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科协与农技协的现实困境和发展思考
返回列表
查看: 660|回复: 0
收起左侧

[产业策略] 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科协与农技协的现实困境和发展思考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4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48508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1-11-11 09:3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叶敬忠 蒋燕 许惠娇(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中国科协的各级组织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也是联结最基层的科技工作者和广大农民群体、促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纽带。然而,全国层面的科协系统拥有高端的科技,但真正与广大农民群众对接的基层科协却是“冷冷清清”的“尴尬”组织,面临编制不足、队伍松散、经费紧缺、激励缺乏、地位不高、机关化和行政化等问题,在有限的人力、财力等资源约束下难以胜任直通基层“最后一公里”的任务。尽管如此,基层科协和农技协也不乏助力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的实践创新行动,其中,“专家工作站+农技协+公司(协会)+农户”是整合各方资源、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有效方式。为了推动基层科协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建议建立基层专家工作站、总结各地最佳实践、表彰优秀基层科协组织、出台加强基层科协建设的政策文件、补充县级科协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岗位等。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简称中国科协)作为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的重要一翼,历来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在1995年、2006年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号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2012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号召我国科技界奋力创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习近平(2016)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国科协各级组织要促进科技繁荣发展,促进科学普及和推广,真正成为党领导下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团体,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由此可见,科协是一个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凝聚着掌握高端科技的工作者的全国性组织,有实力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创新驱动力,为我国在全球竞争下的经济结构转型贡献不可或缺的人才资源。与此同时,科协还是一个跨越城乡、辐射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全国性科技工作者联盟。基层各县及部分乡镇也设有相应的科协组织,很多农村地区还设有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简称农技协)。因此,科协不仅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参与技术研发和创新,还联结着最基层的科技工作者乃至农民群体。
  随着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逐渐进入政策的视域。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乡村振兴”提升至战略高度,从城乡融合发展的思路出发,赋予“乡村振兴战略”贯彻新发展理念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地位,体现出全党对乡村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功能定位的再一次突破性认识,着力于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及发展质量的问题(叶敬忠,2018)。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作出了具体的目标规划和任务分解。在这一自上而下振兴乡村的政治动员和历史机遇下,作为科技引领者和传播者的科协组织,尤其是直接面向农村社会的基层科协,发展现状如何?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和挑战?如何更好地借助科技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乃至引领乡村振兴的步伐?
