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产业振兴   廖红兵: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返回列表
查看: 335|回复: 0
收起左侧

[产业策略] 廖红兵: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5万

帖子

258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587041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1-7-13 10:2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廖红兵(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湖南省乡村振兴局法规处处长)

  今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一年。乡村振兴战略自十九大提出以来,虽然国家先后出台了一些文件,也编制了乡村振兴的阶段性规划,许多专家学者也纷纷就乡村振兴发表了大量文章,但是一旦到了要具体动手推动实施的今天,各级各地都普遍存在着一种茫然感,多数人都不知道乡村振兴到底该从哪里入手,到底该怎样干乡村才能真正振兴起来。针对当前各级各地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迫切需要确立一个正确的思路,从而找准有效的解决办法。“人”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乡村振兴也必须始终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来思考和谋划。
  我们知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重要手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又是高度统一的,既然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最终锁定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个核心,那么乡村振兴同样也应瞄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个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着重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乡村振兴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始终围绕“人”这个决定性因素,在乡村振兴具体工作中将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地见效。毫无置疑,离开“人”这个决定性因素,乡村振兴也就根本无从谈起。
  要瞄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个核心,乡村振兴就必须紧紧围绕“留得住人、引得来人、旺得起人”来做文章。“留得住人”就是先要留得住乡村的原住民,然后要留得住愿到乡村投资兴业发展的人。“引得来人”一是要能引得来愿到乡村创业落户的投资者和各方面人才,二是要能引得来或参观学习、或观光旅游的客流。“旺得起人”就是留下来的原住民和愿到乡村投资兴业发展的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能够逐步兴旺发达起来。留不住人的乡村肯定是永远也振兴不起来的。基本上可以说,“留得住人”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引得来人”是乡村振兴的发展和动力,“旺得起人”是乡村振兴的目标和结果。那么,怎样的乡村才能“留得住人”呢?要回答好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弄清楚现在的乡村为什么留人不住。
  为什么目前的乡村普遍很难“留得住人”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主要原因就是目前乡村的生活品质相比城市的生活品质有着巨大的差距。而这种生活品质的巨大差距又主要表现在乡村生产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现代化元素目前还大量缺乏,在乡村生产生活总会让“人”觉得各方面都落后于时代,离现代社会很遥远。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正是基于城市生产生活各方面的现代化元素高度发达这个原因,乡村居民内心就必然产生向往城市流动的强烈愿望和冲动,导致了乡村目前留人不住的普遍性现状。
  要想乡村能“留得住人”,根本出路就在于运用好城乡融合发展的思路,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着力丰富乡村生产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现代化元素,努力将乡村生活品质提升到可以与城市比美的程度。当然,乡村的生活品质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也不可能全面超越城市的生活品质,只要做到乡村与城市彼此之间各有所长、各美其美就行。
