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粮智庫

  版块   经管之道   曹倩:“两型农业”视域下的农业生产体系建设
返回列表
查看: 473|回复: 0
收起左侧

曹倩:“两型农业”视域下的农业生产体系建设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5万

帖子

260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604296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1-1-4 10: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曹倩(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本月读了陈文胜老师的《论大国农业转型》,陈老师在书中就农业体系向“两型农业”转型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如何用7%的耕地占比养活20%的人口,这不仅是中国的国情,同时也是中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最大现实问题。基于现实国情,本书立足于中国城乡一体化不断加快的时代背景,根据“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纳入“两型社会”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大格局中,在深入把握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沿变化和时代要求的基础上,突出中国特色和“两型”主线,沿着“多重目标、实现途径、制度创新”的分析路径,着力于资源环境约束下转变中国农业发展方式的多重目标、内生动力、实现途径、支撑体系等问题研究,探索“两型社会”建设导向下适合中国的特殊国情的新型农业现代化模式。
  “两型农业”的实质是资源节约型农业与环境友好型农业的简称,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两型社会”在农业发展上的具体实践。“两型农业”就是围绕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体系,意味着生产过程环保、产品品质优良、发展成本低以及市场效益高。
  老师讲述了农业生产体系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两个体系向“两型农业”转变,在本篇读书报告中将重点论述“两型农业”视域下的农业生产体系建设问题。将主要内容分别是“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的基本特征、目标要求、短板以及实现路径。
  一、“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的基本特征
  “两型农业”产业体系包括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整个农业生产过程,是一个资源利用率高、生态保护性优、市场竞争力强、结构布局合理的新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其基本特征包括:可持续性、高科技性、人本性、复合性以及安全性。
  1.可持续性:“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的首要特征
  农业不似其他产业,可以靠“爆红”出道。我国人均农业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淡水资源、国土面积、耕地面积和森林面积等四种关键农业资源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3% 、36% 、40% 和26%。“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有利于环境的生产方式,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和产品,符合生态条件的产业布局,少污染与低损耗的产业结构,持续发展的绿色农业,从而实现“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全面净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农业要保持持续的高效率生产,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实现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2.高科技性:“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的技术保障
  从“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工业化农业”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的“两型农业”转变,必须抓好技术科技创新这一关键点。一方面,科技创新决定着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并决定着这种转变的成败。(p87)农业技术的变化不仅包括生产工具的变化,还包括着资源要素的变化。生产工具的变化直接改变着农业的生产方式,而资源要素的变化,诸如生物技术的突破,则直接影响着种物的种类。另一方面,农业的发展方式决定着科技创新的方向。农业发展要走“工业化农业”道路还是“两型农业”道路,这将决定着科技创新的方向。科技创新只有适应农业发展方式才能更好的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否则空有技术创新,却运用不到实际。
  3.人本性:“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的根本出发点
  “两型农业”的发展目标的首要目标不是经济效益的增长,而是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在“两型农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其所倡导的生产发展方式,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减少农业能耗,降低农药、化肥对土地的伤害,提高资源利用率。既能保障人的基本需求,又能保障农业的持续发展。因此,“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以人为本,以人的需求为本,以人的利益为本。