  本文在对基层科协历史演变过程与发展现状的回顾基础上,根据对河北省A县科协、四川省B县科协以及两县乡镇干部、村干部的深度访谈,探讨分析基层科协面临的现实挑战、发展困境及可能的发展进路,以期更好发挥基层科协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作用。
  一、基层科协与农技协的演变与发展——基于文献的梳理
(一)基层科协与农技协的组织结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党中央为团结科技工作者,为新中国建设事业贡献力量,邀请科技界派代表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批准由中国科学社、中华自然科学社、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和东北自然科学研究会等4个科学团体共同发起、筹备召开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简称科代会)。1950年8月,科代会在北京举行,决定成立“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简称全国科联)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简称全国科普)。1958年9月,经党中央批准,全国科联和全国科普合并,正式成立全国科技工作者的统一组织——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根据1999年通过的《县级科协组织通则》,县科协的性质是全县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县委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县委、县政府联系全县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县科协的宗旨是坚持党的领导,团结、组织全县科技工作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为推进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县科协的任务包括:普及科学知识,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开展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办好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对社会发展问题开展科学论证、咨询服务;开展学术活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承担项目评估、科技成果鉴定、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表彰奖励优秀科技工作者;反映科技工作者的呼声、要求和建议,维护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兴办符合县科协章程及其宗旨的社会公益性事业;等等。县科协的组成包括县级学会(协会、研究会)、乡镇科协、县级农技协、县级企事业单位科协等。在中国科协、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市科协和各级学会之下,基层科协系统包括县科协、县农技协联合会、乡镇科协、农函大辅导站、科普教育基地、行政村或社区的科普小组、农技协等。
  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成立于1995年,是在中国科协直接领导下,由基层农技协、农技协联合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及全国从事农村专业技术研究、科学普及、技术推广的科技工作者、科技致富带头人自愿组成,依法登记成立的非营利性科普社团,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和农民的桥梁和纽带。从组织体制上看,农技协可以看作科协的一个专业性的学会或者协会。
  (二)科协与农技协的发展变迁
  石伟凡(2008)的回顾分析指出,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级科协组织先后经历了瘫痪、恢复、红火以及边缘化的过程。具体而言,“文革”开始后,各级科协陷于瘫痪,活动中断;1978年后,全国科协组织得以正式恢复;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科协的发展进入红火期;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尤其是机构改革以后,整个社会对各级科协组织的重视程度下降,县科协境况大不如前,常常沦为机构改革中被精简的对象,在当地机构布局中影响力下降、话语权逐步丧失。