  要大量丰富乡村生产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现代化元素,并且做到基本上可以跟城市比美的程度,客观上需要找到一个符合现代化建设规律且规模适度的建设载体。衡量和决定这种载体的基本标志,就是生活在这种载体范围之内的所有居民能否可以类似于城市居民一样,生产生活中的现代化元素无处不在,尤其是能否便捷地享受到具有现代化水准的各种基本公共服务。因此,在一个乡镇范围之内,主要由中心集镇主要提供好具有现代化水准的各种基本公共服务,同时将距离中心集镇路程适度的各个建制村与中心集镇视为一个整体来联合打造“村中城”,就是符合现代化建设规律且规模适度的建设载体,就是城乡融合发展思路下乡村城镇化、现代化的客观需要和理念上、行动上的重大创新。
  乡村振兴既是乡村的一个现代化过程,又是乡村的一个城镇化过程,只是建设模式和表现形态要显著区别于我们过去所持有的城市建设习惯性思维和模式。根据上述原理,乡村振兴就应该以乡镇为基本单元,按照“村中城”理念来进行总体规划和建设。全乡镇每一个村的发展定位都要纳入本乡镇“村中城”建设模式来统筹考虑,以集镇为中心提供现代化水准的主要基本公共服务,从时空距离上实事求是地科学论证和区分哪些建制村是可能振兴起来的村庄,哪些是现代化水准的基本公共服务难以便捷覆盖、基本上不可能振兴起来的村庄,据此在乡村振兴规划中区别对待,分类处置。我们不能简单地就村论村,因为简单地就村论村,容易忽视客观条件和规律的制约,盲目地把本村的发展规划定得过高甚至错位,最终导致本村的乡村振兴发展规划落空。有的甚至还会出现虽然投入巨大而见效甚微的状况,造成乡村振兴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此外,一个县各个乡镇的“村中城”建设总体规划还要结合全县的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规划来确定,有些主要基本公共服务事项还必须以一个县为整体来设计和打造,一个个乡镇单干还不可能干好。
  “村中城”这个理念是通过反思我国所走过的城镇化道路,运用城乡融合发展的思路,总结我们国家现代化实现过程的发展变化而得出的规律性结论。“城中村”曾经是中国乡村城镇化道路上的一块“伤疤”,但“村中城”将会是中国乡村城镇化道上的“锦上添花”!完全可以说,“村中城”就是中国乡村城镇化道路的终极模式,因为我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所有农地都建设成为城市,城市与乡村只能彼此融合、和谐共存,只此一途,别无他法,乡村振兴也概莫能外。所以,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化终极模式就只能是“村中城”。
  将“村中城”理念和建设模式运用于一个乡镇的乡村振兴总体规划,需要一个可操作、便于落地的具体概念。对于这个具体概念,我们不妨这样来理解和设定:以集镇为中心,原则上以5——8公里为半径划圈,将圈内区域面积75——200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的各个建制村,与集镇这个中心联合起来规划建设,整体性打造成“村中城”。虽然每个乡镇的版图都不是一个规整的圆形,但在概念上应该这样来基本把握,特殊情况应据实而论。在空间布局和表现形态上,“村中城”总体上就是由中心集镇和圈内各建制村有机地综合构建而成:
  中心集镇的主要功能定位为本乡镇“村中城”的主要基本公共服务中心区域。基于这个定位,中心集镇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根据本乡镇整体性实现现代化和“留得住人、引得来人、旺得起人”的要求,按照“缺什么就补什么”的原则,补齐、升级、完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及相关公用设施建设。中心集镇首先要与县城连通二级以上等级公路,打通与县城等外部现代化城市有效联系的便捷通道。落地中心集镇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是标准化的乡镇政务服务场所、乡镇中小学、乡镇卫生院、乡镇公共文化体育场所、乡村现代生产生活主要商品集散场所、乡村现代生产生活技术服务中心,以及物流中心和公共餐饮服务场所等等。由于中心集镇的功能不再是该乡镇“村中城”居民的主要生活居住区域,因而不再采用过去通过卖地建房扩大集镇居民数量的老办法来扩大集镇规模,但规模化企业仍可进集镇落地。
