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作者简介:井泽皓,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战略规划部;刘浩(通讯作者),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审计部;杨丽丹,中水集团远洋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
引用格式:井泽皓,刘浩,杨丽丹. 绿色信贷对乡村振兴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基于30个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23(4):57-67. 「摘要」乡村全面振兴和绿色发展既是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又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基于中国30个省级地区的数据,论文探讨了绿色信贷对乡村振兴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绿色信贷对乡村振兴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此结论在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作用机制分析表明,绿色信贷主要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且新颖性、创造性越强的技术创新作用越明显。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东、中、西部地区绿色信贷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依次增强;绿色金融发展水平越高,绿色信贷促进作用越强;相比产业兴旺、农民富裕,绿色信贷对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影响更加显著。由此带来的启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加快完善“三农”绿色信贷制度,尤其要加大对技术创新的绿色信贷支持力度,平衡区域间绿色信贷资源,推动绿色信贷精准投放。
「关键词」绿色信贷;乡村振兴;技术创新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乡村全面振兴和绿色发展既是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又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应有之义。金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绿色信贷作为绿色金融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方向与乡村振兴发展方向有较高一致性,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绿色信贷通过减少高污染高排放行业金融供给和增加节能减排、污染治理、循环经济相关产业资金供应,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助推农业循环经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等重点工程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产业兴旺、农村生态宜居、农民生活富裕,推进乡村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
二、文献综述 (一)绿色金融与乡村振兴 相比于绿色信贷,绿色金融作为一个更加广泛的概念,其与乡村振兴发展之间的关系近年来得到广泛关注。安国俊、刘昆(2018)认为,绿色金融作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创新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要通过优化信贷结构和产品,引导绿色信贷积极为乡村振兴提供金融服务。程莉、文传浩(2018)基于乡村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民生活改善三个维度构建我国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实证分析发现乡村绿色发展和农村金融水平对乡村振兴总体上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杨林、邹江(2019)认为,绿色金融可通过促进乡村产业兴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农村金融体系完善作用机制助推乡村振兴。王波、郑联盛(2019)指出,绿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要平衡好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的关系,以绿色信贷为核心,引领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形成绿色金融支持合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文秋捷(2019)指出,现阶段绿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存在许多掣肘和制约,要从树立全面农村绿色金融发展理念、构建农村绿色金融体制机制、提升农村绿色金融专业水平、创新农村绿色金融融资产品等方面加以改进。马骏等(2021)研究发现,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协同发展可有效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在改善环境、降低碳排放的同时,提高“三农”领域的金融可得性。欧阳宇俍、刘安炉(2022)认为绿色金融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生活转型,有效促进绿色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高彦彬等(2022)对河南省绿色金融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绿色金融发展主要受绿色信贷、绿色投资的推动,绿色保险、绿色债券还有较大发展空间,绿色金融与乡村振兴之间已经由无序发展转变为初级协调发展。 (二)绿色信贷与乡村振兴 绿色金融包含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多个金融领域,各项研究和数据表明,现阶段我国绿色信贷占绿色金融的比重高达90%以上,是绿色金融的基础和核心,分析绿色信贷与乡村振兴发展的关系,可以进一步明确数据口径,得到更加准确的研究结果。杨世伟(2019)指出,绿色信贷投放会助力农业绿色转型升级、乡村生态宜居、农民增收致富,从而促进乡村振兴。黄朱文、刘曦(2020)通过对湖南郴州数据的实证分析,认为绿色信贷对乡村产业和生态振兴有正向助推作用,但明显小于实际到位内资、财政收入及招商引资所带来的影响。沈俊杰(2021)选取农林牧渔贷款作为代理变量,实证分析了绿色信贷对乡村振兴发展的影响,认为绿色信贷对乡村振兴有促进作用,且对中部地区促进作用最为明显,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不显著。欧阳红兵、吴欣珂(2022)发现绿色信贷和绿色保险能显著促进乡村振兴水平的有效提升,并提出增强绿色信贷可持续供给能力、丰富农村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形式等建议。 已有研究主要定性分析了绿色金融对乡村振兴发展的促进作用,较少有实证研究科学分析绿色信贷政策对乡村振兴发展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本文以我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由于数据可得性限制,不含西藏和港澳台),以区域总体视角探讨绿色信贷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影响效果和作用机制。本文的研究贡献为:第一,为绿色信贷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提供经验证据;第二,探讨绿色信贷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作用机制;第三,按照不同地区、绿色信贷发展情况和乡村振兴不同维度分别讨论,提供绿色信贷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具有异质性的实证证据。
