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刘合光(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城乡融合发展主要体现为城与乡通过良性互动实现互融互促,从而建成城乡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在城乡良性互动中,小城镇是与乡村互动关系最紧密的城镇类型,主要原因在于小城镇与乡村最贴近,小城镇是城乡互动的关键节点。如何实现乡村振兴与小城镇发展的良性互动?对此,我们要展开三重研究,首先要界定何为乡村振兴与小城镇发展的良性互动;其次要厘清二者的良性互动给重要相关主体带来什么益处;最后要针对如上界定和重要相关主体的需要提出促进乡村振兴与小城镇发展良性互动的对策,即回答好“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问题。
乡村振兴与小城镇发展良性互动的内涵与外延
所谓乡村振兴与小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是指乡村振兴与小城镇发展之间以良好效果为指向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意味着乡村与小城镇通过交换、互相支持、一体参与、密切合作等实现互融互促,最终达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双赢效果。乡村振兴与小城镇发展良性互动主要特征为主体互相性、互动行为多样性、互动结果福利改善性。
主体互相性意味着两个主体不是单方面行动,也不是一方采取针对第三方而与对方无关的行动,而是二者相互作用,行动指向对方,行动目的从双方角度出发,行动结果对双方发展都有有利影响。
互动行为多样性意味着互动行为不限于过去城乡互动中的市场交换关系、要素流通关系,还包括相互间的支持、双方的共同行动,以及双方之间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的密切合作。
互动结果福利改善性意味着二者的互动是良性的,互动的结果导致双方福利的改善,意味着互动带来的收益超出双方付出的成本,每一方的付出都给己方带来超出所付出成本的收益。
乡村振兴与小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是新型城乡关系的重要内容,这种互动以“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方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原则,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从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要求”和“五大振兴”内容来看,乡村振兴与小城镇的良性互动,以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为前提条件,以小城镇为集聚中心,以产业互动、人才互动、文化互动、生态互动、组织互动、治理互动等为主要互动内容。从互动程度深浅来看,乡村振兴与小城镇的良性互动从简单交换、要素流通,到振兴/发展事业的互相支持、一体参与乃至密切合作,互动深度不断提升。从城乡融合发展角度来看,乡村振兴与小城镇的良性互动包括乡村与小城镇在空间上的融合(即以统一的城乡规划均衡城乡发展的空间格局,促进城乡空间共享)、在经济上的融合(即以共建共享为原则实现城乡在经济项目、经济活动上的良性互动,实现发展机会和发展利益的共享,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在社会发展上的融合(即实现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的统筹,不断缩小城乡发展鸿沟),以及在制度机制上的融合(即构建和完善乡村与小城镇一体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促进双方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那么,与之相反,一切不利于农村与小城镇协同发展的互动,则可称为二者之间的恶性互动或者排他性互动,如过去的单向要素流动、小城镇发展对农民/乡村利益的剥夺(如不等价征地)、小城镇发展对乡村的负外部经济效应(如排污),等等。
重要相关主体在二者良性互动中的利益诉求分析
乡村振兴与小城镇良性互动涉及哪些重要相关主体?他们的利益诉求是什么?按重要性来判断,重要相关主体主要包括乡村居民、小城镇居民、管辖和治理乡村与小城镇的镇级和上级政府官员(代表政府意图)、在乡村和小城镇良性互动中谋求商机的市场主体。
从利益诉求来看,乡村居民追求的是充足的就业机会、持续的收入来源、能够逐步与城镇居民平等享有的公共服务供给和社会保障、公平与安全等。而在传统的城乡发展模式下,大量农民流出农村,呈现“半工半耕”状态,对于外出务工的农民来说,流出也是不稳定的流出,外部世界一旦遭遇危机,他们只能返回乡村寻求最后的保障。小城镇居民追求的是稳定的就业、与城镇生活相匹配的收入来源、现代化的城镇生活、公平与安全等。一些发展势头缓慢的小城镇,在短期内难以满足居民的这些利益诉求,导致很多小城镇居民向大中小城市流动。而留在乡村和小城镇的居民也同样拥有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他们的主要诉求基本上是统一的,分别是乡村的振兴和小城镇的发展。
