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文化振兴   黎时忠:中国农村传统习俗文化之对联的兴衰问题
返回列表
查看: 161|回复: 0
收起左侧

[乡风策略] 黎时忠:中国农村传统习俗文化之对联的兴衰问题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5万

帖子

264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643814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2-4-27 10:2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黎时忠(湖北省通城县、崇阳县原县委副书记、人大主任,文化学者)

  ——在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传统文化
  研讨会上的发言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传统文化课题研究,中宣部在全国各大学招标,武汉大学一举中标,说明武汉大学在全国知名大学中叫得响的地位,武汉大学知名教授一举夺魁,说明武汉大学教授们叫得响的高学养水平,在此,我向你们表示深深的敬意。
  先谈一点认识。从汉唐以始,随着中国丝绸之路的开启,千百年来中华传统文化就走向世界、走向西方,增添着西方文化的血液,成为西方文化的载体,与此同时,西方文化伴着西方文明向东方特别是中国渗透,也为中华文化增加外来的血液,所以说中西文明、中西文化一直是互相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18世纪前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西方形成,必然有中华传统文化的细胞,中华传统文化里,如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思想也就自然有马克思主义的成分了。
  根据会议的安排,限于时间,我发言兼讲一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件有代表性的习俗文化对联的兴衰变异问题。
  我是一个乡土文化者,其中对联是我对乡土文化的至爱之一。从解放前读私塾起,我就学着对联,至今没有放弃过,2008年《中国对联集成·湖北卷》出版发行会上,就撰出了我作的一副贺联:“挖出一联见奇功,对史提前三百年存据;集成万对留伟业,联坛启后千秋事有源。”产生了较大影响。
  该书收集古今湖北人士5000人撰作1.5万副对联,其中收我的47副为全书之最。这里讲的“对史提前三百年”是指该书在编纂过程中,在鄂州市的一个庙里发现了一副对联:“深山窈窕,水流花落泄天机,未许野人问渡;远树苍凉,云起鹤翔含地理,惟偕骚客搜奇。”是唐高祖李渊的一个房弟李道宗奉官在江夏作的。原楹联界公认华夏最早的一副对联是五代后主孟昶作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所以对联的历史被提前了300年。这是湖北卷对中国对联的最大贡献,对联从唐起,滚滚向前,成了世界上唯有中国(包括港澳台),凡有汉文化的地区以及世界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对联。2000年我同湖南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的教授去越南考察对联,就发现越南河内的一个公园里有古代留下来的大量中国汉字对联。
  对联生于唐、延于宋,兴于明、清、民国达六七百年上下,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新中国建立后初期,仍较繁荣,从土地改革起,随着合作化,特别是人民公社化、文化革命运动,对联就被所谓“四旧”的代表,在农村中彻底破掉了,那时举国上下贴出的同一副“对联”是林彪题的:“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充当了全党、全军、全国、全民的唯一,而真正对联形成的精髓,除港澳台保存外,中国大陆在人民的头脑中特别是青少年中就彻底消失了,这个中国乡村最有文化内涵的习俗就断了代,成了中国文化的浩劫之一。党的三中全会后,由于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到来,灰飞烟灭的对联文化也曾恢复繁荣了大约十多年时间,特别是在青年人的结婚、老年人的祝寿、春节的喜庆,以及企业的开业、庆典等方面,写对联、贴对联成了必备的传统礼仪、兴旺发达的喜气标致。但近上十年来,这种好的气氛又在悄然降温,例如我住的秀水社区有1500户居民,十年前过春节贴对联不漏一户,此后逐渐减少,今年大约有20%的户过春节没有贴对联了,照这个下降速度,不要三四十年,我的这个小区恐怕80%的户不会贴对联过春节。更有甚者,对联内容也大大变味,原来过春节都是随社会兴旺、家庭气氛贴出的,是有滋有味、韵味丰厚的字句,如今是千篇一律买对联贴,人们只要上面有字就行,并且全是发财赚钱的字句,更没有人知道和考虑对联的规则之类的要求,所以对联成了贴户不懂的假意装饰。
  为什么中国这个世界上唯一有对联文化的国度,如今到了这么个尴尬的地步?我考虑和判断有以下几点:
  1.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致。我曾在2001年对省委到通城的调查组反映过,中国社会不管怎么讲是四种情势,一是体制上是资本主义的初级阶段,二是政治上是封建主义的高级阶段,三是文化上是传统主义的毁灭阶段,四是生活上是解放以来的最好阶段。传统文化的下降或者说毁灭,包括各个方面,当然也包括对联文化在内。
  2.对联文化不被真正重视。目前全国各级有楹联学会,但都是徒有虚名,力不从心。对联在各级学校没有一席之地,全国只一所大学有个对联研究所,只招过一个研究生,从大学老师到大学生业余爱好,基本上没有懂对联、作对联的。
  我去年在你们武汉大学参加中国精神研讨会的一个会议室看到,贴出武汉大学新闻系毕业的一个学生向母校赠送的一副对联严格讲就不是一副对联。而过去对联兴旺,与各级官员、知名学者、教师、人人学对联、懂对联、作对联用对联交流是分不开的。如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荆州知府梁章钜在政衙贴出一联:“政惟求于民便,事皆可与人言”。张之洞与孙中山对,张:“持三寸帖,见一品官,白身何能称兄弟”;孙:“读百箱书,行万程路,布衣可以傲侯王。”大数学家苏步青,改革开放以后,全国首届征联获一等奖,大数学家华罗庚,1955年与钱三强、赵九章等出国,在北京机场等飞机,调侃大家出一联:“三强韩、魏、赵”,无人应对,随即自对:“九章勾、股、弦。”解放后七十多年来,只见胡耀邦总书记1978(?)年在春节茶话会上,吟出一联:“座上青茶依旧,国家景色常新。”引发满堂喝彩称赞,除此,未见片言只字,可见,对联的辉煌年代还能恢复吗?
  3.民间对联名人已经和正在消失,举国对联后继少人或无人的态势正在发展之中。
  总之,在当前中国兴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习热之时,可以考虑用以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也可以考虑在围绕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与传播,以此相得益彰。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1817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