段时间,《奔涌吧,“后浪”》视频在朋友圈现象级刷屏,引发广大网友对“前浪”与“后浪”的大讨论。有人认为“后浪”的青年宣言堪称《中国少年说》的现代版;也有人认为该演讲并没有直面生活的暗面与社会的负面,演讲中的“后浪”是有家底、有资本的“后浪”,是权贵的“后浪”,很多为生活所迫的年轻人对此演讲并未产生共鸣。
  部分青年人之所以对这段视频无感,是因为他们或没有“后浪”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不管是自身条件还是社会环境,都没有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奔涌”机会和平台。部分青年过上了“佛系”生活,把担当抛于脑后、把责任卸下肩来、把奋斗束之高阁。究竟是什么阻碍了“后浪”的奔涌?
  第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使“后浪”们产生焦虑、迷茫等情绪,动摇了“奔涌”的信心。青年们往往具有远大抱负,但是现实总是残酷的,他们背负着各种压力,面临着各种挑战。
  由于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依然存在,社会各阶层向上流动的渠道不够通畅,有些人便认为不管自己怎么奋斗,都赶不上那些含着金汤匙长大的人,这种无奈感还体现在社会中充斥的“读书无用论”“寒门难出贵子”等论调。
  同时,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使不少简单劳动甚至部分复杂劳动被机器取代,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扩大到人与智能机器的竞争。这些生存与发展的压力很容易让“后浪”们产生阶层固化的焦虑。
  此外,当遇到商品经济和网红经济的诱惑、偶像明星的光鲜亮丽扩展至人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尤其是心灵毒鸡汤持续贩卖群体焦虑时,青年们就更容易出现价值焦虑、精神荒芜、方向迷茫。
  第二,佛系的处世原则让一些“后浪”们丧失了“奔涌”的激情。“‘佛’如一夜春风来”,“都行”“可以”“没关系”的“佛系”三连弥漫于文学作品,充斥于网络空间,浸润于生活工作。这些人“佛”得各有千秋:一是真心想成佛的无为而活。有些青年人家庭条件优渥,他们即使不奋斗、不努力,也可以过上十分舒适的生活,因此其成就欲望降低、奋斗精神丧失、责任担当退却,进而“看淡一切”。二是被迫成佛的无奈之举。之所以有“不关心”“不关注”“不参与”“不付出”的沉默失语,是因为“我参与的事并没有什么作用”“我付出的努力都徒劳无果”,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与回报。成为“失声的一代”,实为无奈之下对矛盾的回避和对现实的妥协。三是假意我是佛的自我防御。面对残酷的生存竞争、巨大的社会压力以及对未来不确定的精神焦虑,部分青年人以“随遇而安、不争输赢”的佛系心态构建自我防御机制,对由人生无力感、失意感、挫败感带来的沮丧、懊恼、不满、绝望、辛酸等情绪进行慰藉和自我暗示——“不是我不能,是因为我不愿”。
  第三,沉醉于“奶嘴快乐”,一些“后浪”丧失了“奔涌”的动力。近年来,移动网络和4G、5G技术的快速发展,打开了“后浪”们及时、瞬时、时时的“幸福”模式。大部分青年人在游戏中快速获取多巴胺,在虚拟网络世界的无往而不胜中享受及时“幸福”,以替代现实世界中的挂科、补考以及其他的不如意;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中各种意想不到的模仿、奇思妙想的搞笑,让“后浪”们狂欢,自我扮演、不断翻转、一刷一晚;还有些青年人试图从微信、微博、QQ空间的点赞、评论、转发中获得幸福和认同。“奶嘴乐”“幸福”似乎全方位占领了“后浪”们的生活场域,及时行乐代替了向前“奔涌”。
  “后浪”奔涌该如何发力?