镇级和上级政府官员代表政府处理乡村与小城镇发展事务,他们的主要诉求体现着政府意图,贯彻着国家意志,担负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镇级和上级政府官员履行职责的同时,自己的个人利益诉求也能得到满足,包括成就感的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仕途地位的提高等,但为了保障公共利益,他们有时也需要牺牲个人和家庭的部分利益,将个人需求退让到次要诉求的位置。总体上讲,镇级和上级政府官员的主诉求与城乡居民的共同诉求是吻合的。
在乡村和小城镇良性互动中谋求商机的市场主体,是推进乡村与小城镇良性互动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利益诉求是在二者的良性互动中获得建立企业、开展业务、创收盈利的机会,希望通过服务当地居民、开展交易、获取资源或者出售产品与服务,赚取合法利润。从身份上来看,这些市场主体可以是本区域乡村居民、小城镇居民,也可以是乡村居民联合的经济组织(如集体经济组织等),以及外来的企业家。
从这些重要相关主体的利益诉求来看,实现乡村振兴与小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是必要的:
第一,实现乡村振兴与小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是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目标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乡村居民和小城镇居民都有实现共同富裕的利益诉求,但目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必须通过乡村振兴与小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才能使大部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乡村和小城镇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第二,实现乡村振兴与小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是发挥区域优势、扩宽当地发展路径的必然要求。小城镇是周围众村之首,乡村和小城镇构成了乡村地域系统。其中,小城镇是该系统点轴结构的轴心,是连接城乡的核心,是这一系统中经济、政治、文化的多重中心,是引领乡村振兴的发力点。就小城镇与乡村的关系而言,小城镇是乡村发展的物流、信息流、人流、财富流的交换枢纽,是乡村公共服务低成本集中供应的基地。而乡村是小城镇发展的腹地,是小城镇发展的要素来源,构成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广阔市场,是以小城镇为创业基地的返乡农民的母腹。在某种意义上,乡村振兴与小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是乡村地域系统发展和繁荣的最佳路径。
第三,实现乡村振兴与小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是落实国家战略规划、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乡村与小城镇是国家战略的细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与小城镇发展。乡村居民和小城镇居民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要力量,也是享受现代化发展成果的人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化的中国是区域协调发展的中国,衰败的乡村和小城镇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图景中应该留存的景象。落实国家战略规划、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必然要求乡村振兴与小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把乡村和小城镇的繁荣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
促进乡村振兴与小城镇发展良性互动的主要对策
激活互动主体
主体是社会实践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角色。乡村振兴与小城镇发展良性互动,要发挥前文所述重要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主体活,互动实践就有了最大的动力。