  就农技协而言,它自20世纪80年代初自发兴起,在市场竞争中得到发展和自我变革,服务职能由单纯的技术服务向产前、产中、产后拓展。对此,万江红等(2013)和陈诗波(2010)划分出四个发展变迁阶段:第一,孕育萌芽期(1979—198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户获得生产经营自主权,在国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的背景下,以技术交流为主的协会开始在农村自发涌现。第二,快速发展期(1987—1999):国家肯定农技协的作用,采取措施鼓励和扶持农技协的发展,成立农技协的全国性组织——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第三,演化变革期(2000—2006):在市场机制调节下农技协进行自我发展与变革,根据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不同,有些被淘汰,有些得以保留。第四,政策转折期(2007—至今):《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出台对农技协造成冲击,很多农技协因为合作社的发展而被消解,部分农技协转变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在协会下面组建合作社或其它经济实体。
  近年来,为产前和产中环节提供技术培训和科技示范,在产后环节将农户组织起来进入市场,成为县科协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主要任务。科协和农技协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通过产业扶贫的方式引导农民参与特定的产业生产,其中“农技协+合作社+公司”是调动各方参与主体互利共赢的典型模式(胡祥明等,2016)。然而,由于基层科协和农技协普遍缺乏自我造血能力和自我资金保障能力,基层科协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常常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呈现出“中国科协热、地方科协温、基层组织冷”的现象(戴宏等,2016)。
  (三)基层科协与农技协面临的问题
  基层科协在开展工作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具体表现在人员、机构和运转三个层面。
  在人员方面,基层科协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编制不足、队伍松散、行动无力、领导变换频繁、缺乏激励等。第一,人员编制不足,实有工作人员偏少,且年龄偏大(李智,2017)。第二,队伍松散、行动无力,“科协系统的上下、左右尽管联系甚多,但大都是自由的、非紧密的联系,上对下的指导权威性不足,下对上的责任刚性不足”(曹建伟,1994),“大量学会与基层组织处于‘冬眠’或‘僵尸’状态”(王辉等,2017)。第三,乡镇(街道)的科协领导“调动太频繁,影响工作开展”(刘仲勋等,2016)。第四,缺乏晋升渠道和激励机制,“作为农村科普主要力量的农技推广队伍日益萎缩,年龄老化现象严重”(廖建文,2010),“科协干部基本上是只进不出,只见从所谓‘重要’‘一线’‘火线’部门、单位的干部平级调入科协的,极少有科协干部平级调出,更不用说调往上述部门、单位或者提拔。科协机关给人以‘清闲’‘养老’的印象颇为浓厚”(石伟凡,2008)。也因此,有的科协工作人员“安于现状、甘于平庸”,“按部就班、循规蹈矩”,“不求与时俱进,只求完成任务”(刘仲勋等,2016)。
  在机构方面,基层科协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组织建制不全、机制不健全、性质不清、地位不高等。第一,组织建制不全。中国科协2015年的调查显示,县科协实行独立建制的约占57.6%(李智,2017)。乡镇科协独立建制的只占全国乡镇科协总数的26.8%,西部地区23.4%的乡镇没有建立科普协会,此外多数乡(镇)、村两级科协组织实为虚设(肖显静等,2007)。第二,独立性不够,民主办会机制不健全。县科协主席的产生多数由县委任命,很少由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而且许多县级科协组织换届不及时、不规范(王延飞,2016),“人事安排原则是谁‘就近’谁做,领导干部及工作人员多是兼职”(戴宏等,2016)。第三,部分县级政府对科协的作用“缺乏认识、重视不够”,对县级科协的“性质、职责定位认识存在误区”(王辉等,2017)。第四,依靠财政拨款支撑,自我保障能力薄弱。科协非政府职能部门,没有行政权力,也难以自行创收,“工作人员靠兼、工作经费靠讨、办公场地靠挤等现象普遍存在”(俞蓉,2018)。
  在运转方面,基层科协存在的问题包括机关化、形式化、重叠化、多余观、不接地气等。第一,机关化、行政化,活动流于形式。在90年代后期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背景下,“多数县科协依然按照‘政府给多少钱,就办多少事’的思维程式办事”(胡祥明,1997),开展工作时通常考虑“执行上级领导的指示,而不是重视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刘社平,1996)。部分地区采用“自上而下、自我复制”方式建立的乡镇科普协会,“大多只有一个党政任命的委员会而无会员,无活动、无收入,徒具形式”(刘社平,1996)。这些问题由来已久,根深蒂固,成为了当下基层科协系统改革的直接原因(申承建,2017)。第二,部门职能重叠,协调力度不足,开展工作的渠道不够畅通。“县级科协的所有功能,几乎都有替代者”(石伟凡,2008),如县及县以下科协主要负责科技应用、推广、普及、培训、提高全民科技素质等,而县科委则具有科技管理、科技立项和制定科技政策等职能,“双方在同一个领域开展工作,使社会上看起来两科机构重叠,工作内容雷同”,导致科协“似乎是个多余的组织”(虞维忠,1997)。有研究形象地描述科协所面临的这种困境,“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艾洪顺,1999),“作为人民团体,看起来似乎什么都能管,但实际上什么也管不着;不干工作,领导烦;干起来与别人交叉,别的部门烦,到处掣肘”(邢羽天,1999)。第三,部分县市科协的工作往往“虚多实少,重点不突出”,“缺乏典型、缺乏特色”,“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农民对科学技术的渴求很不适应”(廖建文,2010)。