  4.复合性:“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的功能使命
  “两型农业”的产业体系,肩负着重大使命,不仅要破解资源要素的约束,而且要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还要促进农民增收、应对气候的变化等多重目标。因此,看似简单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背后都是蕴含着十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而正是因为我国国情的特殊,人均土地资源低,才正要发展“两型农业”,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5.安全性:“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的基本要求
  “两型农业”倡导的农业是高质量的农业,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同时,保证粮食质量。在“工业化农业”时代,化肥、农药的使用尽管在农作物增产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化肥与农药的利用率不高,对土地的污染十分严重。“两型农业”倡导生产绿色安全健康的农产品,民以食为天,保障粮食安全应先保障农产品的质量。
  二、“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的目标要求
  “两型农业”对生产体系提出了目标要求,要保障农产品质量、取得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平衡。“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的建立,包括标准化生产体系、污染防治体系以及资源保护体系三个体系互相配合、联系紧密,相互连接共同构成“两型农业”生产体系。
  1.农产品质量:标准化生产体系的核心要求
  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食品安全的根本保障,是提高农产品的信誉度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没有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就没有产品的标准化,就没有“两型农业”的比较效益和竞争优势,也就没有农业的“两型”发展。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建设要紧紧围绕农产品质量为核心,加强农业投入要素、产地环境、质量以及生产过程的管理与标准。
  以农产品质量为核心的标准化生产体系的构建由农业安全标准和农业品质标准构成,贯穿于农产品生产的各个方面。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建设首先要构建一套系统完备的农业安全标准,并推进安全标准体系与国际接轨。其次要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农产品生产种类庞大,各地方要有具体实际的标准,做到规范化、标准化、秩序化以及常规化。再次,提升监管能力,设立好一套科学的监督管理体系,是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生产安全应急管理中心,尤其是在应对气候急剧变化以及外来物种入侵方面。
  2.环境保护:污染防治体系的首要原则
  面对中国农业生产的特殊国情:自由散漫的小农生产以及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污染防治体系的建设要以环境保护为首要原则,推动农业生产持续发展,要在国家层面上统筹协调、建立有力的支撑体系。
  其一,要提高防治技术能力,从生物技术、污染排放技术、新能源技术、无公害生产技术等方面入手,一方面消除现有污染面,另一方面解决污染的源头。其二,要加强市场调节,生产、流通和销售都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优势,推动农业生态服务的社会化。不仅能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还可以拓宽发展生态农业的资金渠道。其三,调动全社会积极参与,污染防治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性工程,单靠某一组织或者政府,只能起到短暂的作用,而不能使之长续良好的发展。其四,推进顶层设计,做好制度保障。污染防治也需要系统的制度进行规范和约束,在污染防治的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其五,发挥财政主导作用,加强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以及对生态农业的补偿等,引导农民绿色生产。
  3.种质资源:资源保护体系的核心要素
  中国农业历史悠久,物种资源丰富,仅栽培植物就有1200多种,主要栽培植物有600多种,农作物种质资源位居世界前列。然而主要的大江大河却在工业化和“工业化农业”的进程中遭到了污染,种质资源的保护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因此,要构建以种质资源为核心的资源保护体系。
  首先,要做好良种培育和技术推广工作,传统农业中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生产要素的长期不变,良种的出现是突破传统农业发展瓶颈的关键一步。同时要做好技术推广工作,做到有技术可用,以及技术“有用”。其次,构建好品种评价体系,确立好良种的标准,不能只关注产量也不能只关注质量,良种必须同时满足产量、质量以及可持续的要求。再次,建立濒危物种管理体系,完善濒危生物物种的保护管理是以种质资源保护为核心的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建设生物物种资源信息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保护种质资源中的作用,打造物种资源共享平台,更有利于物种资源相关信息的传播,以信息传播带动生物资源的保护以及开发。
  三、“两型农业”生产体系建设存在的短板
  今年我国粮食生产有望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牢牢守住了粮食安全的底线。三季度,综合反映农业经济的中经农业景气指数为99.5,在二季度比一季度显著回升的基础上,三季度再比二季度回升1.1点,构成农经景气指数的农业生产、投资、收入、出口等6项指标均不同程度回升。但是在“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还是存在着短板,如科技与农业生产联系不紧密、未发挥有效的市场机制、社会化服务体系尚待完善、资源利用率低、环境破坏严重以及农业人才不足等。