激活乡村居民和小城镇居民的主观能动性,主要是激活其对乡村振兴事业、小城镇发展事业的参与积极性,促使其发现、把握和利用本地发展机会。主要激励手段包括四种:一是动员与宣传,提高居民对乡村振兴战略和小城镇发展规划蓝图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居民对所在村、镇的情感认同,引发其参与乡村振兴与小城镇发展的兴趣和动力;二是加强对乡村和小城镇居民各种财产权利的保护,特别是农民的耕地承包权、宅基地资格权、农村建设用地收益权等,给乡村和小城镇居民吃下“定心丸”,安心扎根乡村,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与小城镇发展;三是加强培训,提升居民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让居民在乡村地域系统想发展、能发展,从而为乡村振兴与小城镇发展良性互动作出贡献;四是加强组织与团队建设,因地制宜采取企业组织形式、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合作组织形式、委员会组织形式等,提升居民参与经济发展事业、社会治理事业的意识和能力,发挥居民助力乡村振兴与小城镇发展良性互动的团队精神和聚合能量。
激活管辖和治理乡村地域系统的政府官员(包括上级官员和镇级官员)的主观能动性,主要是提高其行政效率和效果。激活管辖和治理乡村地域系统的政府官员积极性,首先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推进乡村振兴与小城镇发展良性互动内化为相关党组织的中心任务,通过组织激励相关党员干部把推动二者的良性互动作为自己的主责主业扎实推进。其次要发挥党员信仰的力量,激励党员干部把推动二者的良性互动作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以及助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鼓励他们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为理想信念而奋斗。同时还应配合表彰、奖励、晋升等激励措施,党员干部也有个人诉求,相关激励措施也是必要的。
激活市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主要是发挥他们作为重要市场参与者的作用,使市场机制畅通运行起来。在推进乡村振兴和小城镇发展良性互动事业的过程中,市场主体是相关商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和需求者。总体上讲,激活他们投身乡村振兴和小城镇发展良性互动的积极性,需要提供产业空间、保障市场秩序、树立市场意识、畅通市场信息。一是要创造条件激励社会资本投入农村振兴和小城镇发展事业,促进适合农村和小城镇发展的产业、项目、技术分流到乡村地域系统,助力提升农村和小城镇的技术水平、产业兴旺程度和现代化程度。二是要保障市场秩序,让各类主体依法交易,依法作为,守法开展活动,构建有秩序的、兴旺的交易市场。三是要强化乡村振兴任务发包者和商品服务采购商的市场意识,强调公平交易,注重依据价值规律办事。四是要及时向其他参与者发布相关供求信息,保证供需双方及时、快捷、高效对接,合力推进乡村振兴与小城镇发展良性互动进程
创新互动模式
可行的互动模式一般要经历反复试验和创新。创新是试错过程,在试错中容错,在试错中发现良方妙法,总结形成可行的互动模式。乡村振兴与小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模式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是探索不同深度的互动内容与方式。乡村与小城镇互相支持式互动模式创新有以下几种:可以探索资金的相互支持,在评估项目前景和风险的基础上,合力解决项目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可以探索应急事项的互相支持,一方有难,另一方支援,协助前者渡过难关;可以探索对接产需式互相支持,如发展社区支持农业(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促进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互相支持等。乡村与小城镇一体参与式互动模式创新有以下几种:可以探索三产融合发展模式,促进城乡企业家一体参与发展相关产业,延伸产业链,分享价值链上的产品增值空间;可以探索新建项目城乡共同参与方式,如倡导乡村集体、城镇经济组织、乡村与城镇居民一体参与、协力发展乡村旅游、城镇体育产业等等。就乡村与小城镇密切合作式互动模式创新来说,可以探索股份合作模式,厘清权益,订好协议,促进多主体的深度合作、密切配合,实现乡村与小城镇各类主体在共同经营项目上的互融互促,最终实现利益共享的良好互动目标。
其次是不断拓宽二者良性互动的领域。乡村与小城镇的互动一般集中在经济领域,且以供需交换关系为主,今后可拓宽至权益合作领域。除经济领域的互动外,乡村与小城镇还可以在其他领域加深互动关系。例如,在政治领域,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提升县域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拓宽和畅通小城镇居民和乡村居民的利益诉求表达通道,把促进乡村振兴与小城镇发展良性互动的议题纳入讨论商议决策范围。在文化领域,不断丰富城乡互动文化项目,不断提升城乡居民文化水平,丰富城乡居民文化生活。在社会领域,加速从城乡分割的社会治理转向城乡统筹的社会治理、从分类型提供城镇与乡村公共服务转向均等无差别提供公共服务、从有差别的社会保障转向统筹平等的社会保障,以及多措并举使居民从分散居住转向集中居住。在生态领域,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提升乡村与小城镇生态环境质量,加强城乡在环境保护项目上的互动与合作。