  概言之,县级科协是“民办”的社会团体法人,本质上是独立于行政系统的民间机构,但以政府行政部门的形式存在,自身缺乏有活力和竞争力的人才队伍,在资金方面依赖县级财政的有限补给,不具备自我造血的能力。因此,县科协可供调度的资源有限,发展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府的重视程度。可以说,县科协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和其成立的使命、要承担的任务是不相称的,也因此很难真正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实质影响。于是,“科协的影响日渐衰微,而这又影响了决策层和社会对科协的重视,形成一种非良性的循环”(石伟凡,2008)。
  农技协作为科协下属的专业性学会或协会,也同样面临人力、财力、物力等限制,工作运转面临很多问题。第一,无明确的法律地位,缺乏保障其发展的法律法规,难以取得法人资格(韩常坚等,2002;黄永伟,2010)。第二,多头管理。农技协的登记机关是民政部门,业务主管单位则是多个系统,包括农业、工商、科协等,各部门对基层农技协工作的要求、标准和管理不统一(李长江,2012)。结果是,“谁都抓,谁都不下大气力抓”(贾小忠,2007)。第三,缺乏民主参与。机构设置容易流于形式,“内部管理主要实行‘家长式’管理和‘能人治理’模式,重大问题由少数领导人说了算”(陈诗波,2010)。第四,缺乏运转资金,容易陷入“土生土长、自生自灭”的状态(张晓军,2010)。第五,技术支撑能力不足,“在技术普及、指导生产和社会服务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陈诗波,2010)。
  质言之,农技协是一种建立在私产和个体自由经营基础上的联合体,“对成员不具有支配和管理的职能,只是通过开展业务活动对成员进行指导和服务”(洪名勇等,2011)。然而,以行政力量通过自上而下复制产生的农技协,往往并不具备真正可持续的自我造血能力和发展活力,容易夭折或是流于形式。
  二、基层科协与农技协的现实与困境——基于实地的调研
  为了探究当下基层科协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具体挑战,2018年7—8月,本文选取河北省A县、四川省B县及两县的部分乡镇和农村开展实地调研,主要采用案例访谈方法。访谈对象包括河北省A县一个“闲不住”的县科协主席(男)、四川省B县一个“困惑中”的县科协主席(女)以及两县的乡镇干部、村干部、新农民、普通农民等。
  (一)基层科协的人员与经费
  A县人口约57万人,县科协编制5人(含超编1人)。县科协主席是男性,55岁,1985年以前为中学老师,1985—1994年担任县纪检委干部,1994—2006年先后担任某镇镇长、县旅游公司经理,2006年至今担任县科协主席。调任县科协之后,他认为自己年龄大了,仕途不会再有大的进步,但自己又是闲不住的人。他认为,“虽然县科协没钱、没人,但还是想主动做些事情。如果一个县科协主席是不想干事的主席,科协工作几乎为零,几乎就是混日子了”。
  根据该科协主席介绍,除了他之外,在县科协工作的其他4人中,“一个精神病、一个心脏病、一个脑血栓、一个腰椎间盘突出”。其中,副主席1名,43岁,患有精神病,“在原单位混不下去了,领导说放科协吧,到科协之后基本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时很长一段时间不上班”;科技干事1名,57岁,患有心脏病;司机1名,56岁,患有脑血栓;超编人员1名,58岁,患有腰椎间盘突出,临退休前调到科协。
  B县人口约20万人,县科协编制5人(含临聘1人)。县科协主席是女性,50岁,3个月前刚调任县科协主席,此前曾在县纪委、“两新”党工委(新经济和新社会组织工作委员会)工作。调任科协后,她感到非常困惑,“不知道科协该干什么、该找谁干什么”。有人告诉她说,“在科协工作中只要不出事,领导是不会找的;不要惹什么麻烦,平平安安就行”。除她之外,B县科协还有4名工作人员。其中,副主席1名,50岁,身体欠佳;临退人员2名,分别是前科协主席、前前科协主席,其中一位患肺癌;临聘人员1名。
  可见,两个县科协的人力资源均很有限,几乎是“老弱病残和临退休人员的收容所”,很难胜任面向全县数十万人口开展科学普及、技术培训与推广等任务的组织工作。同时,两个县的科协多年不换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协人员队伍的活力和创造力。B县科协主席反映,“县科协起码有10年没搞过换届大会,希望通过搞换届大会,提升大家对科协组织的认识和意识”。两个县的乡镇科协都在2000年机构改革后被撤掉,因此两个县都不再设乡镇科协主席,而是由科技副乡长分管科协工作。至于农技协,它通常围绕某个产业建立组织,一般只有发展“一村一品”的村庄才可能设有专门的村农技协小组。正如A县科协主席所言:“如果不与产业挂钩,农技协就是空的。”
