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由于豆粕的需求相对稳定,而供给变动较大,因此首先需要明确当前豆粕需求是否有急剧萎缩的可能,只有在需求相对平稳或增长的情况下,供给量的变动才是豆粕价格波动的核心因素,否则不管供给形势如何,豆粕市场都将表现为供过于求。后市需要密切关注美豆种植面积和天气因素。9月之前,大豆价格很难深跌,逢低买入豆粕、合理安排采购节奏依然是实体企业可以采用的方式。
供需关系是核心
豆粕需求弹性较小,供给弹性较大,通俗地讲,需求量相对稳定,但是供给量变动较大。因此,我们首先需要分析豆粕需求量是否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只有在需求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供给量的变动才有迹可循。如果不考虑短期运输、压榨等环节的时间错配,从中长期来看,大豆的供给直接决定了豆粕的供给,对豆粕供给的分析主要通过分析大豆的供给来实现。
全球大豆主要由美洲供应,根据USDA供需报告的2021/2022年度数据测算,美洲大豆产量超过全球的80%,其中北美约占30%,南美约占50%。
从国内需求端来分析,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猪饲料和禽料占据饲料总产量的85%以上,其中猪料和禽料各占据半壁江山。2019年,由于非洲猪瘟影响,猪饲料占比大幅下降,仅占33.35%,禽料占比接近50%;随着生猪养殖行业复苏,2020年猪料占比有所回升。
由于肉禽(主要指肉鸡)生长周期很短,一般仅需45天即可出栏,在禽流感等疫病没有大范围暴发的情况下,价格波动相对比较大,但是周期很短,没有非常明显的周期性特点,对豆粕的需求相对稳定。
蛋禽(主要指蛋鸡)的生长周期一般为520天左右,从出壳到产蛋要120天左右,在理想状态下,当养殖利润极具吸引力的时候,鸡蛋价格从高位回落至少需要4个月,虽然由此导致的饲料需求会有较明显的周期性,但是蛋禽料占比不足15%,因而对豆粕的需求影响相对有限。
大部分商品猪养殖周期约165天,其中保育阶段60天,育肥阶段105天,如考虑妊娠阶段的114天,则从能繁母猪存栏量增加开始到商品猪(100—120KG)出栏需要9个多月。这也说明在理想状态下,养殖利润极具吸引力的时候,猪肉价格从高位回落至少需要要9个多月,由此导致的饲料需求将呈现出较明显的周期性。
由于豆粕的需求相对稳定,而供给变动较大,因此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当前的豆粕需求量是否有急剧萎缩的可能,只有在需求相对平稳或增长的情况下,供给量的变动才是豆粕价格波动的核心因素,否则不管供给形势如何,豆粕市场都将表现为供过于求。
保障大宗商品供给
5月1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部署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这已是7天内国常会第二次“点名”大宗商品涨价。5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跟踪分析国内外形势和市场变化,有效应对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及其连带影响。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月1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今年以来,受主要是国际传导等多重因素影响,部分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一些品种价格连创新高。要高度重视大宗商品价格攀升带来的不利影响,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按照精准调控要求,针对市场变化,突出重点综合施策,保障大宗商品供给,遏制其价格不合理上涨,努力防止向居民消费价格传导。一要多措并举加强供需双向调节;二要加强市场监管;三要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和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合理引导市场预期。
