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粮智庫

  版块   经管之道   曹倩:小农经济下人地关系高度黏合的表现及原因
返回列表
查看: 911|回复: 0
收起左侧

曹倩:小农经济下人地关系高度黏合的表现及原因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2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26177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1-5-14 10:36: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曹倩(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读《农民的终结》有感
  法国社会学家孟德拉斯在《农民的终结》中,写到了传统小农身份的终结,本人认为,这还意味着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解体,小农身份的终结只是自给自足小农经济解体的具象表现。在此文中,作者多次强调农民与土地之间的联系,并从多角度阐述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对农民的特殊性、复杂性以及无可替代性。“所有的农业文明都赋予土地一种崇高的价值,从不把土地视为一种类似其他物品的财产。”因此,本人试图从封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社会性质出发,研究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农民与土地关系高度黏合的经济动因。
  一、人地关系高度黏合的表现
  在小农经济时代,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是高度黏合的,这种黏合我认为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农民必须依赖土地,土地是满足农民生存需要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农民不得不依赖土地,除了依赖土地之外,农民一无所有。孟德拉斯在《农民的终结》中反复强调土地对农民的特殊性,农民对土地有着强烈的、特殊的情感,这些情感表现为时间对农民的特殊含义、农民对土地深厚的情感、社会声望的获得等。费老也曾多次在其书中表达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小农经济下的土地,不仅是农民的衣食来源,甚至是其社会声望与地位的来源。
  1.农民对土地的情感
  “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农民对于土地的情感可以体现为土地对于农民的重要性,孟德拉斯多次在书中提出,“所有的农业文明都赋予土地一种崇高的价值,从不把土地视为一种类似其他物品的财产。”“地产曾是家庭的一个成员”土地在家庭中具有极高的地位,这个地位是由土地对于农民的经济价值所决定的。
  在小农经济条件下,我认为农民与土地之间是相互成就的,农民用其一生的时间照料土地;而土地是家庭的经济保障与生存保障,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中,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因此农民是自己的主人、是土地的主人。一方面,农民是自己的主人。这一点可以体现在农民对于自我劳动时间的安排,以及可以不为外界所干扰,其经济命脉与生存命脉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当杂交玉米被引进法国农业系统中时,产生劳动剩余后,农民在可以得到比之前多的利润时,反而充满了忧虑:因为他们不再是自己的主人,他们的情绪要随玉米的市场价格的波动而波动。
  另一方面,农民是土地的主人。农民能够自由的安排土地:对土地作物、土地轮作系统、耕种面积等的掌控,且农民引以为傲的就是其耕种土地的经验。农民在受到严重的剥削时,在沉重的生活负担压到身上难以喘气之时,他能在自己的土地上找到一丝安慰与慰藉,他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安排自己的想要的一切。所以在技术变革之际,农民不仅没有产生产量提高后自己生活能变好的美好期许,反而会感觉到恐慌与不安,这份不安的突出原因是,他们意识到自己将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土地的主人,将不再能够按照自己的经验安排土地上的一切。“如果技术经常地改进,内行的农业劳动者就必须不断地期待从技术顾问那里得到引进新事物、从事改进和进行变革的建议。这样一来,他不再是自己的主人了,他永远需要一个师傅来向他传授知识。”
  2.社会声望与土地耕作直接相联系