  圈内各建制村是属于可以振兴、应该振兴的村庄,对于圈内此类建制村可以称之为“振兴村”,其主要功能定位是生活居住区域加上以农业为主的生产区域。同样需要根据“留得住人、引得来人、旺得起人”的要求,要依托圈内各“振兴村”的特色和资源禀赋,有针对性地规划其空间布局发展前景。首先要按照“生态宜居”的总要求进一步提升“振兴村”生活居住环境和条件,以“适度集中居住、提升公共服务设施投资效率”为规划引领,以美丽乡村和幸福屋场建设为抓手,通过改水、改厕、垃圾分类等具体行动,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逐步改善和提升人居环境。其次,还要规划建设好新的生活居住区域、产业分类发展区域,根据需要建设好廉租房、周转房、标准化厂房等等。在产业分类发展用地规划上,要在确保留足并标识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用地区域和面积的前提下,明确标识好其他产业可用地的区域和面积,充分挖掘村内其他产业的发展潜力。数量众多的村民主要从事经营规模小、劳动强度高、现代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弱、经济效益低下的农业生产,造成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生产的高度同质化和虚弱的竞争力,这是困扰、制约甚至阻碍乡村振兴的主要症结所在。要重构乡村生产社会分工,把广大村民从这种很难致富的困境中逐步解放出来,在尊重农户意愿的前提下,能够流转的粮地和林地应尽量向大户或专业户集中,以利实现规模化生产和经济效益提升,并且通过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引进,加强“共富车间”建设,尽最大可能为其他村民就近就地从事其他产业、更多地增加收入努力创造条件。落地“振兴村”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是小微型的,比如村级事务服务中心、村小学、村幼儿园、村卫生室、村公共文化体育场所、村生产生活商品小超市、村生产生活技术服务点,以及“农家乐”、小酒吧、小歌厅、小茶室之类的餐饮和娱乐店铺、小微企业等等。在乡村社会形态建设上,要延续和发扬好乡村注重人情味的“熟人社会”属性,着力营造乡村邻里和睦、互帮互爱的传统社会氛围,深刻认识、大力宣传、全方位凸显农村“熟人社会”相比城市“陌生社会”的优越性。在乡村文化建设上,每个村都要以“同祖同宗同源”为理念,以“知根达命”为目标,由乡镇党委领导、村级党组织主导,对出自本村或与本村有着密切关系的的祖上名人、重要历史人物、革命烈士、为党和国家的突出贡献者等等,每年都在特定时间节点、采用特定方式予以集体纪念,扬“敬祖”之风,树“爱国”之气,建设好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公祠文化”。要以弘扬“敬祖”为纽带,深入持久地开展“我为家乡振兴作贡献”活动,一方面要动员本村村民紧跟党委政府的要求和步伐,做乡村振兴的动力不做阻力;另一方面要主动联络、鼓动本村在外地工作的人为家乡振兴献计出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具体工作中来。“村中城”内的路网建设,首先要按照满足圈内各“振兴村”居民生产生活出行的通畅便捷需要,依地形地势因势利导,适当提质、拓宽、美化、亮化、完善连接圈内各“振兴村”与中心集镇的交通干道,不要像修建城市街道那样修得又宽又直,道路宽度和弯度只要满足需要即可,但路面质量要好。再加上乡村各种可共享的现代化交通工具,村民们便捷出行的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圈外村庄是原则上属于难以振兴、应该消减的村庄,对于圈外此类村庄可以称之为“千禧村”(实为“迁徙”之意),就是说生活在这些村庄的村民在乡村振兴中遇到了千年难遇的迁徙(千禧)到“振兴村”的发展机遇。乡村振兴要出台好可堪比脱贫攻坚时期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相类似优惠的乡村“易地振兴搬迁”政策,有计划组织和引导“千禧村”的村民进圈内的“振兴村”迁移安置。圈外要消减的村庄,其土地等有特色资源开发价值的仍然可以开发,有的村民依然可以到这些村庄开展有关生产活动,但村民日常可以不在这些村庄生活居住。
  至于紧紧环绕县级以上城市周边的建制村,这是乡村振兴相对容易搞成的“第一环”,也一样要运用好“村中城”理念,把这样的村庄作为整个城市有机构成的一部分,可以城市为中心,将这样的村庄定义为城市的“卫星村”,按照“乡村风貌、城市功能”的要求来开展好规划建设。在推进“卫星村”建设过程中,应当优先考虑发挥“卫星村”的城市公园功能;充分考虑发挥“卫星村”的城市“菜篮子”作用;适当考虑发挥“卫星村”的生态宜居效用;积极考虑发挥“卫星村”的教学研基地潜力。规划建设“卫星村”应做到内容上各具特色,尽量避免同质化。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生活居住在“村中城”圈内各村庄的居民如果要出行到集镇上去获得相关公共服务的话,5——8公里通畅路程配上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原则上只需5到10分钟,完全可以做到通畅便捷出行。仅凭这一点,这样的出行状况就比许多大城市要好得多。大城市居民每日出行的拥堵,既在路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又浪费了无法估量的财富,光车辆燃油的无用消耗总量就不是一个小数字。再加上乡村其他方面的优质条件,乡村居民的生活品质这样一来就逐步俱备了与城市生活品质的可比性,“村中城”模式就会在比较中展现出巨大而且诱人的生命力,为乡村“留得住人”和“引得来人”奠定了一个综合性的良好基础。
  要想乡村能真正做到“留得住人、引得来人、旺得起人”,在主要基本公共服务方面还非得要进一步想办法降住乡村振兴路上的三只“拦路虎”:“乡村基础教育偏低”、“乡村医疗卫生偏差”和“村级集体经济偏弱”。主要方法就是要以一个县为基本单位,下决心整体性联合打造好“学校联合体”、“医疗联合体”和“村级集体经济联合体”。