  第一,抓住时代发展机遇,淬炼本领实力。当今时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国家繁荣富强、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机盎然,青年人的“奔涌”有着强大的时代际遇、国家后盾和文化涵养;当今时代也是一个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发展机会稍纵即逝,人工智能发展挤压人的生存空间。因此,“后浪”们要想“奔涌”,就必须勇立时代潮头,充分利用时代发展红利,以敏锐的眼光发现新事物、新机遇,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胆识投身新实践。
  第二,找准人生奋斗方向。前进的道路上必然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困难挑战和险滩弯路,这就需要年轻一代以理性平和的心态迎难而上,坚定“奔涌”的理想信念和决胜信心;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坚韧意志,“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拼搏精神,“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高尚情操,时刻保持冲劲、闯劲、拼劲。
  第三,脚踏实地付诸行动。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青年一代既是美好新时代的享受者,也是国家繁荣昌盛的见证者,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后浪”奔涌的关键在于做奋斗者、练真本领、做实干家;在于摒弃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精致的利己主义,抛却佛系的人生态度,将使命扛在肩头,将奋斗落在实处,真正把理论的变成实践的,把个性的变成大众的,把传统的变成现代的,把民族的变成世界的。
  “后浪”奔涌,少不了这些社会支持
  需要得到满足,是人类自我实现的内在动机和不竭动力。“后浪”们是社会中最富青春活力的群体,他们渴望公平正义、表达自由、社会参与,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对安全感、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的需要也更为强烈。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不是抽象孤立的个体,需要通过他人或者其他社会关系来体现自己。因此,如果能有一系列来自社会的物质支持、精神支持,“后浪”们则会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被尊重、理解和支持,从而有效激发“奔涌”的动力与活力。
  第一,解决“后浪”奔涌的后顾之忧,增强“后浪”的安全感。衣、食、住、行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住房、教育、医疗和养老是压在青年们身上的几座大山:“兜里有粮,手里有房”是他们的刚需;他们期盼自己及子女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有更稳定的工作和更满意的收入,有更坚实可靠的社会保障,有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等等。这些期盼与现实之间存在矛盾,容易引发青年人的情感共鸣。强大的国家是“后浪”奔涌的底气,为此,要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做大蛋糕”。同时,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协调好各种资源,努力“分好蛋糕”。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保证“后浪”们在社会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保证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幼有所教,为“后浪”们提供高品质的、有安全保障的生活。
  第二,创造“后浪”奔涌的机会平台,增强“后浪”的价值实现感。新时代的青年人思维开放、眼光长远,机会平台是他们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媒介,他们的发展需要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多的机会、搭建更好的平台。为此,国家应该把中国梦和“后浪”们的个人梦有机耦合,为其实现精彩人生搭建舞台。其一,畅通青年人向上流动和晋升的渠道,加强国际合作、校企合作、学校与社区合作,增加“后浪”们的就业机会,将能力强、素质高、品行好的青年输送到国际组织、企业、社区进行锻炼、实习或就业,让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体验民生、了解世界,增强职业和专业价值实现感。其二,学校、企业、国家协同发力,鼓励青年人创新创业,在优惠政策、资源分配、教育培训、平台建设、法律服务等方面为“后浪”们提供有效支持和帮扶,增强其个人成长价值感。其三,畅通青年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促进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常态化,通过对弱者的服务和关爱,增强“后浪”们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坚定其实现自身价值的信心。
  第三,营造“后浪”奔涌的包容环境,增强“后浪”的身份认同感。“后浪”们需要建立平等、和谐的社会关系,通过健康有序的群体交流、对话、融合,实现“奔涌”。但是,代际差异造成“前浪”对“后浪”的刻板印象,以及“后浪”与“前浪”群体之间缺乏交流对话,致使“后浪”们往往被贴上“垮掉的一代”“社畜”等身份标签。这些来自社会其他成员的偏见和歧视造成青年群体对自身身份的迷惑,乃至产生身份认同危机。因此,要想激发“后浪”们奔涌的活力,需要“后浪”群体之外的社会成员主动接触“后浪”,增进对“后浪”群体角色的认知了解,从而提升他们的身份认同感,增强他们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自信心和角色定位。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102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