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财经观察   中国经济是否进入衰退周期?
返回列表
查看: 1018|回复: 0
收起左侧

中国经济是否进入衰退周期?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5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52459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19-11-15 09:3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刘志鹏

  多年以来,经济周期理论一直是宏观经济领域比较受推崇的经济理论。在最近2-3年里,用周期理论唱衰中国经济的声音也不绝于耳。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2015年-2025年,全球经济将进入康波周期的后半段,世界经济将进入同步衰退期……本文作者将从周期理论的实证分析判断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
  经济周期是指宏观经济的增长率出现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经济周期理论将经济周期分为复苏、繁荣、衰退、萧条四个阶段。经济周期理论有很多种。比较主流的经济周期理论包括: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朱格拉周期、熊彼特周期、基钦周期、库兹涅茨周期、体制释放周期等等。其中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与朱格拉周期理论最负盛名。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是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于1925年提出的。在分析了世界发达国家经济的大量统计数据后,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着50~60年一个的周期,也称康波周期,或者长周期。在这样一个周期里面,前20-30年是复苏到繁荣期,之后是20-30年的衰退到萧条期。根据康波理论,很多经济学家都认为,从大约1783年至今,人类已经经历了五个康波周期。(如下图示意)
11.webp.jpg
  第一周期,从大约1783年到1842年。在这个周期中,蒸汽机与纺织机的逐渐普及,使工厂成为工业化生产的基本组织形式,人类开始进入了工业社会。第二周期,从大约1842年到1897年。在这个周期中,人类发明了发电机、电灯、电话等新工业产品。世界进入了电气和铁路时代。第三周期,从大约1897年到1948年。在这个周期中,人类进入了汽车、化工时代,其特征是电动机和内燃机在一切工业部门中普遍应用。第四周期,从大约1948年到1991年。在这个周期中,人类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等领域都取得重大突破,世界进入了电子计算机时代。第五周期,从1991年开始到2030年左右结束,人类在信息革命、生物技术革命及新能源革命的带动下进入了新的周期。
  朱格拉周期是由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于1862年在出版的《法国、英国及美国的商业危机及其周期》一书中提出的。一般称为“朱格拉周期”,或者中周期。朱格拉周期认为,社会经济活动由繁荣、危机与萧条三个阶段组成、并反复出现从而形成9-10年一个周期的现象。
22.webp.jpg
  通过研究20世纪全球最主要经济体美国最近70年的GDP增速(如上图所示),我们比较容易得出如下判断,康波周期在美国的表现并不明显。但朱格拉周期的确在不断的循环上演,尽管周期的年限不完全在9-10年左右。笔者认为,导致经济产生周期波动的原因很多。朱格拉周期的波动因素,包括地缘政治、军事、能源等外部因素,而主导因素则是新技术创新带来了一定时段的投资热情,投资热情因为惯性的原因会逐步演变为市场的供大于求,市场的供求失衡就会有产能及库存的出清,从而使经济从繁荣逐步衰退甚至萧条。上个世纪,全球经济在美国的主导下,60年代开始了汽车、钢铁、有色金属的快速发展,70年代是能源革命、80年代是重化工投资热潮,90年代是计算机、电子通讯等主导经济发展……
  经济周期的存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几何?
  中国是否会因美国或者全球的经济波动而随之潮涨潮落,甚至在未来将近10年的时间步入衰退呢?笔者的答案是否定的。
33.webp.jpg
  中国自改革开放40年来的经济走势与美国的朱格拉周期很少有相互吻合之处(如上图所示)。改革开放前10年,百废待兴,中国政府也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彼时的社会总需求很旺盛,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很迅速,工资性收入增长也很快。与之相伴的是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再加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所采用的价格双轨制,致使国家出现了抢购风潮、腐败官倒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在突如其来的冲击下,中国政府开始了紧急刹车、治理整顿。而外部环境下,西方政府又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对中国实施禁运制裁。中国GDP增速也因此在1990年降低到了4%以下。从1991年之后,中国GDP一直高速增长。甚至可以说,近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是控制经济过热。1992年,小平南巡讲话,中国经济再次进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下海经商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等现象高涨。1993年中,朱镕基副总理主持了著名的“软着陆”。1996年“软着陆”的成功表明中国开始比较成熟的运用政府调控与市场经济的双手段,引导中国经济健康成长。进入21世纪,中国正式加入了WTO,巨额贸易顺差产生的人民币增发、以及房地产的快速发展使中国经济再次过热,2007年央行罕见的6次加息,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
  自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欧洲主权国家债务危机等外部环境持续恶化,中国变成了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发动机。尽管开始的4万亿投资有些量大药急,但中国政府很快就转向了“非对称降息”、“定向降准”、“定向再贷款”、“公开市场逆回购”、“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等“喷灌滴灌”,而不是“大水漫灌”。当前,很多人都会担心中国经济在中美贸易战的新形势下会增速降档、难拾升势。笔者认为,如果从两方面去考虑,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悲观焦虑。一方面,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90万亿的经济总量即使是回落到5%的增速,也会让其他国家难以望其项背。另一方面,中国在内需消费、城市化建设、数字化创新、航空航天、新能源、生物科学、新农村等很多领域,仍然有空间去保证经济持续的增长。只是国家不希望通过一次次投资过热引起经济的大起大落,所以才循序渐进、守正出新,实施供给侧改革,目的是以健康的增量来解决过去遗留的各种存量问题。这个判断从中国历年的M2增速就可以一目了然(如下图所示)。中国M2的增速除2009年以外,一直在努力下台阶,尤其是在近两年降低至8.1%。