  在一个地方一定时间阶段,非常善于授课的优秀教师数量是极其有限的,于现有基础教育发展模式下根本无法均衡分配到各个学校,加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放式办学优秀教师受到市场追捧,乡村基础教育基本上留人不住,自然就形成了乡村学校优秀教师普遍缺乏的尴尬局面,这就是当前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公问题。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导致的“乡村基础教育偏低”问题,是目前广大村民最为关注的热点和难点,现状也是最为揪心的。一方面,广大村民为了让孩子能受到更好的教育,可谓是不惜血本、不计代价,为孩子上学择校而能享用优质教育资源出大价钱,有的拼命陪读,有的不得已花巨资去购买所谓的“学区房”等等,这些都让村民背上了极其沉重的经济负担。说得不好听,广大乡村居民就是目前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现实上最大的受害者。另一方面,县级财政在现有教育发展模式上包袱也越来越沉重,苦不堪言。乡村能否就近就地便捷利用优质教育资源来开展教学,已经成为乡村能否实现现代化的突出标志。人的现代化是乡村现代化的根本,也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所在,实现广大乡村人的现代化首先就要从乡村基础教育改革提质抓起。可以说,“乡村基础教育偏低”就是横在我们乡村振兴路上最大的“拦路虎”,必须用最大的决心、锐意改革的勇气把这只最大的“拦路虎”坚决降服!俗话说得好,赚钱没有省钱快,降服了这只最大的“拦路虎”,既能帮助广大村民卸下巨大的经济包袱,节省巨额开支,有力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实质性成效,又能帮助县级财政走出困境,形成两全其美的双赢局面。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公问题看似无解,也的确是在现有基础教育发展模式下无解,但我们如果能够充分运用“五大发展理念”和先进的现代化科学技术,这个问题就已经有了可靠的解决方案。要降住这只乡村振兴路上最大的“拦路虎”,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紧盯“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将现在常用的视频会议系统改造升级为“即时视频教育系统”,同时改革基础教育现有发展模式和体制机制,及早地尽最大努力打造好“学校联合体”。
  所谓“学校联合体”就是在一个县范围内,以县级中学为主体,将全县所有公办中小学校联合打造成一个通过“即时视频教育系统”进行分年级统一授课的“义务教育联校”,县一级设立“联校校务委员会”为联校日常教育管理机构,现有的各所中小学分别更名为“联校中学校区”和“联校小学校区”,中小学合在一起的可叫做“义务教育校区”,原有的班级和班主任设置可以不变。要改革现有教师管理模式,将教师分为两类进行管理:一类叫做“授课教师”,一类叫做“监课教师”。联校要精心组建好由各类优秀教师组成的“授课教师”团队,每门学科至少配备2名“授课教师”,主要任务是在中心授课点教授好相关课程,可适当巡回到各校区现场教学和批改各校区所授年级相关课程作业,以熟悉学生学业状况,实现教学相长。联校要为“授课教师”潜心授课和巡回教学创造必要的相关基础环境及教学条件。各校区除体育教师以外,要组建好“监课教师”团队,主要任务是在“授课教师”授课时由“监课教师”负责监督所在年级或班级的课堂秩序,辅导教学,协助“授课教师”回答好学生课堂内外提出的疑问,批改好所监年级相关课程的作业。要勇于突破现有教师待遇体制机制,在严格教学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大大提高“授课教师”待遇,条件许可的县可以对“授课教师”实行“年薪制”。对“授课教师”与“监课教师”可分类设立职称晋级机制,最高级的“授课教师”同样可以尊称为“教授”。要鼓励“监课教师”钻研教学,为“监课教师”成长为“授课教师”创造条件、开辟路径。条件允许的话,可鼓励“监课教师”适当多学科监课,提高人事效率,按照“多劳多得”原则,提高“监课教师”的收入水平。在改革后全县教师总需求量相对减少的情况下,“监课教师”的待遇也应该相对提高。每个校区在“义务教育联校”的统一领导下要实施规范化、有特色的自我管理,努力争先创优。至于小学三年级以下班级和幼儿学前班是否适宜开展即时视频教学,另当别论。
  能否便捷地享受到高水平、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是现代化生活品质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能“留得住人、引得来人、旺得起人”的基础性条件。广大乡村由于医疗条件较差,村民们“小病就拖、大病就扛”的落后医疗观还很普遍,与乡村振兴的目标差距还很大。所谓“医疗联合体”就是在一个县范围内,以县级人民医院为主体,通过现代化技术和手段,将全县各乡镇的卫生院和各建制村的卫生室联合起来打造成一个互联互通的整体性医疗服务机构,采取与省市大医院视频连线和巡回出诊等方式,“坐院诊疗”与“巡回诊疗”相结合,“医院病床”与“家庭病床”相结合,“中医诊疗”与“西医诊疗”相结合,“常规诊疗”与“应急诊疗”相结合,着力构建覆盖全县域的医疗服务新体系、新机制、新效能、新形态,全面提升乡村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重病不出县。“医疗联合体”以社会效益为追求,不以赢利为目的,对于医师可根据医术水平高低,实施“主治”和“协治”之类的分类管理,分别设定医师晋级机制,在待遇上可适当拉开差距。每个村卫生室原则上至少应匹配1名“协治医师”在岗,每个乡镇卫生院原则上应匹配3名“主治医师”和8名“协治医师”在岗。“巡回诊疗”主要在“主治医师”群体中展开,“协治医师”可进行岗位轮换。要为优秀的“协治医师”转为“主治医师”设置相关机制和路径。诊与疗、医与护可根据乡村医疗卫生工作实际需要适当分开,统筹协调,分工协作。
