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产业振兴   陶通艾: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湄潭县探索
返回列表
查看: 224|回复: 0
收起左侧

[产业策略] 陶通艾: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湄潭县探索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4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46768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4-1-16 09:5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陶通艾(贵州省湄潭县委办公室)

2019年10月,农业农村部批复湄潭县农村改革试验区拓展“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改革试点”试验。一年多来,湄潭县在组织、政策、产业、规划、治理、人才等方面,探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抓好组织衔接,健全领导体系
组织衔接是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核心。一是健全领导体系。湄潭县在2018年宣布退出贫困县后,以脱贫攻坚指挥体系为基础,按照“人员不换、频道不改、力度不减”原则,组建了县委农村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在原县、镇(街道)、村脱贫攻坚指挥部门的基础上,分别建立县、镇(街道)、村乡村振兴指挥部门,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组织领导体制机制工作的有机结合,强化县镇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制度责任与保障。二是建立工作机制。对脱贫攻坚中行之有效的做法进行梳理、完善和提升,将推进脱贫攻坚一整套有效的组织协调、项目统筹、资金整合等工作机制有机转化运用到乡村振兴工作中,建立县领导干部和县直单位定点联系乡村振兴制度,健全乡村振兴统筹协调机制,确保短期注重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与乡村振兴一起抓,长期注重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与乡村振兴协调统筹推进。
二、抓好政策衔接,健全支持体系
政策支持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落脚点。一是建立防贫监测机制。制定《湄潭县脱贫攻坚巩固提升防贫监测预警帮扶工作方案》,实现对不稳定脱贫户、高风险脱贫户、贫困边缘户等群体的动态监测,做到分类施策,确保贫困群众脱贫不返贫,防止发生新的贫困。二是提升兜底保障水平。研究出台《湄潭县城乡居民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试行)》,明确了低收入家庭认定的原则、家庭收入和家庭财产的核定、认定的范围及标准、认定的程序、监督管理等,将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年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两倍的认定为低收入家庭,把符合条件的特殊群众全部纳入保障范围。三是拓展政策惠及范围。研究出台《湄潭县财政资金股权化改革试点指导意见》等文件,明确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要继续加大投入,在一定期限内整合涉农资金和扶贫资金,统筹用于解决非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支持脱贫户和非贫困户联动发展产业、实现就业。脱贫攻坚期间所形成的资产由实施主体移交给村集体经营管理。财政资金股权协议存续期满后,对有继续使用财政资金需求的主体,可以向资金来源部门申请股权展期,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政策拓展,将在脱贫攻坚中增强贫困户发展能力的政策举措,转变为能够帮助广大农户参与乡村振兴并分享乡村红利的政策安排。四是发挥金融引导协同作用。研究出台《湄潭县金融创新服务乡村振兴方案》,统筹兼顾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短期和中长期效益,创新开展“股权贷”“设施贷”“林权贷”“茶园贷”业务和信贷产品,拓展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业务,使乡村振兴战略得到有效的金融支持。
三、抓好产业衔接,健全产销体系
产业发展是支撑长效脱贫的关键,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一是编制产业发展规划。湄潭县因地制宜编制了《湄潭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1农村产业革命6个特色产业发展推进工作方案》等,确立了在持续抓好茶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选择经济效益高、生产周期短的“优质稻+”、辣椒、蔬菜等产业进行季节轮作,提高农业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和土地产出率。二是发展壮大特色产业。组建了茶叶、优质稻、辣椒、果蔬、林业、生态畜牧业等6个产业发展帮扶专班,由县领导领衔推进。全县29个坝区全部实行“一坝一长”的“坝长制”,37名县级领导分别领衔一个坝区担任“坝长”,选派105名农业技术干部定点指导。目前已建成生态茶园60万亩、“优质稻+”14万亩、精品水果10万亩、蔬菜20万亩、辣椒16.5万亩。三是提升组织化程度。邀请“土专家”“田秀才”通过深入田间地头广泛开展农业技术讲习,着力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升小农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通过订单农业、土地流转、入股分红、托管服务等方式,与农户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全县已培育农业龙头企业9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45个,家庭农场60家。