最后是不断完善二者互动过程中的合作与共享机制。创新互动模式,最终要形成利于参与主体之间开展合作和实现利益共享的有效机制。要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针对不同互动活动和互动项目采取不同的合作与共享机制。针对公益性项目,政府应承担主要成本,乡村与小城镇按照受益程度划分并承担相应的投入。针对经济性营利性项目,要兼顾乡村集体、小城镇企业家、其他市场主体的利益,采取协商方式确定合作比例、收益分成比例乃至股份份额。针对具有自然垄断性的经济项目,要把主要收益比例分配给参与该项目的、代表公共利益的村集体,并兼顾其他市场主体作为投入者、参股方的利益。针对三产融合发展项目,要保留集体股份、农产品生产者股份,保障农民分享到产业链上的增值收益。另外,还需要配套相应的仲裁评议机制,促进化解相关利益主体在合作商讨和利益分配中产生的利益纠纷。
优化互动过程
乡村振兴和小城镇发展的良性互动有先后次序,对二者的互动过程进行优化,一般遵循统筹规划原则、比较优势原则、重点突破原则、互利共赢原则。统筹规划原则意味着对二者的互动要有通盘考虑,运用系统思维,先勾画好互动发展框架和发展蓝图,增强互动的方向感和目标性。比较优势原则意味着要找出适合该乡村地域系统发展的优先项目,并充分利用好该系统的现有资源优势,以阻力最小、竞争力最强的方式率先互动。重点突破原则意味着要筛选出二者互动的重点,运用好矛盾论,分出主次,重点任务重点着力,布局好重点,搞活全盘。互利共赢原则意味着要保持共享理念,保持同步发展步调,在互动中明确利益分享机制。遵循了这些原则,乡村振兴和小城镇发展的互动就有了先后次序,也就有了迈入良性循环的可能。
优化乡村振兴与小城镇发展良性互动过程,可以分阶段进行:
首先是互动蓝图的筹划阶段。该阶段的重点是达成互动共识、制定互动发展规划。根据乡村地域系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趋势、小城镇和乡村的规模结构和空间分布、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特色优势与问题、机遇与挑战等,科学把握乡村与小城镇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坚持乡村振兴和小城镇特色发展双轮驱动,形成多规合一、乡村地域一体、城乡融合的规划体系。同时,加强各类规划的系统衔接和统筹管理,明确乡村地域系统重点发展区域、重要支柱产业、重点发展任务,勾画明晰的发展蓝图。需要强调的是,在制定互动规划阶段要广泛汇聚城乡居民、外部智囊的智慧和意见,以更好把握发展趋势、发展方向。
其次是互动任务的执行阶段。根据互动蓝图,启动互动任务,按照计划实施互动行为。一是优化布局,创建乡村地域系统产业园、村民集中定居点。在产业园发展支柱产业,在集中定居点有序安置村民,配套相应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乡村地域系统着力在教育、医疗、文化、就业、社保、住房、扶贫济困、交通、人居、安全等领域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城乡全体居民的民生保障体系,做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二是基于资源比较优势,顺应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根据城乡产业空间布局蓝图,高效建设生产加工、物流营销、新产品研发、配套服务等功能板块,不断壮大乡村地域系统城乡产业规模,持续提高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三是构建有利于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不断增强小城镇工商业与乡村农业产业的对接与协作,畅通小城镇和乡村之间的产业链、信息链与价值链,加快推动乡村传统农业与小城镇精深加工业、现代物流业,以及休闲旅游、健康养生、教育科普等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地域系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小城镇居民和乡村居民就业、增收,同步推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小城镇发展现代化。
再次是互动效果的检查考核阶段。在检查考核前要优化考核指标,指标要指向互动是否增进了乡村地域系统内居民的福利,是否切实同步推进了乡村和小城镇的发展,是否实现了乡村振兴,是否繁荣了小城镇等结果。在检查考核过程中要组建考核小组,这个小组的成员要体现综合性,既有具有专业能力的成员(如互动中涉及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相关专业),也要有乡村地域系统内的城乡居民(他们对互动效果有切身体会,对互动行为有亲身体验)。在检查考核时要有所侧重,重点考察互动任务内容的落实情况,互动效果的实现程度,互动任务完成的时效性、成本控制程度,互动任务对互动蓝图的贯彻落实程度,以及乡村与小城镇居民等相关主体的参与度、共建共享程度。
最后是互动体系的纠正阶段。考核阶段发现的问题、提出的解决办法,要纳入到互动体系中去,纠正原先的偏误,使后续互动流程的效果更有保障。纠正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修正不符合实际情况、条件得不到满足的互动蓝图,完善相关互动融合制度和相关利益分享制度,补充互动行为激励措施,以及改善和创新互动方式方法,等等。(来源:《国家治理》周刊2022年4月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