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组织振兴   杨宇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道德建设
返回列表
查看: 100|回复: 0
收起左侧

[治理策略] 杨宇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道德建设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4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48508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4-3-22 09:5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杨宇辰,女,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庄严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传统观点认为,人类现代化的历程是从物的现代化开始,经过制度现代化而实现人的现代化。但从现代化的内在逻辑来看,物的现代化、制度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虽然在人类历史的不同阶段有所侧重,但始终是共时性存在、相互推动、密不可分的,并且归根到底“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人学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础之一,它指明了人是现代化发展的动力之源,现代化是人本身能力、天赋等内在财富的外化。现代化发展的水平和质量,最终要用人的现代化的水平和质量加以衡量,现代化的发展也必然表现为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西方现代化基于资本主义的理性精神和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围绕物的现代化展开;而中国式现代化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伟大思想转化为成功的实践,构筑了明显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的价值的回归,是其全方位超越西方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逻辑起点,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实践伟力。当前,我国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意蕴、主要特征、内在动力、发展历程、比较优势等方面展开了创新性的研究,也关注到了人的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学阐释还有待充分展开,需要从人的现实存在与发展的视野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阐释。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手段有多种,公民道德建设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必要环节,可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伦理支持,注入道德力量。从马克思主义人学出发,围绕人的发展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终极价值和重大命题,从人的发展规律的视角解读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道德建设,是一种新的研究尝试。
一、自主的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公民道德建设的价值原点
“斯芬克斯之谜”激发了人类反观自我的极大兴趣,然而人的自我领悟不能沿袭经验性的、思辨的思路,人脱胎于自然,生成于历史,人对于自身的理解要依赖于人的科学的发展与人的哲学的深入。1.“自主的人”的迷失:西方现代化的价值困境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地用指导性的语言描述其人学思想,但对人的探讨却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各部分内容,形成了对人的本质、发展与价值的一般规律认识的人学思想,完成了人学的革命。马克思从黑格尔的精神劳动进入物质生产活动的现实劳动出发,将劳动过程与人的自我生产过程联系在一起,他认为:“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马克思还指出,人的主体地位与本质力量的发挥是在劳动实践中实现的,由此揭示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差异。人的实践活动成为对象性的活动,从而在与自然的关系上人处于主体地位,在与人的关系中,虽然可能成为他人的客体,但是即使作为社会关系的客体存在,人仍然表现为具有一般主体特征的客体性,与自然界客体有着根本区别。然而,人的主体性并不是天然生成的。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人处于强大的自然力量的统治之下,对于自身主体性的认识也受到了压制。随着人类改造世界能力的不断提升,人与自然的隶属关系逐渐发生转变,人对于自身主体地位的认识也逐渐增强。因而主体性不是人作为自然体而存在的属性,而是人在主体—客体关系与主体—主体关系中生成和彰显出来的特征。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人寻找自我的历史。然而,资产阶级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在回归人自身上所作的努力,却在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幻灭,人摆脱了众神的控制,又陷入物的牢笼,愈加远离“真正的人”的世界。究其原因,就是私有制造成了不同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分离与对立,而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对立进一步加深并出现异化。原本人具有能够创造价值的特殊价值,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物的人格化与人的物化却使人成为物的附庸,生产成为交换的附庸。“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人只能通过物来实现自我表达和自我确证。伴随着雇佣劳动制度的出现,人自身亦被商品化,在生产和交换之外,“人的社会关系转化为物的社会关系;人的能力转化为物的能力”,物的价值(交换价值)成为人与人之间联系的中介,“我们彼此在这个社会中交往的语言是物的语言,而不是人的语言”,导致“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人日益沦为精神荒芜的“单向度的人”,作为主体的尊严、幸福、情感、道德等精神利益变得模糊不清,困在了“非人”的世界。只有消灭私有制,人才能找回自己作为历史主体的地位。中国式现代化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力保障下,实现了人的主体性的本质性回归,并创造出属人的历史和属人的生活。2.道德自我的回归:中国式现代化的应然指向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生活同样围绕人的主体性展开。道德本质上是一个高度自主的人的活动领域,任何道德原则都基于对人的自由与尊严的尊重。资本主义社会从劳动的异化到人的类本质的异化,最终导致创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人同他所创造出来的社会力量构成了对抗,这种对抗最终必然表现为道德的萎缩和异化。而中国式现代化为道德活动回归人的主体性提供了保障。第一,中国式现代化为道德自我的成长创造物质和精神条件。