  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一个村能否有人干事、能否干好事,直接关系到基层政权的巩固,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的成败。村级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还将为广大村民增加收入、提各种高福利待遇拓展来源,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历史事实已经充分证明,靠一个个村去单打独斗,村级集体经济很难搞起来,即便搞起来的也是凤毛麟角。既然单打独斗不行,那么就必然意味着只有联合起来搞才有出路。所谓“村级集体经济联合体”就是在一个县范围内,先以所有建制村为股东,无股本金的村可由县级财政注入所需数额的股本金,采用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方式联合组建“村级集体经济有限责任公司”,全县所有建制村的集体经济发展统筹纳入该公司的项目发展合作规划,让每个建制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既可利用现有优势单打独斗获利发展,又可在无任何基础或优势的情况下找到一条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发展之路。县级政府鼓励、扶持、监督其合法经营健康发展,一定时期内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将县内的有关建设投资项目交给该公司来承担,经营收益按股分红,让每一个村都能够利益均沾。公司财务由县级财政负责监督管理,公司管理人员可仿照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一样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择优录用。每个建制村都缺乏集体经济经营管理人才,但每个建制村都去招录此类人才却不现实,而一个县只招录一套公司优秀管理人员是充分可行的。这就是为什么要在一个县组建“村级集体经济有限责任公司”的主要原因之一。“村级集体经济有限责任公司”还可以像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一样,打造成为乡村振兴过程中一种有效的县级投融资主体,填补好乡村振兴投融资主体空白,破解当前乡村振兴投融资艰难的困局。这也就是为什么要在一个县组建“村级集体经济有限责任公司”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待发展起来、条件成熟以后,可再由县与县之间的“村级集体经济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组建成上市交易的、实力雄厚的、混合所有制的、省级乃至国家级的“村级集体经济股份有限集团公司”。
  紧扣“现代化”这个主题来打造好“村中城”这个乡村振兴的基本模式和建设载体,还要从人文和科技两个领域、生产和生活两个方面,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照当代最先进、最前沿的社会人文理念和已经普及化、实用化的先进科学技术来找差距、想办法、排计划,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稳步扎实推进。特别重要的是必须按照中央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和“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总体要求,持续不断地丰富乡村生产生活的现代化元素,让广大乡村真正留得住人,真正引得来人,真正旺得起人,真正实现广大乡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总的来讲,只要我们始终做到围绕“三个人”,塑造新常态,降住“三只虎”,建好“村中城”,一张蓝图绘到底,乡村振兴就能向着胜利的方向顺利起步,就能完全可以有信心预见三十年以后:未来每一个充满活力的乡镇“村中城”将会共同承载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伟业。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376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