  孟德拉斯多次强调农民社会声望的来源,针对社会“新人”而言,其社会声望是同其家庭所联系在一起的。而对于“老人”而言,农民的社会声望更多的依赖于土地上的资本:“过去,声望是以地产的面积和牲畜的头数来衡量的,今天,拖拉机是另一个决定性的标志,或者更确切地说,它在几年前就已经是声望的标志了。”品德修养不是成为农民社会声望的根本衡量标志,其社会声望的高低与其在土地上的财富的多寡有关。这是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社会性质带来的必然结果,因为土地是他们的一切,他们能依赖的只有土地,因此社会声望的衡量标准也只能从土地上入手。
  与现代社会不同,现代社会的社会声望最主要的是源于此人的道德修养、品德脾性,尽管会与财富的多寡有一定的关系,但若一个人拥有足额的财富,然而若是品德变坏,则其社会声望将与其财富的多寡成反比。同时,收入对于小农以及现代社会的农民而言具有不同的意义,“在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中,收入的概念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人们消费的是他们所生产的东西。”而对现代社会的农民来说,获得收入是其耕种土地的目的。
  3.时间是耕种的节奏
  对于小农而言,时间的作用不是测量其自身所度过的光阴,而是对于土地而言要耕种的节奏。孟德拉斯认为,时间对于小农而言,不是计量单位,而是一种节奏,是一种他们下地劳作的节奏。这种节奏由于土地耕种的特殊性,往往是由当地“最勤劳”或“最有能力”的人首先带起的。“每年都有一个家庭带头开始每项劳动,从而决定了整个村庄的日程表。这个牵头人的角色可能是他的田地情况赋予他的,因为他的田地比别人成熟得早,也可能是他的社会地位赋予他的,因为他的社会地位使他成为村庄生活中公正判断标准。”
  时间是与劳动以及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小农的时间被土地与劳动分为两个部分:日历与每日行程。日历对于农民而言最大的作用(可能也是唯一的作用)就是对节气的判定,相反,工业时代的日历更多侧重于对于季度的测量,许多公司、工厂会以季度为单位完成财政预算或盈利目标的制定。节气的目的在于提醒农民何时该播种、何时该收割,此时的节气作为一种土地耕种的“大节奏”,确保在正确的时间采取正确的劳动方式。无独有偶,费孝通先生在《江村经济》中也描述了历法对于农民的作用,“传统的节气并不是用作记日子的,而是用来记气候变化的,有了这一总的系统,每个地方可根据当地情况来安排农活日程,这个系统主要用于生产劳动”。
  而时间之于每日行程的作用,也是与土地劳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于具体一天的行程如何,孟德拉斯总结为“一天的时间被吃饭分隔为四个部分”,而这四个部分除去睡觉的部分,又各有细分。例如午餐前照料牲畜、午餐后在田地劳动、晚餐后照料牲畜,且日程安排随着气候的变化则会有相应的变动。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小农的时间概念里,没有小时、分钟、时刻的概念,有的只是细分后的劳动时间。“时间与劳动的体验是如此的紧密相连,以致于时间的浪费就等于劳动的浪费,把今天可以做的事情推迟到明天是懒惰的行为。”而工业文明中的时间就带有严格的时刻概念,例如周末双休、朝九晚六这种具体的时间安排就与农业文明中的时间截然不同。
  4.“重男轻女”“男尊女卑”与土地继承相关
  我们通常认为“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思想是封建传统的思想,那么为什么在封建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体系中,这种思想能占据主流呢?其根本原因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社会,男性的劳动力量要高于女性,即男性的劳动价值在某种程度上是大于女性的,因为男性下地劳作能收获到的是直接的粮食。因此,正因为男性的劳动价值大于女性,对于土地继承而言,会传男不传女。土地对于农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加大了男性的经济价值,从而导致男性的社会地位比女性要高,因此在家庭也会因为男性经济价值高于女性存在资源集中在男性的现象。甚至在极少数的情况中,尽管一个家庭中只有女儿,那么往往也会通过招赘的方式,变相的让男性继承家庭的土地。
  女性在家庭劳动中的贡献可能并不会比男性少,但由于在家庭分工中,男性劳动的领域是田地,其劳作能直接为家庭的生活带来保障。所以在形式上来看,男性所作出的贡献以及不可替代性相较于女性要更强一些。因此,对于父母而言,土地的继承让家庭中经济价值高、劳动贡献最大的儿子来继承,是理所应当。同时,这种让男性继承的观念与做法,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加强了“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
  二、人地关系高度黏合的原因
  农民如此的依赖土地,如此的依靠土地,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现代社会的农民不再如此依赖土地?甚至大部分的土地被承包出去,自己不再种地呢?我认为,人地关系高度黏合的根本原因是小农经济下生产力低下,并因生产力低下以及封建地主的剥削等综合作用下而导致无劳动剩余的必然结果。