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新发展理念,紧紧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物质财富,并通过社会主义的制度安排最大程度地降低了社会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的风险,为道德自我的成长建构了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现代化,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公平、正义、友善等社会主义价值原则也随之深入人心。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推动道德自我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公民道德所要求的自主意识、效率意识、责任意识日益增长的过程,因此中国式现代化过程本身就包含了道德实践的内容,是一种社会建设的方式。其间,社会成员在参与道德建设、发展技能、贡献社会中提升了对道德自我的主体地位以及能动性的认知,增强了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强化了道德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的能力。通过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的构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施,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了公民多元化的社会参与渠道,主体也因此获得了更为广阔的道德选择空间。空前的意志自由需要主体具有更高的道德自律水平,在参与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人们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的能力、适应复杂道德情境的能力也相应提升,作为主体的道德理性获得了极大发展。3.主体价值的彰显: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公民道德建设的原点公民道德建设以自主的人为价值起点,将自由、平等、诚信、友善等价值原则贯彻到人的现代化过程中,帮助人们树立与现代化相适应的人格品质和价值取向,为现代化发展提供道德支持和伦理基石。第一,公民道德建设增强主体自为的自律性。人成为主体本质上体现了世界属人的价值关系,而这种价值关系实现的基本条件是人具有独立自主性,能够以自我为依据行使自由意志。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的解放赋予了人真正的独立和自由,从而使人的主体性的生成获得了依据和条件。人享受了独立自主、自我决定的自由,必然要为因此产生的结果承担责任,因此自由与自律相伴相生。而道德是主体自律的内在力量,道德自由与其他领域的自由相比,更具有自主自律的特征。公民道德建设不仅包括道德规范的传承、道德实践的展开,更是触及内心的主体自由自律意识的激发,通过道德传承唤起社会成员的自律精神和自觉行动,使人成为能自主进行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并承担相应责任的主体意义上的人。第二,公民道德建设提升主体自觉的能动性。能动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特征,正是源于能动性特点,人的实践活动才具有不断创新和持续发展的伟力,而创新和发展的实践活动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活动内容。公民道德建设促进人对于社会责任与义务的认知,增强人改造世界的内在自觉,作为内在激励要素推动人将德性外化为德行,推动主体的能动性转化为创新性的实践活动。第三,公民道德建设发展主体自由的超越性。人的主体性的终极表现和最高形式就是人的自由。自由是一种自觉和自为的状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价值之一。中国式现代化将人作为目的而非手段,体现了自由所具有的主体与客体统一、自觉与自为统一、真善美统一的特性。这就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所追求的自由与超越性是联系在一起的:就历史过程而言,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面向未来的开放性;就主体价值而言,中国式现代化具有超越感性必然将人自身作为活动目的的特点。道德是最能体现自由性与超越性统一的人类精神活动,它将人们的活动放到可能的、应是的、理想的世界中进行审视,用超越实然的标准对其进行评价,在应然与实然、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运动中推动主体向上向善发展。由此,自由在公民道德建设的超越过程中获得自身的价值,而自由性使得人成为真正自主活动的主体,推动着中国式现代化创造过程的持续发展。
二、“现实的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基点
人只有成为“真正的人”才能创造属人的真正的历史,但是人的主体性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人作为“现实的人”在实践中形成的。“现实的人”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基点。1.“现实的人”的道德异化:西方现代化的“反文明”面“现实的人”的观点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人的一切历史活动的前提。所谓“现实的人”,指处于一定历史过程并从事一定物质生产活动的人。马克思主义之前的旧哲学受“本体论”思维方式的制约,惯于抽象地理解人,对人的历史发展性视而不见。马克思主义以实践的视野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来思考人的本质及人的发展的规律,指出实践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开展的,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现实性”与旧哲学的“抽象性”相对,“总和”揭示了人的社会关系具有整合性和互动性。社会历史的发展性决定了社会关系的发展性,由社会关系所决定的人也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面貌,“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而马克思主义人学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其实现了能动的人与受动的人、自然的人与社会的人、现实的人与历史的人、民族的人与世界的人的辩证统一。从“现实的人”出发,马克思对于道德的理解也突破了旧唯物主义的悬置的、抽象的概念。马克思指出道德形成于现实的物质生活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人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构成了人的实践规定性和历史规定性,“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由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态便不再保留独立性的外观了”。同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一样,道德受到特定的经济基础和历史条件的制约,是实践使得人从一个“自然的人”成长为一个“道德的人”,道德也必然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发展变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与物的主体地位的颠倒改变了人与世界的关系逻辑,劳动的异化导致了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人与自己的类本质以及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并由此引发道德的异化。异化后的道德“与一个纯粹实践理性的原则、因而同时也与德性的意向相对立”,呈现出诸多道德冲突: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资本主义“一边是世袭的富有,另一边是世袭的贫困”,陷入严重的两极分化;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个人本位的价值理念造成了个人主义的膨胀,追逐个人利益最大化成为一般规则,人的精神世界日益陷入狭隘和平面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人们不断追逐短期利益而造成的对自然界的过度攫取,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和良性交换。