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徐西庆
前几天,笔者到村里参加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观摩”。拆旧房、清垃圾、建广场,大家干得热火朝天;“小花园”“微绿地”“文化墙”点缀村庄,确有焕然一新之感。
不过私下走访群众时,也有村民表示,“村里公厕虽然是水厕,但还不是照样又脏又臭?”“光好看还不行,大家伙富起来才最重要”……这些评价折射出一些地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没有“整”到村民心坎里,“打开方式”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发力点”。这项系统工程牵扯方方面面,涉及千家万户,就像一个复杂的“魔盒”,必须要用合适的方法去“打开”。如果找不准切入点、站不稳落脚点,分不清轻重先后、把握不住系统层次,反而会引发问题,“费力不讨好”。比如,有些地方注重打造“盆景”“样板街”,却忽略了老百姓真实的需求;追求大拆大建、短期内出效果,但精细化治理欠账不少;打开小局面容易,整体提高生活水平、打开大格局较难。当然,问题掩盖不住成绩,只要注意方法论的问题,掌握发力技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必定能取得成功。
在笔者看来,打开思路,要用“分类治”代替“一刀切”。有的村庄污水管道已铺设好,污水处理中心仍未建成,只能暂时把污水排到隐蔽的地方;有的山村虽然建起了水冲厕所,但村民吃水还成问题。带着急于“交作业”、盲目上项目的心态,往往会导致“一刀切”。所谓民生工程,必须量体裁衣、量力而行,如此穿在身上才能“服服帖帖”,越过这个界限,就变成形象工程了。结合实际,基础薄弱的村可以从垃圾处理、公厕改造等基础工作做起,中等村要统筹考虑污水管网建设和村容改善,传统强村则可在打造“花园式”村庄上全面下功夫。
打开层次,
要把“美颜”和“塑形”结合起来
人居环境整治切忌做表面文章,不仅要简单“整”,还要深度“治”。这个过程重在实用、重在变革,既要通过打造文化墙、建设村庄游园来提升村庄品味和颜值,又要通过整治胡乱“圈地”“占巷”重塑村庄公共空间,从里到外为村庄塑形;既要做好道路硬化、污水管道铺设完善硬件设施,又要完善村庄保洁、卫生包片、资金筹措、责任分工等制度,用制度框架来巩固人居环境整治成果。特别要改变“干到哪算哪”“先开工后规划”的旧观念,实现规划先行,如此,才能让村庄结构紧凑精致,功能“五脏俱全”。
打开格局,
应做到“风景”和“钱景”相统一
在基层走访时发现不少村干部犯了难:富村怎么都好干,穷村就显得力不从心,很难干出什么大动作。绿化、硬化、拆违都得花钱,财政补贴有限,有的村依靠财政拨款“一拨一转”,有的村支书自己掏腰包、筹资金,甚至让村集体背上了“赤字”;也有些村庄,外观优雅干净,可农户家里还是杂乱不堪,谈不上生活品质。就此而言,搞好村庄“钱景”,才能真正放大“风景”的价值。农村必须念好致富经,大胆探索生态产业园、农旅融合、党支部引领农村合作社等路径,因地制宜发展花卉、中草药果木种植和特色养殖等业态,想方设法把村庄经济搞活。激活美丽经济,人居环境自然“蝶变”。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需要正确的“打开方式”
将这项工作放在推进乡村振兴、提高农村生活品质的高度,从群众需要出发把工作做实做细,才能既实现“风景”和“钱景”的双赢,又在奋斗中密切干群关系,为基层生产生活打开更多精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