  此外,基层科协的工作经费也非常有限。B县科协的年工作经费为9万元,即人均0.45元(按全县约20万人口计算)。A县为贫困县,县科协的年工作经费只有5万元,即人均不足0.1元(按全县约57万人口计算)。A县科协主席表示,“这种情况已经持续很多年。过去曾经有过规定,即贫困县的科协工作经费要达到人均0.15~0.2元(按全县总人口计算),按此标准,A县科协应该有8万~10万工作经费。现实情况是县科协经费紧缺,需要向县财政申请,但批准比较困难。一位县领导曾说,像科协这样的小部门,每年5万元工作经费就可以了,其他时候就别再申请小钱了”。为了筹措工作经费,县科协领导的个人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例如,A县科协主席曾想方设法协调农业、林业、渔业、水利、科教、卫生等多个部门为该县农技协提供经费支持。他形象地说:“能不能让其他部门参与其中,要看科协的协调能力,也就是看能不能‘拉大旗作虎皮’。”
  (二)基层科协的机构困境及运转难题
  在工作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两个县科协均将重点工作放在青少年科普和农民科普上。科普方式包括青少年流动科技馆和科普大篷车(学校)、科普驿站、宣传栏或科普走廊(学校或社区)、科技下乡(如与其他部门合作在农村集市上做宣传)和以农技协为抓手开展技术培训(农村社区)等。此外,两个县科协还有针对性地开展调研活动,为县领导决策提供信息咨询。例如,A县科协针对柿子产业的发展完成一份调研报告并提交给市科协,推动成立了柿子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撰写的甘薯发展提案被评为政协优秀提案。B县科协负责筹备建设竹产业专家工作站,为联结上一级科协、科技工作者和地方竹产业企业发挥了关键作用。此外,近年来,县科协还开展了扶贫、包村、防洪、抗旱等工作。
  在具体的工作开展过程中,基层科协面临地位不高、性质不清、缺乏自我财政保障能力、行政化压力过大等机构困境。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科协所要团结的科技工作者,对科协的定位和职能认识不清的情况普遍存在。B县科协主席说:“科技人员知道县里有个科协组织的很多,但知道科协是科技工作者之家的却很少。科技工作者若遇到什么问题需要帮助时,找科协还不如找自己的业务部门管用。有时县领导也分不清科协和科技局等部门的区别。有一次,县委政研室把考核目标分解到各个部门,把科技进步奖的目标下达给了科协。但这应该是科技局的工作,而不是科协的。这说明,县委政研室对科协的任务也没有搞清楚。”两县科协都涉及与农业农村局、科技局等多个部门的协调沟通。但因地位低、定位不清、话语权不足等原因,县科协在协调其他部门的过程中经常面临尴尬的处境。在县级群团组织排名中,科协往往排在工会、共青团、妇联之后,可见科协在县里的地位相对靠后。此外,县科协自身还面临行政化的压力。A县科协主席反映道:“科协就几个人,却严格按照行政机构要求进行管理。除了每天的日常工作之外,还要迎接各项检查等。要完成这些,就得整天待在办公室。可是,科协工作需要下基层,我们如果要完成这些工作,就没有时间,也没有人能够下去。”
  由于所能动员和协调的资源有限,县科协在运转上面临尴尬处境,其所能提供服务的层次和水平也非常有限。B县科协主席反映道:“县科协每年会组织科技工作者座谈会,参加的人员包括乡镇或县农牧部门、协会、企业等企事业单位和机构代表,还有退休的科技工作者。大家一般就是聊聊各自的情况。为了表示慰问,县科协会给每位参会者发几本书。”A县科协主席说:“中国科协系统是上强下弱,上面的是院士和专家,给中央说句话会很有份量,而我们这里都是土专家,没有什么话语权。”
  总的来说,基层科协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力和财力问题。A县科协主席指出,“县科协直通基层‘最后一公里’,理论上讲很重要,但实际工作中却不行。基层科协是扇子形的,即三五个人要面对全县几十万人。而事实上,科协很多人又不干活,常常是既没钱也没人,也没有什么实质性任务,很多人认为去科协工作就是‘混日子’”。在A县科协主席看来,要想让县科协良性运转,第一,要有人,且人员要年轻化,“科协不应该是老弱病残收容所,而应该是担纲全县科普工作、起协调作用的纽带和推进器;不应该把没有技术的或者在行政上干了很多年而身体不行了的人放到科协,应该为县科协补充两三个学农、学林的大学生”。第二,要适当补充科普经费,越是贫困县越需要科普,但现实却是越贫困的县科普经费越缺乏。第三,要去行政化,应该允许县科协少干一些与科技工作无关的事情,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科协的作用。
  不同于中国科协、省市科协等上级组织,基层科协不具备科学家、院士等人力资源条件以及相应的硬件设施,通常无法从事真正高端的科学研究或承担重大的科研项目。基层科协开展的科普工作通常是科技和老百姓之间的“最后一公里”。正如A县科协主席所说:“若只做政府和科技人员之间的对接,科协就无法落地。更为重要的是,要发挥专家和农民之间的纽带作用,这样就接地气了。高端的科学研究和重大的科研项目,中国科协可以做;中端的,省市可以做;而基层科协面对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大众科普的关键在基层。”
  (三)基层农技协的工作与问题
  在落实“最后一公里”、为分散的基层群众服务时,县科协往往面临科普服务工作在乡镇和村一级断层的现实难题。B县科协主席说:“县科协人手非常少,在部分乡镇和广大乡村没有科协组织和人员,要直通农民显然不现实。”在此情况下,县科协通常针对有产业覆盖的村庄,借助当地农技协的力量,围绕当地产业提供技术培训,推广新技术和新品种。例如,A县科协联系科研院所,聘请农业大学的食用菌专家,到田间地头为食用菌行业协会进行技术指导。