三、理论分析与假设 (一)绿色信贷对乡村振兴发展的直接促进作用 已有研究表明,绿色金融可以促进乡村振兴发展,作为绿色金融的基础和核心,绿色信贷也对乡村振兴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基于如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绿色信贷对乡村振兴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二)绿色信贷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机制 已有研究表明,绿色信贷能够提升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刘传江等,2022;Zhang,2021),促进绿色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何凌云等,2019;王馨、王营,2021;Wang et al.,2022),促进了产业升级转型并实现了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张雪梅等,2022;Hu et al.,2020;Liu & He,2021)。现有研究表明,以绿色信贷为代表的绿色金融能显著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谢旭升、严思屏,2021;蔡强、王旭旭,2022),产业升级和企业研发是这一促进作用的重要传递机制(刘华珂、何春,2021)。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绿色信贷通过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了乡村振兴发展。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地区和企业面临产业转型的压力,需要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路径,对相关技术提出了新需求。新颖性、创造性越强的技术创新突破性越高,越能在实现绿色转型升级目标的过程中探索出新路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我国专利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三种。其中,发明专利是指对产品、方法或其改进所提出的新技术方案的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结合二者所提出的实用的新技术方案的专利;外观设计专利是指对产品的整体或者局部的形状、图案或结合这些因素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的专利。据此,外观设计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的新颖性、创造性依次增强。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a:在绿色信贷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作用机制中,外观设计专利的效果最弱。 H2b:在绿色信贷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作用机制中,实用新型专利的效果居中。 H2c:在绿色信贷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作用机制中,发明专利的效果最强。
四、模型设定与指标选取(完整版详见知网)
五、实证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 本文以我国除西藏及港澳台地区外30个省市区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表2为数据描述性统计。对部分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处理后数据的性质和关系不发生改变。
为直观地观察绿色信贷与乡村振兴指标之间的关系,本文绘制出绿色信贷与乡村振兴指标之间的散点图和简单的拟合直线(见图1)。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GC为绿色信贷的负向指标。如图1所示,绿色信贷GC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RV负相关,表明绿色信贷投放与乡村振兴发展间存在明显的正向线性关系。
(二)基本回归分析
绿色信贷对乡村振兴指标的回归结果见表3,其中列(1)为核心解释变量绿色信贷指标GC与被解释变量乡村振兴指标RV的基本方程回归结果,列(2)-(7)为逐步加入控制变量后的拓展方程回归结果。基本方程显示绿色信贷负向指标GC与乡村振兴指标RV显著负相关,即绿色信贷对乡村振兴发展有明显促进作用。在加入控制变量后,结果依旧稳健,且各主要控制变量的符号也与预期基本相符。表3结果显示,财政分权、教育水平、信息化水平与乡村振兴指标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通过加大地方政府自主决策、提高劳动力教育水平和整体素质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均可以推动乡村振兴有效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与乡村振兴指标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增加第二、三产业比重,也对乡村振兴起到显著促进作用。
(三)异质性分析
1.按照区域划分 为验证绿色信贷对乡村振兴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否存在区域差异,参照Zhang et al.(2021)、徐胜等(2018)的研究,本文根据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状况将各省份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基于不同区域数据分别回归。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为东部地区,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为中部地区,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为西部地区,结果见表4。东部地区绿色信贷系数为-2.749,中部地区绿色信贷系数为-3.408,西部地区绿色信贷系数为-4.469。如上所述,绿色信贷对乡村振兴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东、中、西部地区均显著,但在西部地区最为明显。可能的原因是,从资金供给端看,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中、东部相对滞后,区域内资金供给较为匮乏,绿色信贷资金的精准投入能够更有效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从资金需求端看,西部地区位于胡焕庸线以西,人口分布相对稀疏,城市化率相对较低,乡村振兴发展大有可为,但囿于经济发展条件,这一地区乡村振兴发展资金较中、东部相对缺乏,绿色信贷的投入弥补了这一缺口,金融促进实体经济的杠杆作用得以更好发挥。综上,绿色信贷对西部地区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见表5)。
2.按照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划分