就目前出台的政策举措来看,主基调是让价格回归基本面。笔者认为政策可能短期会影响豆粕价格走势,但长期来看效应不大。一方面中国大豆受制于人,豆类的基本面现实是全球供给尤其是美国供给依然存在偏紧预期;另一方面,美联储史无前例的大放水将推高所有商品价格,美联储收缩信贷才是全球资产价格回落的开始。
农村农业部发布的《饲料中玉米豆粕减量替代工作方案》,对于饲料和养殖行业灵活改变配方提供了依据,但是能否真正开始替代,依然是市场行为,必须当替代品比价关系非常有优势时,才会被广泛采用。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实时关注豆粕与替代品之间的价差关系,为企业灵活改变配方提供数据支持。
美豆种植面积增加
国内大豆进口来源地主要是美国、巴西和阿根廷。海关数据显示,中国2020年累计进口大豆10031.8万吨,其中自巴西进口6427.76万吨,美国2588.76万吨,阿根廷745.57万吨。阿根廷大豆对中国供应格局影响有限,因其蛋白质含量低于美国和巴西大豆,2020年中国自阿根廷进口的大豆仅为总进口量的7.43%。因此,应重点关注巴西和美国的供应情况。
2020/2021年度中国自美国进口大豆已近尾声。美国农业部于6月4日发布的周度销售报告显示,自去年9月1日以来,截至5月27日,美国已向中国装运大豆3501.01万吨,69.7万吨待装运;而且美豆已装船外运5746.6万吨,待装运407.1万吨,与报告中预期出口量6205万吨相比,仅余51.3万吨可供销售,美国已基本无豆可卖。我们在今年1月初预期的最坏情况已出现,美国开始从巴西进口大豆。根据巴西船运代理机构Cargonave公司发布的数据,5月巴西向美国出口大豆近10万吨,截至6月中旬的装运日程表显示巴西还将向美国出口30万吨大豆。过去10年巴西对美国大豆出口最多的一年是2014年,当时美国因拉尼娜天气而出现历史性的干旱,不得不从巴西进口了106.1万吨大豆。去年巴西国内大豆供应紧张时,也曾从美国进口大豆。
当前,中国大豆进口需求依然力度十足。海关总署于6月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进口大豆960.7万吨,去年同期为938万吨;今年前5个月中国已进口大豆达到创纪录的3823.4万吨,去年同期为3388.2万吨。
2020/2021年度的巴西大豆基本收割完毕,根据美农报告,巴西大豆今年产量达到创纪录的1.36亿吨,与其他咨询机构预期产量相差无几,但是在美豆无货可卖、中国强劲需求影响下,并不足以让全球大豆供应出现宽松局面,巴西大豆的快速销售是最好注解。巴西外贸秘书处于6月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巴西大豆出口量1640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6.3%,但较4月创纪录的1738万吨减少5.6%;巴西全国谷物出口商协会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巴西已出口5056万吨大豆,略高于去年同期的4975万吨。不过,巴西农民销售进度不及去年,原因在于农户已经销售大量大豆,而且预计大豆价格还将上涨,并不急于出售。而不管巴西大豆销售进度如何,都不影响大豆供给偏紧的形势,因为从现在开始到美豆上市,全球大豆供应基本由巴西说了算。如果高速销售,市场会解读为需求旺盛;如果销售速度降低,市场会解读为农民惜售,只是价格高低点出现的节奏会有所不同。如果持续保持高速销售,在美豆上市前很难再有大幅下跌的机会;如果销售速度偏低,在美豆上市前夕极有可能出现不小的跌幅。
因此,在美豆上市前的几个月将进入美豆炒作阶段,影响因素主要是美豆种植和生长情况。