  1.科技与农业生产联系不紧密
  尽管中国农业科技成果众多,然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却仅占四成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转化率排名十分靠后。总的来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方面,西德、英国、法国约为50%~60%,美国可达80%~85%,而我国约为30%~40%。科研成果与农产品实际生产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未形成良好的产学研机制。“十三五”期间,我国通过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应用,取得了一大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然而成果转换率仍然不足。
  其一,这与农业科研成果周期长、试错成本大有很大的关系,企业不能有效将农业科技成果进行转换,其原因总体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企业没有科研实力开发,企业一是没有相关专业的人才,人力资源匹配不足;二是没有与之配套的实验室,科研对实验室的要求极高,若无相应的实验室或实验基地,则科研工作无法展开。另一方面,研发周期长、成果转换时间长,企业不愿意承担试错成本。
  其二,科研评价标准和导向有很大关系,科研院所的破‘五唯’问题还没有充分贯彻和落实到位。就种业方面的情况来看,从事面向国际前沿的基础性或应用基础研究,主要看论文的水平和影响因子;而从事育种工作的科技人员,最主要考核的,应是能否拿得出符合生产和市场需求、经得起生产检验和农民欢迎、能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品种。但目前,种子科研的导向是做项目、发论文,企业的导向是可推广、能挣钱,这种错位阻碍了种企创新主体地位的形成。
  2.社会化服务体系尚待完善
  当前中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严重滞后,造成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最后一公里”、农产品买卖难等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信息不对称。中国农业以小农为主体,存在市场需求信息获取不及时、农产品买卖难、专业知识不足等问题。在生产环节,“两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面临最大的困境是信息化的困境。在市场化、信息化的社会,农村处于市场边缘,不能满足农产品在大市场流通的需求。农民了解不到市场的最新、最迫切的需求,加之农业生产周期长,要综合考虑气候的变化、土壤的适应力等问题,往往会出现生产滞后于需求的现象。
  3.资源利用率低、环境破坏严重
  资源利用率低可以体现在水资源、土地资源和化肥、农药利用率三个方面,就目前的数据来看,2018年、2019年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分别为0.554和0.559。尽管有效利用系数有所提升,但并不是很高,意味着有44%的水在灌溉过程中被浪费掉了。化肥、农药的利用率仅达30%和40%,比发达国家低一半,而被浪费掉的将近60%的农药,残留到了农作物上、土地里以及江河湖泊中。土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为1.35亩,但中低产田占总耕地面积的70%,优质耕地面积少,人地矛盾突出,水土流失、荒漠化严重。
  由于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加之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资源化利用率不高,渔业捕捞强度过大,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压力日益加大,生态环境亮起“红灯”,我国农业到了必须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的新阶段。
  4.农民内生动力不足
  农民是生产活动的主体,是“两型农业”生产体系建设的关键性因素,然而现在的“两型农业”生产体系难以建立的原因就有农民内生动力不足,不愿意轻易尝试新的生产方式。其一,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不能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和经营理念,同时也未受到过专业的农业知识和农业技能培训,对新事物接受能力不足;其二,农民尚未体会到“两型农业”的“有利性”,费孝通和舒尔茨都认为,要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首先要让足够的“有利性”去刺激农民;其三,缺乏专业人员引导农民行为,农民的生产活动大多都是按照传统的生产技术进行生产;其四,农民的科学素养跟不上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再加上以小农为主的农业经济,目光比较短浅,关键时刻不肯舍小利。例如许多果农收入不高的原因并非是气候、物流等条件的限制,而是其不愿意用较高的成本种植新的果树品种,而原来的果树品种质量不高,在市场上不受欢迎,因此果实的价格自然而然就低。因此,要对农民进行相关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接受农技农机的能力,使现代化农业体系的主体成为“现代的”农民。
  四、“两型农业”生产体系实现路径
  1.推动技术协同创新,提高科技贡献率
  发展“两型农业”的核心是科技创新,但是目前科技创新与农村农业的融合出现了许多问题,农业科技贡献率低、企业投资回报率低、农民尝试率低。要化解这些问题,仅仅是增加对农业农技的投资量是不够的,现在的问题是科技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
  要建立一套成熟完善的产学研机制。许多研究机构、研究所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产出的研究成果,并未出现在农民的实际生产中。而往往农民有时迫切解决的问题,例如生产过程中的灌溉、除虫、养护,加工过程中如何做到效率最大化,流通过程中的冷链保鲜技术问题等等所获得的科技创新上的帮助不大。因此,要建立一套成熟完善的产学研机制,由企业、学校或者政府主导的研究项目,一对一研究具体某个区域的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科技的贡献率。