  在人力和财力有限的现实条件下,县科协或县农技协主要以培养乡土人才骨干为抓手,力争为每个产业建立起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乡土人才队伍,以此辐射和带动更广大的农户,这也是县科协或县农技协基于自身优势与农业技术传播推广规律而采取的重要工作策略。A县科协主席说:“请外部专家讲课只是为了从理论上拔高,但无法做到每家每户培训,所以在实践过程中,要结合每一个村的具体情况,培训3~5名土专家,再由他们向村里几十户或几百户推广。这些乡土人才,可以是种养大户,他们本身就是农民,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带动作用。”
  尽管县科协或县农技协面临人力、财力等多方面的困境,但仍不乏为乡村振兴助力的实践行动。例如,B县科协围绕柑橘产业,向上级部门申请实用技术推广项目,为当地农技协提供专家指导和培训,建立“银会合作”机制以帮助农技协从邮储银行获取贴息贷款,促成“专家工作站+农技协+公司(协会)+农户”的合作方式。这些行动一方面为农户提供了生产资料统一采购、农业技术统一培训的服务,另一方面将小农户组织起来进入市场,为农产品提供了固定销路,为当地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从技术、投入到产品销售等方面的一条龙服务和支持。
  三、结论——基层科协与农技协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科协体系目前呈现出显著的上强下弱的两极分化态势,即中国科协“轰轰烈烈”,开展的都是高端科学家和院士级的重要活动,事关国家核心科技;而基层(县级及以下)科协则“冷冷清清”,面临编制不足、队伍松散、经费紧缺、激励缺乏、地位不高、机关化和行政化等问题,缺少话语权,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难以胜任与广大人民群众对接“最后一公里”的任务。部分基层科协甚至成了“老弱病残收容所”,缺乏活力和创造力。因此,全国层面的科协系统拥有高端的科技,但真正与广大农民群众对接的基层科协却是“尴尬”的组织。尽管如此,部分地区的基层科协仍然努力发挥其能动性,在促进农村人口脱贫、带动农村产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成绩。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首先是产业振兴,而农村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为了使科技有效地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基层科协组织的改革势在必行。尤其是,隶属科协组织的农技协一般建立在产业基础之上,在乡村振兴中,基层农技协工作可以做到科技与产业的良好结合。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基层科协可以围绕当地产业的发展,通过用好“骨干”人才、培育“本土”人才等方式,培养一支能够带动百姓发展产业、实现增收的“一懂两爱”人才队伍,建立农村人才造血系统,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陶建群等,2019)。十九大报告还提出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基层农技协在基层科协的扶持下可以将科技与产业进行结合,将小农户组织起来,进入市场。这是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要努力,是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重要抓手。实践证明,“专家工作站+农技协+公司(协会)+农户”的方式非常有利于科技普及、产业发展、小农户组织以及与市场对接。
  四、建议
  基层科协和基层农技协在乡村振兴战略行动中可以大有所为,为此,提出以下建议。第一,中国科协在国家层面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基础上,应该更接地气,通过高端科学家和院士在基层建立工作站,助力基层科普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第二,设立专题研究,对“专家工作站+农技协+公司(协会)+农户”的实践进行学术分析,总结各地最佳实践,通过媒体进行宣传推广。第三,对在目前困境之下仍做出巨大成绩的基层科协主席和科协组织,进行全国范围的表彰奖励。第四,对全国县级科协主席进行全覆盖大轮训,借此帮助他们建立信心,消除困惑,准确定位,提升能力。第五,尽快以国家层面政策文件的形式要求基层加强科协组织的全面建设,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第六,在全国范围内在县级科协增加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这样既可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可以夯实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陶建群等,2019),满足基层科协组织对年轻科技人才的迫切需求。(来源:乡村发现转自:《农业经济问题》2021年第2期》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581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