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刘建生(南昌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千年小康梦,百年奋斗圆。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如期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历史性地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壮举,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生动写照。党的百年奋斗史既是一部消除贫困的斗争史,也是一部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百年探索史。尤其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在脱贫攻坚的壮阔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一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百年实践之探索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中国特色的反贫困实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变迁经历了多个不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救济式扶贫,到1978年改革开放时期“以工代赈”的区域性扶贫,再到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提升生产力”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和生产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而在党的十八大后,中央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新的战略和政策,将脱贫攻坚工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全面打赢了脱贫攻坚战。经过100年艰苦卓绝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实践,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从积贫积弱逐步走向繁荣富强,让中国人民从极端贫困走向了全面小康。中国共产党反贫困的百年实践独具中国特色,尤其是新时期脱贫攻坚为世界减贫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贫困治理纳入国家治理体系。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实行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齐抓扶贫,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攻坚的责任体系,层层传递贫困治理压力,确保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与繁荣富强之路颇具特殊性,我国的反贫困工作,也展现出自己独特的轨迹。脱贫攻坚战将贫困治理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当中,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动员全方位激发社会扶贫潜力,打造推动全民扶贫的新格局。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不仅是国家治理的重大成就,也是提升国内治理水平的重要路径,对于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意义重大。坚持开发式扶贫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的中国方略。将公平和效率两大逻辑有机统一起来,实现经济发展和减贫的良性互动,创造性实行精准扶贫基本方略,聚集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以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为中心,致力于提高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确保有劳动能力的家庭靠劳动脱贫,没有劳动能力的家庭靠兜底保障脱贫。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要建档立卡摸清每户贫困群众致贫原因,系统回答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核心问题,为中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提供了科学指引和行动纲领。“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精准扶贫举措,独具中国特色。独具中国特色的“两不愁三保障”多维扶贫标准。在脱贫攻坚期间,中国参照国际权威机构标准并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多维扶贫标准。中国综合了教育、健康、生活标准等多个维度,将“两不愁三保障”定为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二
历史经验: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形成及完善
2011年,中国第一个十年扶贫开发纲要基本完成,中国减贫成就已举世瞩目,是全球首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将极端贫困人口比例减半的国家。但是,剩下的都是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的“硬骨头”。2012年,党的十八大后,中国还有9899万贫困人口。面对“贫困板结现象”“涓滴效应”衰减,如何攻下“最后堡垒”?中国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突出短板”,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将资源、资金、项目直接瞄准贫困人口,构建起以人民为中心的扶贫政策与制度体系,成就了世界减贫奇迹。坚持人民至上,确定整体性贫困治理理念。具有中国特色的整体性贫困治理理念以人民为中心,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扶贫方式上,推动从“自上而下”的单向扶贫向“上下互动”的扶贫方式转变,实现从“被动脱贫”向“主动脱贫”的转变 ;另一方面在扶贫政策上,始终以贫困群众的需求为主线,通过多方位、有计划的扶贫政策解决贫困群众的持续发展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贫困群众。整体性贫困治理通过推动纵向横向政府组织间的协调合作,整合人力、财力、物力,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建立了以贫困群众需求为取向的整体性组织运行机制,向贫困群众提供全方位服务。
近年来,内蒙古巴林左旗民间传统艺人庞彩花带领群众把当地传统的纸扎工艺品发展成为富民产业。(巴林左旗乡村振兴局供图)坚持合力攻坚,制定整体性贫困治理实施方案。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集中全社会资源,形成举国同心、全面动员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是中国脱贫攻坚得以胜利的重要原因,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称之为“汇聚起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在长期贫困治理实践中,党领导政府发挥着积极的主导作用,通过不断加大扶持力度使越来越多的贫困人口得到帮扶。但我国贫困人口多、规模大、致贫原因复杂,脱贫攻坚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医疗等多个层面、多个维度,必须立足国情,多方发力。因此,通过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动员全社会参与,积极鼓励和引导多方力量参与,坚持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协同引导社会组织、市场主体、贫困群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脱贫攻坚,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多主体、多渠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通过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最大化地凝聚各方力量与智慧、整合多方资源,极大推动了我国基层贫困治理效能的提升。坚持精准方略,健全整体性贫困治理的体制机制。通过健全精准扶贫体制机制,实现体制机制与多政策协同,多元治理主体的协同,整合、调动与运用各领域、行业和部门的扶贫资源,有计划、有阶段、有步骤推动“两不愁三保障”政策落地,构成当代具有中国特色的整体性贫困治理体制机制。在研究中国减贫经验和理论时,多国专家发现,中国的国情与政治体制、文化传统、价值观等都有其独特之处,但中国减贫经验也不乏普遍意 义, 可 概 括 为“5D” 减 贫 模 式, 即 坚 强 领 导(Determined Leadership)、细绘蓝图(Detailed Blueprint)、发展导向(Development Oriented)、数字管理(Data - based Governance)、分级实施(Decentralized Delivery)。
四川省马边县烟峰镇彝家新寨。(马边县乡村振兴局供图)三
接续巩固拓展成果:开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虽然中国的反贫困斗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胜利,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中国共产党正在开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乡村振兴战略有历史延续性,也有历史创造性,是新时代中国农村发展需求与国家现代化建设需求的有机契合。脱贫攻坚彰显了中国政治制度优势与中国共产党的治理能力,给贫困地区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为贫困地区开启新征程奠定的坚实基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乡村振兴战略对新时代“三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目标要求,通过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达到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真正解决我国农业不发达、农村不兴旺、农民不富裕的“三农”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加快补齐“三农”发展的短板,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公里”,还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由之路。建党百年之际,我们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蕴含着一脉相承的使命担当。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我们必将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第0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