北京时间5月13日凌晨,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月度供需报告首次开始预测正在种植的2021/2022年度供需数据。报告显示,今年美豆种植面积达到3509万公顷,按照创纪录的单产3420公斤/公顷计算,预期产量11988万吨,接近历史峰值2018/2019年度的12052万吨,但是由于国内压榨量创新高,并不能改变供应紧缺的现状,在调降出口量560万吨(2020/2021年度出口量6205万吨)的基础上,期末库存也与2020/2021年度相差无几,仅381万吨(2020/2021年度期末库存325万吨,意味着到今年8月底,美豆库存仅能满足不到10天的需求)。除非新季美豆实际种植面积比预测值更高。而按照目前预测的单产水平计算,假如实际种植面积能达到3600万公顷,那么美豆供应才会逐步开始宽松,这还要求天气风调雨顺。
但是,美豆种植面积能有这么大的增幅吗?美豆与玉米存在争地问题,自去年8月底到当前的最高价,美豆涨幅不到87%,而玉米涨幅超过125%;用种植收益来衡量,种植大豆更有利。种植收益通常用大豆/玉米比价表示,一般采用每年2月份的CBOT11月大豆合约和12月玉米合约的比值,结合种植成本,通常将大豆/玉米比价的均衡值设置在2.4左右,今年该比值为2.6,创自2006年以来最高值,次高值出现在2017/2018年度。新季玉米和大豆总种植面积预测值分别为3379万公顷和3509万公顷,共计6888万公顷,历史峰值是2017/2018年度的6972万公顷,当时玉米和大豆种植面积分别为3348万公顷和3624万公顷。虽然不论种植玉米还是大豆都很有利可图,但是种植大豆效益更佳,假如今年总种植面积能达到创纪录的7000万公顷,大豆种植面积极有可能超过3600万公顷,那么供需格局是有可能改变的。
因此,后市除了关注天气因素外,还需要关注6月底美豆的实际种植面积数据。假如天气不利于单产,则需要根据美豆种植面积和预估单产重新衡量美豆市场是偏紧还是逐步平衡;假如实际种植面积超过3600万公顷且完全风调雨顺,则美豆将由偏紧向平衡甚至宽松转变。
基于上述分析,就目前的美豆种植面积预测值来衡量,全球大豆供需格局将由偏紧向平衡转变,但至少需要等到明年巴西大豆上市才有可能实现。假如6月底美农种植面积报告调增大豆种植面积至3600万公顷以上,且天气风调雨顺,则全球大豆供需格局将提前至美豆上市前改变。除非出现特殊事件,如中国养殖行业复苏不及预期,养殖行业全面突发疫病,全球出现金融危机等。
豆粕需求稳步上升
在禽类未暴发大规模疫情的情况下,禽类养殖对豆粕需求相对稳定,生猪养殖行业的周期性波动对豆粕需求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生猪养殖受非洲猪瘟影响的情况下,应将关注重点放在生猪养殖行业上。
农业农村部5月14日监测数据显示,4月,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增长1.1%,连续19个月增长,同比增长23.0%,相当于2017年年末的97.6%。目前生猪存栏量一直保持在4.16亿头以上,已经基本接近正常年份水平。目前,我国生猪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并出现了两个积极信号:一是规模养殖快速发展,规模猪场从去年年初的16.1万家增加到目前的18万家,规模猪场的新生仔猪数同比增长58.8%;二是养猪场户更加注重生产效率,淘汰低产母猪不断加快,4月规模场淘汰母猪量环比增长18%,同比增长96%。
农业农村部以往月度生猪存栏数据与国家统计局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为了确保数据的连贯性,我们依然采用数据库中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按照国家统计局数据推算出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截至4月末,当前生猪存栏量达到非瘟暴发前的水平并超过3.65%,能繁母猪存栏量达到非瘟暴发前的水平并超过12.14%。