资本主义制造的一系列“文明的粗暴”,暴露了西方现代化的“反文明”面,正如法国思想家埃德加·莫兰所言,西方世界“成功在物质上,失败在道德上”。在马克思看来,道德问题的根本解决最终要依靠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社会主义通过建立公有制而消除了道德冲突产生的根源,人的道德境界获得了极大提升。2.新公共空间的生长: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型公民道德的实践历程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经过历史的探索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形成了基于“现实的人”的新公共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型的公民道德。近代以来,“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们对公德与私德之分野进行了反思,梁启超就认为:“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梁启超认识到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在道德领域存在的差异,并提倡通过公德建设来塑造新国民。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发端的改革开放,拉开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序幕。这是一个全新的社会再构运动,由此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的道德变迁:一方面社会快速变迁要求人们按照新的时代标准去发展公民道德;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社会对公民道德的要求也在发展,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基于新的发展理念及新的社会关系,在一种全新性质的公共空间中构建了新的道德范式。新的公共空间既不同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公”领域,又不同于西方社会的“公共空间”。中国传统社会的“公”领域是专属于皇权和统治阶级的活动领域,“公”多与“国”的统治者联系在一起,广大民众无法进入“公”领域;西方社会的公共空间建立在个人主义的价值基点之上,生发于国家与社会二元结构,其结果是造成国家与社会的分离、各种社会力量的利益冲突。中国式现代化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推进中形成了日益广阔的公共空间。这一空间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作为物质空间,它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公共空间;作为精神空间,它是人们价值和道德的公共空间。这一公共空间发展的基础不是来自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张力,而是来自人民共同体的推动。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全体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参与社会生产,共同享受社会发展成果,形成了由人民主导、以集体主义为伦理基础的人民共同体。在人民共同体的现代化实践中,人民群众凸显了其历史主体地位,而公民道德建设能够进一步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利他意识、公平意识、爱国意识、友善意识等为他、为公的道德品质,一种群体的善因此得以扩展与延伸,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现代化的道德基础。3.和谐伦理关系的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石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了社会和谐、公平、公正的基本伦理导向和实践指向,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道德规范能够被人们普遍认可和践行,人们的道德学习和实践获得了丰厚的土壤。第一,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核心要义,在防止两极分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上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以“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解放了在西方现代化中被桎梏的人的公平需求,在此基础上,追求自由全面发展就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这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实践基础。第二,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破解了西方现代化以局部利益和个人私利分割社会的困境,不仅人民共同体日益巩固和发展,而且在更高层次上推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以人类视野和世界格局促进了人的合作共赢的发展,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顺利开展奠定了社会历史基础。第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在绿色发展理念下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消除了人与自然的紧张对立状态,推进了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构建了体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态伦理。4.人与世界和谐关系的生成: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公民道德建设的优势彰显中国式现代化要有序运行,必然要求社会成员遵循体现社会共同利益和共同理想的道德准则,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诚实互信的社会氛围。公民道德建设促进“现实的人”在社会关系维度的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持久的精神动力。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公民道德建设通过社会舆论、教育感化等方式发挥调节功能,深化人们对自身作为公民的义务和责任的认识,养成符合社会核心价值的善恶标准和是非观念并指导日常行动,提高人们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强化人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合作属性的发展。第二,公民道德建设有利于增长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而言的某种社会结构为主体所带来的社会增益,与历史文化、伦理传统、精神传承等密切相关,具有不易转移、不易流动、不可模仿等特征。社会资本很难通过外部干预产生,社会资本的产生需要形成增进社会资本的内生动力。中国式现代化伴随着传统社会资本向新社会资本转变的过程,更多的关系进入了公共领域。公民道德建设是增进中国式现代化社会资本的主要途径之一,其能发挥社会成员“黏合剂”和“润滑剂”的作用,将个人嵌入一种相互信任的共同体中,推动互惠性社会关系的构建和社会共识的凝聚,增加社会成员之间的互信,降低社会运行的风险和成本,提高中国式现代化的运行效率。第三,公民道德建设将生态伦理作为重要内容,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关系,明确人作为主体对自然应当负有的道德责任,构建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道德品格,在实践中产生对自然的情感寄托和审美体验,促进人的精神境界的自我超越。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主客体的价值关系蕴含着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人始终是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人与自然相对。公民道德建设通过调整社会关系可以间接影响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推动人与世界关系的整体和谐。
