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黄健(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为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指引了方向。费孝通先生曾指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搞好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要充分认识中国文化的内陆性农耕文明属性,把握乡村文化的乡土性质,在促进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建设好新时代的乡村综合体,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优良传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乡村是中华文明、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呈现形态。内陆性农耕文明属性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以及对于世界的认知及其思维方式,形成了乡村文化特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乡村、乡镇、乡村文化、乡村文明,是中华文明、中国文化的重要内涵,是基因密码,是人文内核,是母体文化,涵育和培植了中华文明、中国文化的优秀因子,影响和规约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对此作了详尽的分析和论述。然而,众所周知,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打破了乡村原有的自我供给、自我循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态,乡村文明和文化发展也在不同程度上遭遇冲击,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传统乡村文明和文化的失落及其社会秩序的失范。根据乡村作为中国社会的基础性组织结构,以及具有类群性和关联性的地域文化特点,在新时代推动乡村振兴,搞好乡村综合体建设,应充分认识到乡村文明和文化在维系与推动中国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要善于通过文化的引领,促进乡村社会和谐稳定,提升乡村发展的品质。
以文化审视乡村综合体建设态势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我国乡村综合体建设开始进入一个新发展阶段。相关数据显示,不少地方政府根据文件提出的“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的精神,因地制宜地开始了乡村综合体建设,打造“田园综合体”“风情乡村、乡镇”和“特色乡村、乡镇”等,开创了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富有地域特色的乡村综合体建设高潮。
据笔者的走访调查,目前的乡村综合体建设大都侧重于以乡村旅游、休闲为导向,进行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并在此基础上附加一些多功能、多业态、多效益的项目开发,力图以发展乡村文旅,提升土地价值,聚焦目标市场,推动相关的衍生产业开发,特点是“小规模化”“组团化”和“生态化”,采用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做法,多以50户左右为小组团,总规模以100户至300户左右为宜,一般不超过500户进行组团布局。在当中,注重保护乡村自然生态,保留传统乡村的自然村落、原生态文化及其它的物化形态,使乡村的自然生态和人文风景相匹配。在建设中也多采用微化景观来营造乡村风貌,如微田园、微景观、微道路等,避免城市化的大草坪、大绿地做法,尽量留住原居民,保留乡村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场景。
在这方面,浙江省打造的“特色小镇”“风情小镇”等乡村综合体建设,值得借鉴。其特点是采用“以点带面”的做法,并不以单一的行政区镇,或产业园区来进行综合体建设,而是在突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中,结合数字经济发展态势,融合相关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着力打造新型的乡村综合体。如杭州的“特色小镇”建设,打造的就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社区特征融合叠加的发展载体”型的综合体,目标是建设“同业企业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企业社区和空间边界明确的创新创业平台”。像余杭区的“梦想小镇”建设,就强调要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浪潮和“互联网+”等数字经济的发展机遇,建设梦想小镇,打造以“众创空间”为新样板的特色小镇,培育数字经济新的生长点和增长点,建设世界级互联网创业高地。在坚持“有核无边”的空间布局和“资智融合”的建设与发展中,重点发展以“互联网创业”和“天使基金”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两大产业门类,同时又注重文化产业、文旅休闲两大产业功能的叠加,形成目前的互联网村、天使村和创业集市等三个先导区块,先后共有众多建筑体建成投入使用,一支以“海归系”“阿里系”“浙大系”“浙商系”为代表的创新、创业“新四军”不断集结,一个以“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社区”型的新综合体开始建成,并发挥出积极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纵观全国乡村综合体建设态势,各地都比较注重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方式来大力开展建设活动。例如,在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的阳山镇,开始建设的“无锡田园东方”乡村综合体就颇具规模和特色。又如,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的乡村综合体建设,选择极具地域特色的蒋莫村,以打造“湘南最美的隐居山庄”为目的,采用文旅开发方式进行新型“小城镇综合体”(也是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也相当有特色。此外,还有一些省份也是非常注重结合当地的特色资源,邀请有文旅资质的产业集团来当地进行乡村综合体建设和产业开发。