  1.土地劳作的直接现实性:人地关系高度黏合的直接原因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土地劳作的直接现实性是人地关系高度黏合的直接原因。农民投入生产资料,投入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并将自己的耕作经验充分的发挥到自己的土地上,农民能够得到实际的回报:粮食。粮食对于农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的前提下,土地对于农民的意义又上了一个层次,人地联系的紧密通过粮食对于农民的重要意义表现出来。“在农民看来,最高的价值是劳动,劳动热情就是最大的赞扬。”
  农业生产具有与其他产业不同的特殊性:生产周期长、受不可抗力影响大,“在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中,农业生产为的是养活人口,只有剩余的产品才被卖掉,以便交纳国税和领土税,获得一些村庄里所没有的食品和服务。”农民是最容易满足的,其耕种的目的与追求只是想得到生存保障以及一定的劳动剩余,不像资本家贪婪的追求剩余价值。因此,土地劳作直接收获到的粮食,是农民在土地上能得到的最大的收获,而这个收获对于农民的意义是最为重要的。因此,人地关系高度黏合的直接原因是土地劳作的直接现实性。
  2.生产力落后:人地关系高度黏合的经济动因
  上文分析了农民的时间是特殊的,是其实际经验序列。从实际的时刻时间来分析,总的来说,农民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土地,而农民在其具体一天的时间上,除却吃饭睡觉的时间,都在土地上劳作。费孝通先生也在《江村经济》中阐述了这一现象,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其愈勤劳,则会被认为品德越好,这将成为其品性道德的重要衡量标准。农民将其时间全部投放到土地上是有原因的,与现代社会不同,小农经济下生产力十分低下,没有先进的生产机械、经过改良的品种、发达的水利设备,在那时,人力意味着劳动力。而人力的作用在没有先进设备的帮助下所能作的功是很小的,因此,只有日复一日的劳作,才能在土地上有所收获。
  在小农时代,农民将自己的时间全部放在土地上似乎是一件值得赞扬的事情,然而在讲究效率的现代社会,若时间投入与数量质量的回报不成正比,则我们可以认为这件事情的效率低下。正是由于农民将其一天中的所有时间用在土地劳作上,因此他们没有时间去思考其他的事情,其他事情不仅指从事其他行业的打算,同时也包含着开发新技术的可能。
  小农经济下工商业的不发达、无法提供其他就业机会也是农民愿意将时间耗费在土地上的原因,二者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共同造成农民将其全部时间耗费在土地上。在《江村经济》中,费孝通先生讲述了抽水泵无人使用的原因:农民无法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没有其他事情可以做,因此他们情愿自己的时间被束缚在土地上。
  3.无劳动剩余:除土地外别无选择
  生产力落后不仅使农民耗费大量的时间在土地上,同时还使得农民没有劳动剩余。没有劳动剩余会造成两种后果:一是继续被捆绑在土地之上,只有持续不断的劳作,才能生存的无奈选择;二是除了继续耕种之外,没有办法去思考其他出路。现代社会外出工作的机会多、收入比种植来的高、市场经济发展水平高,农村居民就算一辈子不耕种,仍然可以从其他地方获得生活资料。然而小农经济中的农民,其无法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积累更多的劳动剩余,无法容其哪怕一年的时间去考虑其他的就业机会,或者发明创新一种的新技术出来,他们唯有劳作、唯有持续的劳作,才能保证其基本的生存,满足其最基本的需求。
  不仅农业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农作物在技术条件落后的小农时代有着其致命的弱点:可贮存时间短,这个弱点加重了农民无法考虑其他就业机会、选择新机会的问题。因此哪怕有劳动剩余,其保存时间短,无法长期的为农民提供生活保障。加之农作物的保存需要一定的仓储空间,仓储空间的有限也限制了劳动剩余的囤积。因此,正是这些原因的综合影响之下,农民只能依靠土地、只能依赖土地,人地联系强只是生产力落后条件下的无奈之举。
  三、总结
  本文是基于小农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探讨人地关系高度黏合的表现以及经济动因,人地关系高度黏合实际上可以体现为:土地对农民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以及农民不得不依赖土地的无奈。那么小农时代下人地关系高度黏合,现代社会如何呢?这是一个值得我去深入研究的问题,在城镇化迅速的发展的前提下,人民与土地之间的联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农村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不再跟以前一样,但是人地之间的联系仍然是密切,只是从乡村转移到了城市之中。因此,进一步研究当今时代背景下人地之间的关系,是我下一步要努力的方向。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3342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