今年5月底,由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和统计局联合发布的“生猪产品信息”于农业农村部网站上线。但遗憾的是,往年权威数据缺失,统计口径不一致带来的数据困扰将给分析带来诸多不便,而且对于存栏量之类的核心数据仅以季度为节点进行发布,严重滞后,行业急需权威、及时、连贯的数据资源。我们搜集整理的十余年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量等数据需要找到进一步调整的参数,才能使之与目前的数据相匹配。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二级巡视员辛国昌近日表示,现在全国只要是年出栏够500头这种规模的养猪场,都进入了直联直报系统,每个月进行一次生产统计,一共15项指标,所以现在就直接可以监测到它的产能变化,就不用再用猪粮比价来间接推断是增养还是少养,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我们预警的这种及时性和准确性。站在宏观调控角度,这样的直连直报资源很有必要,而站在市场角度,更有必要将数据及时公开,以便实体企业合理安排生产经营。
虽然没有精确的数据来说明生猪养殖行业发展形势,但是从生猪价格走势和猪料产量两个指标也可以印证生猪养殖已基本恢复正常,且将面临产能持续扩张的可能性。
农业农村部于6月7日发布6月第1周畜产品和饲料集贸市场价格情况,根据对全国500个县集贸市场和采集点的监测,采集日为6月2日的全国活猪平均价格17.52元/公斤,比前一周下降5.1%,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9.4%。全国30个监测省份活猪价格普遍下降。华南地区活猪平均价格较高,为19.42元/公斤;东北地区较低,为15.95元/公斤。
从生猪周价格走势来看,价格低于本轮上涨之前的最高价20.8元/公斤(2016年6月7日),已回到历史常规波动区间。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于5月12日发布了4月全国饲料生产形势,根据样本企业数据测算,2021年4月,全国工业饲料总产量2449万吨,环比增长10.2%,同比增长18.5%。从品种来看,猪饲料产量1090万吨,环比增长9.5%,同比增长69.8%。
种种迹象都标明,生猪养殖产能正在快速释放,且有进一步释放的可能。一方面是史无前例的养殖利润吸引了很多新资本进入该领域,另一方面是各级政府对生猪行业的扶持政策在持续发挥作用。虽然目前已有养殖户开始出现亏损,但是前期投入的产能不是说放手就能放手的,从养殖周期来看,这种现象将至少持续9个月,高额养殖利润时代一去不复返,与之伴随的就是对养殖原料的需求将至少保持在目前水平上很长时间。
美豆库存消费比低
由历年种植面积与库存消费比的关系来看,美豆库存消费比往往滞后种植面积一年。2017/2018年度美豆种植面积达到创纪录的3624万公顷,2018/2019年度库存消费比达到创纪录的40.96%;2019/2020年度是近10年来最低种植面积3033万公顷,2020/2021年度库存消费比几乎成为近20年来最低值5.2%。最新美农报告显示新季美豆种植面积预计达到3509万公顷,成为历史第二高的种植面积。随着供需结构逐步改变,明年美豆库存消费比即便不会大幅增加,也有很大概率成为平衡甚至宽松的象征。
从库存消费比的变化来看,库存消费比降低,大豆价格上涨;库存消费比增加,往往伴随着价格不断下跌。
去年8月至今,美豆最高上涨92.72%,按近期回调的价格计算也上涨了74.8%。这印证了我们一直以来的观点:库存消费比处于阶段性高点时,往往是阶段性的起涨点,而随着库存消费比降低,价格相应会上涨。
目前美豆库存消费比处于近20年来历史第二低值,2021/2022年度库存消费比有所回升,是否预示着阶段性价格高点将出现呢?从历史数据来看,目前库存消费比虽然处于历史低值,但是不可能立刻快速回升,会低位徘徊。我们更倾向于美豆价格未来会出现回调甚至较大幅度的回调,但之后还将冲高。
综上所述,在需求稳步增加这一大前提下,大豆供给量的变动将给未来大豆价格的研判带来指引,结合库存消费比指标,我们认为假如6月底美农种植面积报告中调增大豆种植面积至3600万公顷以上,且天气风调雨顺,全球大豆供需格局将提前至美豆上市前改变,大豆价格或止步不前,市场有可能炒作天气因素导致大豆价格高位振荡。否则,按照目前的种植面积预测数据,供应偏紧格局不会改变,直到明年南美大豆供应出现变数。因此,大豆价格回调是为再次大幅上涨积攒能量。后市需要密切关注美豆种植面积和天气因素。9月之前,大豆价格很难深跌,逢低买入豆粕、合理安排采购节奏依然是实体企业可以采用的方式。(来源:期货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