通过上述案例分析,人们不难发现,现有不同类型的综合体建设,不论其名称有如何不同,作为实体建设的乡村综合体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比较注重其经济功能及其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效应,特别是在文旅的杠杆作用下,多是再外加一些其他功能的附加建设,形成以经济发展为主导的综合体建设模式。当然,从当前社会发展上来看,结合不同区域发展的不同情况,探索不同类型的乡村综合体建设发展模式,是有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是,以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来审视,也不难发现,如果乡村综合体只是单一地采用以经济发展为主导,最多只是把文化看作是融入其中的一种功能,这种发展理念和模式是存在一定弊端的,甚至是不可持续的。因为,文化是综合体建设的内核和指导思想,不应是单纯的融入、移植,更不是附加进去的,而应是综合体的灵魂。只有真正地培育出具有历史继承性和时代发展性的乡村文化,也即培育独特的新时代乡村综合体文化,方能使乡村振兴及其与此相关的乡村综合体建设,保持可持续发展,使之持久地发挥出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多重效应。
以文化提升乡村综合体建设品质
目前,乡村文化建设虽然还受诸多因素的困扰,但深究其本源,主要还是传统文化、文明与现代文化、文明的碰撞所致,是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乡村发展理念、模式和路径不同的冲突所致。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在论述文化变迁和发展时,曾提出“文化堕距”(culture lag)理论,他认为在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部分落后于其他部分而呈现出社会文化发展的滞后现象,而要消除这种现象,就必须要进行新的文化整合,以促进文化体系内的各部分、各分支机构和各种不同类型的元素,在功能上能够进行有机地融合与互补。换言之,也即要用先进文化消除落后文化的影响,引领社会组织结构进行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因此,在新时代乡村综合体的建设中,如何通过文化引领搞好乡村文化建设,提升乡村振兴品质,找到与新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建设模式、方法和路径,这是需要认真考虑的。
有别于城市综合体建设,乡村综合体建设不应是简单地拆违改建,而是要在尊重乡村原生态,包括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和谐一致的文化理念引导下,强调以人居为主体,实行村区合一,以现代文明理念和方式开展乡村文化建设,走与城市共享发展的道路。据笔者实地走访调查发现,从现状上来看,一些经济发达区域的乡村综合体建设比较有成效,而一些经济欠发达区域的乡村综合体建设则相对滞后。同时,即便是一些经济发达区域的乡村综合体建设,也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尤其是在文化建设方面。目前,通常是采用建文化室、图书室,或文化礼堂,外加建一些体育健身设施,美化周边环境的做法。当然,就目前的建设状况而言,这也都是必要的。不过,通过实地考察发现,目前所建的乡村公共文化(包括体育)设施,还较多地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真正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充分,这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如何提升乡村综合体建设的功能、效应和品质?依据乡村文明和文化特点,笔者认为,应注重在文化的引领下,充分地认识到乡村文化的特性,把握乡村文明的特质。众所周知,乡村文明和文化保存了序列较为完整的中华文化基因,体现了比较系统的中国文化谱系。对不论身居何地的华夏儿女来说,乡村文明和文化就是一种浓浓的乡愁,是维系中华民族的情感纽带和精神家园。在文化的层面上,特别是在乡村文化层面上,华夏儿女都可以找到文化的共同话语,形成共识,产生共鸣。“还乡,使故土成为亲近本源之处。”的确,在新时代振兴乡村,以文化的引领建设乡村综合体,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对中华文明、中国文化精神的一种坚守和创新。具体地说,也就要使乡村作为中华文明之源,中国文化之“根”而被留住,并非只是简单地回到过去,简单地恢复原样原貌。文化是乡村的精髓所在,没有文化的乡村,所建设的乡村综合体也将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笔者注意到,近些年来,乡村文化建设再次引起全社会关注,许多文化人、艺术家、企业家等纷纷到乡村去,采用各种方式建设新型的乡村综合体,再造乡村原生态景观,再现乡村生活场景,提高了乡村发展品质,展现出新时代乡村文化的丰富多彩。
据相关报道,北京元典美术馆曾举行了一场题为“乡建在中国:碧山&许村”的展览,通过大量文字和图片,介绍了我国一南一北两个艺术乡村综合体建设的精彩案例,凸显出用文化引领的理念,以艺术方式改造乡村,打造了新型乡村综合体的成功典范。
前者为碧山,是安徽省黟县碧阳镇的一个乡村,2013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艺术家欧宁和左靖响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发起了建设新型乡村综合体的“碧山计划”。他们注重发掘徽州丰富的自然资源、乡村建筑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在碧山村创建“碧山共同体”,选择让艺术家居驻乡村创作的方式,以实际行动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后者为许村,是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松烟镇的一个乡村。2007年,广东工业大学渠岩教授团队在此启动了“许村计划”。他广邀全国各地的艺术家,特别是画家来许村旅居、采风、作画,进行艺术创作,并由此打造出一个完整的美术产业链,形成了以艺术方式建设新型乡村综合体的“许村模式”。