44.webp.jpg
  通过上述梳理,笔者认为,中国的经济走势基本上是独立于美国的经济周期的,或者可以说中国因为自己的政治经济体制特点,会走出完全不同的经济周期曲线。
  中国经济奇迹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中国经济40年来一直保持着有韧性的增长,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的增长预期也比较乐观。透过现象看本质。笔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奇迹的背后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首先,中国有持续不断的比较优势。中国改革开放的时间点,正好是全球化快速发展的历史节点。中国在全球分工的大环境下,有着数以几亿计的低成本但是却努力勤奋的劳动者,成就了发达国家出技术、品牌,中国生产加工并同时能提供市场的发展模式。那时中国的比较优势是低成本熟练劳动力、市场空间、环境资源损失高容忍度等等。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已不可同日而语。虽然我们在纺织品、玩具、手工艺品等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方面比较优势已经不及东南亚等地区。但是,本世纪是电子信息、数字化、人工智能等产业的时代。中国拥有庞大的高性价比的软硬件工程师资源,他们有丰富的技术经验,让沉淀在中国工厂的不是简单的作业流水线,而是背后的科技创新与工艺改进。此外,中国拥有最完整、最齐全的工业产业链体系,以及配套的高铁、物流、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这些新的比较优势是东南亚国家,甚至是很多欧美发达国家所不具备的。当下,善于学习创新的国人又同时在新的技术、新的管理、新的商业模式方面,激发出新的比较优势。
  其次,中国是凯恩斯主义的理性实践者也是受益者。在80年代,经济学理论的主流还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但自从小平南巡讲话明确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中国整体经济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转向了由现代企业、开放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五大支柱”构成。凯恩斯主义继而成为中国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主流。凯恩斯主义认为宏观经济中的有效需求不足及市场失灵有着其天然的属性,从而会导致经济增速回落及社会就业不充分。所以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应采用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通过刺激消费与投资的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而中国因为有超强的政府调控能力,在与市场经济有效结合的过程中,迸发出了巨大的能量。一方面,政府充分开动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让GDP可以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在很多充分竞争领域,我们看到企业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市场的优胜劣汰,让大量没有竞争力的企业被淘汰出局,不论是国企、民企、抑或是外资企业。而市场的洗礼也让很多中国本土企业可以在国际市场中纵横驰骋、甚至独占鳌头,例如:通信领域的华为、无人机的大疆、电动汽车的比亚迪,家电领域的海尔。再一方面,中国的产业扶持政策可以帮助中国企业在很多领域后来居上。例如在高铁、桥梁建设、光伏等行业,中国企业都实现了从落后到领先的赶超。
  第三,中国大量的国有企业及相对封闭的金融体系让中国经济能够保持特有的增长韧性,同时能很好的抵御各种风险和冲击。在西方完全市场经济体制下,凯恩斯流动性陷阱会时有发生。也就是说当名义利率降低到零时,企业和民众宁愿以现金或储蓄的方式持有财富,也不会把这些财富用于投资或消费。也正因此,西方部分国家甚至出现了负利率现象。而中国在执行积极的货币政策时会配合相应的财政政策。国家会利用政府投资平台向银行借款实施投资。同时,通过各种减税降费补贴政策,迅速刺激消费。所以中国就会避免发生“流动性陷阱”这样的问题。当然,就如同西方国家也存在各种各样的经济问题一样,过去40年,中国在经济增长的奇迹下,也会积累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房地产泡沫、地方政府债务过重、P2P暴雷、资本市场股灾等等。但是中国整个金融体系相对封闭,外汇资本项下管制,国有金融企业占主导,这些会帮助中国屏蔽风险外溢。例如:2015年,中国经历了一场惊涛骇浪般的股灾。中国政府使用了央行特殊政策托底、国家队救市、两融业务允许展期避免强平、公安部打击恶意做空等等诸多组合拳,在短时间内就将股市企稳了。
  中国经济的大考何时到来?
  笔者相信,过去40年以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的中国经济发展史,就是我们用“看得见与看不见的手”书写的一部宏伟诗篇。但经济发展是有周期的,任何事物也有发展成熟衰落的规律可循。所以,中国经济在纷繁复杂的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下,不可避免的也将会面临萧条风险,或遭遇真正困境而进入衰退的周期。笔者大胆预测,这样的时间节点可能会在两种情况下出现。
  第一,中国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大家庭。同时,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外汇、股票、期货及房地产等市场允许资本自由进出。这时,当宏观经济出现较大的泡沫时,很可能会导致短期大量资本外逃,经济就会出现衰退,襁褓下长大的各类国有金融机构也会面临巨大的风险。
  第二,中国发展成为全球经济的一极,人民币成为替代美元或者同美元地位相当的货币。一方面,国家可以通过发行货币就能够向全球输出通货膨胀;另一方面,生育率下降、人口出现老龄化,民众躺在家里就可以享受铸币税带来的福利。那时,中华民族将面对人性脆弱一面的挑战,如果无法驾驭人性的惰怠与贪婪,中国曾经的比较优势就会逐步转化为比较劣势。回眸中国历史,大清王朝从康乾盛世到鸦片战争,其实也是一个从兴盛到衰退的经济周期。它应该成为我们不时敲响的警钟。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1万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