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李小云(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讲席教授、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逆城市化现象代表的城乡相对价值的变化,是我们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变化。未来,乡村的资源会进一步稀缺,依托稀缺资源发展乡村新业态,更有可能吸引年轻人回流参与乡村经营和建设。”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资深讲席教授、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小云日前在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专家咨询座谈会暨专家智库启动仪式上表示。 在接受南方+记者专访时,李小云进一步分析,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应当建立在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发展的语境中,应当尊重农业人口逐步减少,农业农村GDP比重逐步下降的客观规律。广东可通过实施“百千万工程”打造一批建设良好、经营有效的示范村庄,让乡村居民在更优化的第一次分配中享受体面的生活。
NO.1 确保留在乡村的人能够体面地生活 南方+:在脱贫攻坚阶段,您在云南的实践创造了“河边村模式”,其中有何成功经验可以复制推广? 李小云:我在云南三十多个村庄开展乡村建设实践,经验表明,乡村振兴的核心是确保农民为主体,核心要义是让留在乡村的人体面地生活。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河边村的脱贫攻坚实践中,我们发现,农民的主体性表现在农民是决策主体、建设主体、经营主体和受益主体。 因此,拓展乡村新的经济空间,发展新的业态,其目的不在于乡村经济数据的单纯增长,根本在于留在乡村的人不仅有事做,还要愿意做,而且还能挣到钱。这是农民为主体的核心。 今天,乡村的功能已然发生了变化,乡村振兴是要激活乡村的功能。这些功能包括粮食安全、农民的收入、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农耕文化的保留。所谓的乡村衰落,恰恰是指这四个方面功能的衰落。 但是,国家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并不意味着农业的重要性下降,也不意味着乡村产业被弱化。相反,凡是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农业都是发达的,很多这些发达国家本身也是农业强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同步提升。 从实际情况看,广袤的乡村地区承担着保障粮食安全、守护绿水青山、承载农耕文化等多元功能,在现代化进程中,这些功能不仅无法被替代,反而会愈发稀缺。我们在云南、湖北等地围绕这些功能设计乡村产业,实现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全国的前列,这些成功路径也有望在广东复制推广。 南方+:产业振兴是“百千万工程”的重要内容,您认为广东的乡村产业体系应如何进一步优化? 李小云:广东的城市化、人均收入等指标都处在全国前列,这一发展格局决定了广东具有巨大的城市动能。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具有跨区域和国际化的城市动能。如何将这一动能有效地转化为广东乡村振兴的动力,是思考广东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同时也应注意到,广东的很多乡村都面临老龄化、空心化和缺乏劳动力的挑战,因此,推动乡村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可以很好地应对老龄化的矛盾,很多服务类的产业反倒适合老龄化的乡村的需求,同时也有利于吸引有文化的、年轻的劳动力返乡创业。 广东乡村生态环境优美,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完全可以发展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后花园。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在乡村开展休闲、娱乐活动,一段时间来的“逆城市化”现象实际上是乡村相对价值提升的结果。广东的乡村可借此机会把高品质的养老、休闲度假、研学、旅游建在广东的乡村,可以推动乡村振兴动力的转化、农民收入来源的丰富,并为县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因此,将巨大的城市动能转变成乡村振兴的动力,应该成为“百千万工程”发展乡村产业的关键所在。
NO.2 使农民在村庄经营第一次分配中获利 南方+:在您过往的丰富实践中,改善村庄人居环境、兴建基础和公共设施往往是村庄摆脱贫困的关键一环,相关工作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 李小云:我们在全国各地的实践中发现,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措施不仅是一般性的乡村发展项目,更可按照经营乡村的思路,将这些不同的乡村振兴的措施都融合在经营乡村、实现乡村价值的实践中。 我们在云南昭通彝良县大苗寨建的乡村公共卫生间变成了网红打卡点,在改善农户住房的过程中将农户的闲置房间改造成嵌入式精品公寓,拓展农民的增收空间。这些措施成功的底层逻辑,在于我们培养的乡村业态与乡村CEO等经营机制兼容,使农民在村庄经营的第一次分配中获得更多利益,从而达到“让留在乡村的人体面地生活”这一目标。 需注意的是,乡村建设不应“大拆大建”,而应按照“轻介入、微改善、精提升”原则,注重盘活村庄集体和农户的闲置资产,把资产变成资源,变成新业态的载体。 传统的农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相对比重下降,从事农业的就业人口的比例下降,是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最重要的特点。这意味着乡村建设不能搞“大水漫灌”,而应集中力量,由现在具有发展潜力的乡村开展示范。在示范村中,要优先选择核心示范区的建设展开,从而真正做到通过示范逐渐推广,减少财政资源投入的浪费。
南方+: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发展差异大,时空距离小,您认为粤东西北的乡村应如何管控来自珠三角的“虹吸效应”,吸引人才回流? 李小云: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发展差异很大,这一发展差异必然会导致虹吸效应。但同时需要认识到,粤东西北“发展缓慢,缺乏发展潜力”是一种认识上的范式,这是由这些地区过去相对贫困落后造成的。而实际上,如今的粤东西北的基础设施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 更为重要的是,粤东西北的自然资源、农耕文化以及乡村景观等各方面的优势日益凸显。这意味着粤东西北有望成为广东新的经济增长点,人才将会逐渐出现回流。 实践经验表明,乡村振兴需要在乡村的建设与经营中逐渐推进,这也是遏止村庄“空心化”,抵御城市虹吸效应的重要方式。在建设过程中,切忌集体当“地主”,外来企业当“佃农”,村民当了村里的“闲人”,自然要进城打工。因此,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让村民自己成为市场主体。而以自然村为单位推进村庄建设,则可有效激发村民的归属感与主人翁意识,让村里的建设变成村民自己的事情。 从全省的角度看,广东无论是经济社会的结构、经济社会的条件,还是农业生产的基础都具备了大幅度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也就是说,应该把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有机融合在“百千万工程”的实践中,打造智能化、数字化、设施化的高产值农业。(来源:乡村发现转自:“南方+”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