四是做好三产融合。针对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低收入人口,整合产业发展、就业服务、技能培训、创新创业、金融支农等政策,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农业服务业等多产业、多业态,实现“种养加工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延伸产业链,提高价值链,突出系统集成。五是精准产销对接。重点完善农业农村部定点市场、国家商务部定点出口市场——中国茶城的功能,发挥产区农产品销售平台作用,设立贵州遵义茶叶交易中心,拓展农民就业创业空间,促进更多农民就地就近创业就业。创新“电子商务进农村”“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直播带货”等产销对接机制,强化农产品定向直通直供直销。积极组织开展产销推介活动,与大型企业签订销售订单合同,同大型超市等建立稳定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引导企业开展外贸出口业务,积极推动茶叶高质量发展。
四、抓好规划衔接,健全服务体系
科学规划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内容。一是做好短期规划补短板。研究出台《关于实施湄潭县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2020)》,补齐农业产业发展、城乡规划、重大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污染防治、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社会治理、农民精神文化、财产性收入、农村现代化等九大短板为目标,通过三年的努力,创建一批乡村振兴战略示范镇、示范村、示范点,形成科学有效的方法、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二是纳入“十四五”规划。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战略纳入《湄潭县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规划纲要》,把推进乡村振兴与解决乡村相对贫困问题,作为重点乡村振兴专项规划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制定同步安排,做到时序和内容的有机衔接。三是做好村庄规划。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一图一表一说明”村庄规划编制管理的实施意见》,通盘考虑土地空间利用、居民点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注重保持乡土风貌,提升乡村规划的创意设计、功能统筹、产业融合能力,引导城乡有机融合、共享发展。目前已规划建设美丽乡村示范点216个,全县76个行政村356个村庄完成村庄规划编制。
五、抓好治理衔接,健全治理体系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理有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一是推进民主法治创建。先后创建了两路口、龙凤村两个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和12个省级、33个市级、63个县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形成了西河镇西坪、石家寨等独具特色的民主法治示范带。二是建设法治文化阵地。着力打造了回龙村的“法治文化广场”、龙凤村的“法治景区”、新建村的“法治和谐家园”、三联村的“法治文化一条街”、两路口村的“法治陈列室”、牛场村的“法治大院”、河江村的“法治文化村寨”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法治文化阵地。三是推行“寨管家”治理模式。明确以村党支部为核心,以实施网格化管理为基础,细化治理单元,构建治理组织,明确治理内容,健全治理机制,推动村寨治理精细化、规范化,实现党的领导和村民自治有机结合,形成“小网格、微治理、大成效”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六、抓好人才衔接,健全培育体系
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人才资源的支撑,乡村振兴对人才的要求更高、范围更广。一是抓好农村带头人队伍建设。明确将政治上可靠、致富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青年致富带头人发展成党员和村干部,选拔、培养、储备一支德才兼备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严格落实《村党组织书记管理办法》,让扶贫“尖兵”担当“挑重任、打硬仗”角色,发挥其带头引领示范作用。挖掘“田秀才”“土专家”等乡土人才,支持创办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发挥“产业能人”作用,成为创业战场“主力军”。通过“筑巢引凤”,支持农民工、大学生、科技人员和退伍军人返乡创业,成为“生力军”。二是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继续实施驻村工作组、单位定点帮扶等有效做法,将原贫困村派驻的第一书记转为乡村振兴第一书记,将原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转为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驻村队员转为乡村振兴指导员,调整充实一批科级干部担任乡村振兴指导员,实现蹲点驻村指导队伍、力量、成果有机转化。三是加大培训力度。利用多种培训方式,着力把生于农村、长在农村、热爱农村的乡土人才培养成引领农村发展的新动能,让他们在学习中提高素质,在实践中提升能力,在工作中增长才干。目前,培养村级领军人才100名、后备干部294名,培训农民18万人次、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725人。【来源:《中国乡村发现》2021年第2期(此为原稿,与书刊有出入)】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580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