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周少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创新乡村振兴人才“引得来”的制度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新型城镇化的逐渐提级加速,各级各类城市的“虹吸效应”急剧升温,在城乡人员流动严重失衡的情况下,保有一定数量的乡村有生力量,重点在于对“外面”人才的引入和接纳。
为了高效贯彻执行山西省委的“乡村振兴万人计划”,阳泉市结合阳泉发展的实践和条件,探索“到村工作大学生加强基层治理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出台《招聘到村工作大学生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文件。正是因为有了坚强的政策制度保障,阳泉市落实省委“乡村振兴万人计划”才得以顺利推进,2021年招聘161名大学生,2022年招聘459名大学生,保障了阳泉市620个行政村“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全覆盖,并于2022年10月全部进乡入村,全面开始乡村治理的基层实践。
创新乡村振兴人才“留得住”的制度机制
城乡之间巨大的就业机会和收入待遇差距,使“留不住人”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中西部乡村。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乡村本土人才的流出,大量乡村青壮年奔向城市打工。二是乡村企业的撤离和迁入县市开发区,促使乡村企业家和经营性人才更加缺乏。三是以往引进的“到村工作大学生”和“选调生”,由于居住环境的艰苦、上升空间的狭小等,难以长久地扎根乡村。
针对以上的“人才难留”困境,阳泉市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政策和制度机制,确保“到村工作大学生”留得住、待得下。一是完善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组织体系,组建到村工作大学生县大队、乡分队的组织管理架构,建立“平急结合”的管理体制。二是打造6个县级到村工作大学生服务中心、31个乡镇大学生营地,定期举办“集体活动”,把“好苗子”纳入乡镇青年人才党支部重点培养。三是建立“乡镇领导结对帮、站所骨干带业务、农村书记教实践、驻村干部传经验”的帮带模式,常态化地开展一对一、面对面、手把手地指导,同时统筹市县的“顾问团”“指导团”等师资力量,线上线下答疑解惑1100余次,有效助力大学生的快速成长。
创新乡村振兴人才“用得好”的制度机制
用产业留人、用事业留人,关键是如何把到村工作大学生“用得好”,阳泉市创新一系列制度机制,保障到村工作大学生“用得好”“用得活”:一是利用县乡党校、农村夜校、乡村教育培训中心等平台,围绕惠农政策、土地流转、合作经营、三资管理等,开展“菜单式”教学230余场次,提升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二是对于素质优秀、工作能力强的重点培养大学生,有计划地推荐到县乡职能部门跟班锻炼,各乡村共推荐28名大学生到农业农村、发改、商务等县直部门实战学习。三是实干实训专业技能,如组织112名大学生到市赋能中心电商直播基地,参与直播带货实训。四是根据每一位大学生的专业特长在村庄设立专业工作室,让每一位大学生都有其一定的“用武之地”。五是对大学生职责进行规范,明确其在乡村两级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好“党建工作辅助员、上级政策宣传员、基层治理协助员、三资管理‘报账员’、集体经济助推员、便民服务代办员”的“六大员”作用,从基层治理的基础性工作做起。
完善乡村人才振兴制度体系
要保证乡村发展和振兴的长期高效,人才支撑不能临时应对和单兵突进,而要形成制度配套、互动互强的人才支撑体系。阳泉市在做好以上到村工作大学生各项政策支持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长久保证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制度化、规范化体系。
引进外来人才与本土人才培养相结合。要以到村工作大学生为知识引子,组织本村内的优秀复转军人、致富能手、合作社头人和团员骨干等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乡村发展技能,形成到村工作大学生与本村致富带头人,共同推进乡村治理和乡村发展的协同合力。
乡村人才培养与乡村产业发展相结合。乡村人才的“留得住”和“用得好”,根本上还在于要有乡村产业的稳定发展。阳泉市依据本地域的“富硒土壤”,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产业格局,同时大力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康养旅游产业,集聚打造富有阳泉特色的地理保护产品和文化旅游品牌,保证各类人才都有产业用武之地。
对人才绩效的政府考核与社会考核相结合。人才作用发挥的实践场地,是本乡村的发展振兴和各项具体工作。各类人才的才能表现和工作实效,本乡村的基层人民群众最为知根知底,也最能了解其作用发挥的细节和过程,对其日常考查考核和年终的评估评优,应该充分发挥基层民主评议和民主监督的功能和潜力。(来源:《国家治理》2023年4月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