为验证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是否影响绿色信贷对乡村振兴发展的促进作用,本文选取2019-2021年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地方绿色金融发展指数与评估报告》发布的地方绿色金融发展指数并取平均数,据此将本文样本区间内的地区二等分。绿色金融发展较好的地区有广东、浙江、北京、江西、江苏、四川、福建、新疆、贵州、河北、甘肃、上海、内蒙古、安徽、重庆;绿色金融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有湖南、湖北、山东、山西、青海、河南、广西、陕西、海南、天津、黑龙江、宁夏、云南、辽宁、吉林。如表4所示,绿色金融发展较好地区的绿色信贷系数显著高于绿色金融发展欠佳地区,绿色金融发展水平越高,绿色信贷发挥作用越明显。 3.按照乡村振兴不同维度划分 为了进一步细化验证绿色信贷对乡村振兴发展的促进作用,本文将乡村振兴指数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维度构建5个子指数并分别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产业兴旺维度在p=0.1的水平上显著;生活富裕维度的符号符合预期,但不显著;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维度在p=0.01水平上显著。造成这一情况可能的原因是:现阶段,绿色信贷投放主要侧重于促进节能减排和降低环境污染。在乡村领域,这一侧重导致的直接结果是绿色信贷资金在宏观层面充分发挥了金融促进生态建设、保护绿水青山的职能,但绿色信贷的促进作用未能较好传导至农户,在撬动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提升方面仍需要继续提高。 (四)作用机制研究 如表6所示,绿色信贷促进了专利总量以及外观设计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数量提升,且这种促进作用随着创新的新颖性、创造性上升依次增强,这一发现与赵娜(2021)的研究一致。在作用机制的检验上,绿色信贷通过促进技术创新进而促进了乡村振兴发展,且外观设计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的促进强度依次增强,说明新颖性、创造性更强的技术创新具有更强的传导作用。导致这一情况可能的原因是,在“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地区和企业的绿色转型和产业升级是一次重大革新,新颖性、创造性越强的技术创新越能为绿色转型升级探索新路径。绿色信贷资金的投入鼓励和带动了当地加大绿色研发投入、加强绿色技术创新,促进了技术特别是突破性技术的创新升级。而技术进步反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乡村振兴水平的提高。
六、稳健性检验(完整版详见知网)
七、结论与对策 本文通过对乡村振兴相关理论的研究分析,构建了乡村振兴指标体系,并实证检验了绿色信贷对乡村振兴发展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首先,运用熵值法测算我国30个省份的乡村振兴指标;其次,通过选取我国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建立全国面板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绿色信贷影响乡村振兴发展的效果。我们发现绿色信贷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并通过了稳健性检验,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绿色信贷通过技术创新尤其是突破性技术创新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异质性检验表明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资本供给较少的西部地区,绿色信贷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尤为明显。从乡村振兴五个维度看,绿色信贷对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和乡村治理的促进作用更强。结合实证结果和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四个方面的政策建议。 一是完善绿色信贷制度,激发绿色信贷对乡村振兴发展的促进作用。乡村振兴必须要解决“钱”的问题,除财政手段外,需要引导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反哺乡村。乡村振兴相关投资具有资金需求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特点,而大多数农业经营主体尚未成熟,自有资金有限、风险可承受能力较低,并且缺乏有效的抵押物,这就使得相当数量的农业经营主体难以满足金融机构的贷款要求,在准入门槛和授信额度上存在较大限制。绿色信贷在贷款投向上与乡村振兴战略高度契合,在支持乡村振兴发展上大有可为。建议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出台支持绿色信贷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政策,通过财政贴息、风险补偿等方式,在贷款利率、企业准入、授信审批等环节给予支持,降低获取绿色信贷的难度和成本,扩大投放范围,增强投放能力,持续让利“三农”,充分发挥绿色信贷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 二是加强创新驱动,通过绿色信贷支持技术创新服务乡村振兴。技术创新尤其是突破性技术创新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议通过绿色信贷支持引导地区和企业加大绿色研发投入,加强绿色技术创新,推动乡村经济向绿色、节约、高效的发展方式转变。因地制宜整合乡村特色资源,通过绿色信贷推进创新创业园区、孵化实训基地等建设,为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快培养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考虑将涉农高等学校和职业教育等纳入绿色信贷支持范围,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乡土人才,不断壮大乡村振兴高素质人才队伍。 三是平衡区域间信贷资源,加大对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的绿色信贷投放力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之一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长期以来,东、中、西部地区因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资本供给相对较少,乡村振兴基础薄弱,内生“造血”功能不够强劲,本文实证结果显示绿色信贷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在西部地区尤为明显,也符合资本的边际效应这一经济学规律。建议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协调一致,着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绿色信贷投放,推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四是精准投放绿色信贷,将信贷资金的促进作用传递至农业产业和农户农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要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绿色信贷的功能既在于促进企业承担环境责任、实现节能减排,也在于优化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本文实证结果显示,目前绿色信贷环保的节能效果显著但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成效稍显不足,说明绿色信贷资金在“三农”领域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未能精准下沉至农业产业和农户农民。建议政府会同金融机构,进一步精准投放绿色信贷,引导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促成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撑。 原文载于《农村金融研究》2023年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