上述采用艺术方式建设乡村综合体案例说明,以文化提升乡村综合体建设品质,是一个非常值得借鉴的思路和方式,其核心是要注重文化的恢复、传承、再造和创新,特别是对乡村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赋予乡村以新的发展动力。尽管各地的情况不同,并不能简单地照搬,但以文化提升乡村综合体建设品质的思路,真正目的是让“乡愁”落在实处,展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展示出中华文明、中国文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无限魅力。
以文化推动乡村综合体创新发展
用文化理念推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用文化引领搞好乡村综合体建设和创新发展,应走一条与城市共享发展之路。历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曾把城市比喻成一个“磁体——容器”,认为推动城市发展的真正动力是“磁体”所聚集的人的精神力量,也即是文化的力量,它让城市成为一个“容器”,有自身独特的空间场域,不仅为城市发展增添创造、创新的动力,同时也为城市及其所辐射的城市组团,特别是周边的城镇、乡村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支持,特别是包括城市先进文化资源的支持,为乡村发展带来新观念和新思路。新时代的乡村综合体建设,应注重与城市共享资源、共享发展,要善于借用城市发展的现代理念,通过文化的引领和整合形成乡村综合体自身独特“磁体—容器”的文化功能,与城市发展相对应、对接,从而吸引和聚集不同类别的人群,特别是吸引和聚集城市人来乡村旅居、创业,形成认识乡村生活,体验乡村文化的共同理念,大家一起携手,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归纳起来,具体思路和方式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要不断更新观念,明确指导思想,创新乡村综合体的管理体制,注重对乡村传统文化和文明因子的现代性、创造性和创新性的转化,确立尊重乡村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认识观念,传承乡村优秀文化传统,不断增强乡村文化活力,要自始至终将文化引领贯穿在乡村综合体建设的各个环节,整体性和系统性地规划好乡村综合体建设,而不只是将文化单纯地看作是其中一项附加内容。在这个基础上,要注重改善乡村人口的构成,提升人口的文化素质,制定提升乡村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注重在乡村空间布局和建筑景观中突出乡村人文风情和文化品格,优化乡村社会结构,强调制度化建设,完善文化基础设施,提供乡村公共文化产品,以构建完整性的乡村文化体系为着力点,按照一体化的要求统筹谋划,稳步推进乡村综合体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制定与城市文化的互补性、共享性发展的规划,在充分尊重乡村文化特性的基础上,自觉地接受城市功能的辐射和城市文化的影响。
其次,要注重修复乡村文明和文化的生态系统,促进乡村社会的自然与人文的协调和谐发展,发掘乡村文明和文化与现代化发展相对应、相适应的元素,把乡村文化作为乡村综合体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机构成部分,形成与全社会文化共享发展的态势和格局。换言之,也即要把乡村综合体文化建设纳入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来进行全盘考察和规划,注重把乡村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建设纳入乡村振兴的统筹范围,形成乡村一体化发展思路,做到尊重传统,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培育乡村发展的内生机制和新的成长点,形成与城市发展的共建共享合力,不断提升乡村生活质量和文化品质,增进人民群众的生活福祉,提高乡村现代文明程度,做到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以使整个乡村综合体建设和发展始终都充满着中国优秀文化的活力。
再次,要注重将顶层设计与乡村发展的实际相结合,理顺乡村综合体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转变工作方式方法,建立一套系统有效的乡村综合体文明制度、文化活动效果评估指标和体系,制定一套合理的运营机制。实践证明,单一地靠传统乡村管理运行机制,是无法保证乡村综合体的可持续发展的,也不能真正地使乡村文明、文化得以在新时代再创辉煌。文明的延续,文化的发展,都有着自身的内在规律。传统振兴乡村的路子之所以出现一些“瓶颈”问题,可以说是在发展思路上缺乏新的认识,新的观念,采取单一的“帮、扶、送”的做法,其实都只能是“蜻蜓点水”,甚至是“隔靴搔痒”,不能真正解决发展中的难题。在新时代建设乡村综合体,注重文化引领和提升的目的,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乡村文明和乡村文化发展的有机更新,营造出浓厚的创新发展氛围,通过对不同类型的乡村综合体建设进行个性化设计,制订个性化改造方案,走出一条新的乡村振兴路子。目前,各地在注重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和文化休闲旅游的同时,更加注重与城市文化发展相对应、对接,由此形成良性的互动和互补,实行融合式发展,通过先进文化引导而不断提升乡村综合体建设品质,让党和国家的富农、富乡政策,不断释放出红利,并具有强大的“自我造血”机制。
最后,要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打造“美丽乡村”的活动,建设有“乡韵”“乡味”“乡愁”的优秀农耕文化基因和特色的乡村综合体。在农耕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基础上生成的乡村文明和乡村文化,常常是通过丰富多彩的乡村民俗文化展现出来的。在这方面,要注重乡村民俗和风土人情的文化挖掘和人文提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打造“别样风采”和“独特韵味”的乡村人文精神,守住文化的“根”和“脉”,使新时代的乡村综合体建设,既有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美”的内涵,也更加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的内涵和文明风采。(来源:《国家治理》2023年12月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