  2.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形成两型农业高质量发展有效支撑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健全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效的联系在一起,提升生产托管对小农户的覆盖率。农业社会化服务是一个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农业生产经营流通的需要而提供相应的服务。目前,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民间社会服务性组织积极性低。相关主体未能发挥有效的作用,相关农产品龙头企业未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为农民服务的意识不高。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从需求端的角度出发,应该包括产前服务、产中服务以及产后服务,针对不同的服务需求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提高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质量。
  其一,产前重点推进农业技术服务。农产品产出前,企业和政府应该注重对农民进行相关的生产培训,结合气候、新的品种以及市场的需求等,为农民提供种植作物的方向;敲定好方向后,再结合不同的种植作物,提供和推广相应的农业技术、农业机器。破除传统的种植观点,将经济效益最大化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利用广播、电视、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宣传相关知识。
  其二,产中注重安全生产、金融服务。农业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病害虫以及防疫,因此在其生产过程中普及相关防虫防疫的知识,并督促农民将相关防害工作落实到位是一件要事。同时,在生产过程中,尤其是种植大户,可能会遇到现金流短缺,需要金融服务的情况,政府和银行应该综合多方面的考量,对农民尤其是种植大户的放贷门槛适当降低,对“两型农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某些企业,给与一定的政策优惠。
  其三,产后推进物流以及销售服务。农产品在其流通过程中出现的损耗,除了运输过程中的必要的磕碰,更多的会由于冷链技术不到位造成农产品的变质、腐烂。因此,农产品能否做到效益最大化离不开物流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冷链物流能力的提升。而当产品投入市场前,应综合考虑市场的需求情况,分不同的档次对产品进行不同的包装和定价,实现农产品差异化销售。
  3.推动资源要素循环,构成开发与保护的有机统一
  2017年,农业部在《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要以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重点,着力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业态、扶持新主体、拓宽新渠道,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我国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高标准农田已建成7亿多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超过10亿亩。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正在扎实推进,2017年以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已批准创建62个、认定20个国家级产业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正在扎实推进,2017年以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已批准创建62个、认定20个国家级产业园,各地共创建1000多个省级产业园和一大批市县级产业园,进一步促进产业融合。
  4.创新职业农民培育机制,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对农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具备现代农业理念,针对目前农民的现状,要加大对职业农民培育的力度。首先,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充分调动农民的两型农业生产积极性,在典型示范环节,大力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让农民体会到其中的有利性;其次,深化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选拔机制,推动农业专业大学生走进下乡下村、入地实践,发挥其专业的优势;再次,培养农业技能人才,发挥由点到线到面的农业技能传播途径,先发展少部分的农业技能人才,再用这些人才教会其他农民相关技能,用最小的成本带来最大的效果;最后,加大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这样就能促使农村的劳动力能够在城里有立足之地,先进农机解放的劳动力才有释放的空间,这是成本最低、收效最长的举措。
  5.打造特色农业品牌,以优势品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在构建“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的过程中,不应一刀切或者全盘吸收其他地区的经验,应该结合当地的特色,发展特色农业,打造特色品牌。要做到良中选优、优中选精,就要在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同时,形成自己的特色。例如石门橘子、安化黑茶、古丈毛尖等,从生产到加工到销售,层层打造。一方面,要结合数据调查,分析确定特色品牌的特色之处,结合当地强势景点、人物或者主要作物等,确定好能让人印象深刻的品牌;另一方面,既要有特色又要保证质量,引导农业生产向绿色、健康和可持续方向发展。同时,注重讲好当地农业故事,加大对特色品牌的宣传力度,做好口碑特色农业品牌。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792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