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发布了《高质量发展蓝皮书: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蓝皮书”)。蓝皮书课题组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发展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基于制度与环境、资源与投入、产出与效益三方面内容,构建了中国经济创新发展指数,并利用统计数据,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和各地区经济创新发展指数进行了测算。测算结果显示,2022年中国经济创新发展指数为34.33,较2013年增长了47.60%,年均增长率达到4.4%。
在3个二级指标中,2022年制度与环境、资源与投入、产出与效益指标得分分别为8.96、6.38、18.99,比2013年分别提高了39.57%、67.70%、45.69%。
在15个三级指标中,创新文化、法治环境、产品创新投入、劳动要素效益指标得分提升幅度较大,管理要素效益指标得分提升速度较慢。从各地区的情况来看,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创新发展指数总体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且不同地区的创新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进一步来看,在制度与环境指标上部分地区由于法治环境的改善得分获得大幅提升,在资源与投入指标得分上产品创新投入的作用比较突出,在产出与效益指标得分上劳动要素效益与技术要素效益的作用比较突出。
基于中国经济创新发展指数测算结果,蓝皮书提出三点政策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经济创新发展。
首先,要进一步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作用,为创新发展营造更好的政策制度环境。研究表明,尽管近年来制度与环境指标得分稳步提升,但与资源与投入、产出与效益指标得分相比,制度与环境指标得分的年均增长率最低。其背后反映的是创新资源配置与组织方式效率低下。因此,要正确认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找到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结合点。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重点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另一方面,创新主体应在国家政策指引与相关部门的协调下,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活力和效率,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对接与合作机制,针对关键核心技术开展联合攻关,营造良好的协同创新生态,解决创新主体间存在的目标与利益冲突。
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把基础研究摆在科技创新的关键位置。研究表明,2013年基础研究投入指标得分仅为0.50,即使到2022年,也仅增长至0.76。基础研究投入指标得分的年均增长率不仅低于5%,而且也是资源与投入指标当中得分最低的指标。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对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和投入不足。因此,要进一步拓宽基础研究投资渠道,提高经费支出比重。一方面,要适当提高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投入的比重。尽管我国已经将2025年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投入的比重目标值设定在8%以上,但是与发达国家15%~25%的普遍水平相比,仍然存在提升空间。另一方面,与其他研究不同,基础研究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唯一性、长周期等特点,因此应该保障长期稳定的财政投入。与此同时,也要进一步鼓励科技领军型企业投入基础研究,探索建立社会捐赠更多投向基础研究的体制机制。
最后,要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区域创新体系,缩小区域之间的创新发展差距。研究表明,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创新发展水平普遍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2013年,经济创新发展指数居第1位的地区比居末位的地区高了33.61。到2022年,这一差距增长到了45.13,表明区域之间的创新发展差距并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呈现收敛的趋势。因此,要缩小区域创新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方面,政策制定部门应适当加大调控力度,加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创新发展的支持,同时经济发达地区也要发挥帮扶作用,带动欠发达地区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欠发达地区要结合当地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推动创新发展。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创新制度与环境,重点发挥法治环境改善对创新发展的拉动作用。(来源:中国经济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