三、自由全面发展的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旨趣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理解人的现代化的关键,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追求,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深切关怀和深刻思考。“现实的人”在生产物质资料的同时,也在生产着人自身,因而社会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人的发展史。马克思将人的发展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在第一个历史阶段(人的依赖关系阶段)和第二个历史阶段(物的依赖关系阶段),人的劳动是为了维持生存而被迫进行的,人生活在“必然王国”之中,被外在力量所奴役的不合理状况始终存在。只有到了第三个阶段,即共产主义阶段,人才逐渐消除压迫自身的异化本质,劳动不再是奴役的手段,而成为互利合作的方式和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较为普遍而全面的社会关系和个人能力逐渐形成,“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人在充分认识了自然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后成为自己的主人,走进了“自由王国”的领地。1.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伦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指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关键是其实现的条件如何具备。中国式现代化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内在地包含着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要求。当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能彻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持续推进和历史运动过程,并从三个伦理维度构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现形式。第一,物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伦理统一。生产力高度发达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人必须不断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新的历史条件,才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消除偶然性,实现对自身的扬弃。西方现代化,一方面创造了更丰富的物质生产资料,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使人成为资本的人间傀儡,人只能以畸形、片面、被动的形式存在,谈不上真正的自由与发展。只有在社会生产力成为社会财富、人完全摆脱了对人的依赖关系和对物的依赖关系的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立在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具有推动社会生产力持续快速发展的显著优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速发展的现实就是有力佐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旧式分工和异化劳动走向瓦解,劳动逐步成为社会合作的手段,社会财富不再来自劳动的消耗,而是来自人民共同体中个人素质的全面提升,人自身的发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的最大资源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第二,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伦理统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所有人的发展,而不是一部分人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只存在于资产阶级内部,只能促进少数人和某些方面的发展,占社会大多数的无产阶级陷入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困,他们只获得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最低水平的生活资料,作为机器的附件而机械地参与生产,承受着日复一日的精神摧残,丧失了人的尊严和价值。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体现在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上,而且体现在这些财富能够为最广大的人民造福上。中国式现代化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重要内容,能够将全体社会成员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相统一,社会发展不再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这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伦理原则。共同富裕不仅包含促进人的物质生活发展的内涵,而且包含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品质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平衡社会各方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保障人的需要、能力、社会关系、个性等的全面发展。第三,自身发展与全人类共同发展的伦理统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体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就是构建超越国家的“真正的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西方现代化伴生的政治、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本、商品、市场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配置,仍然是遵循资本逻辑,服务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因而无法带来世界的共同发展,反而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差距。“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不公平、不平衡与不合理的伦理冲突。在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趋势下,地区冲突、民族矛盾、恐怖主义等问题仍然困扰着世界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在国际关系中的零和博弈、冷战思维,致力于打破西方霸权主义、竞争对抗的国际秩序,避免世界陷入大国博弈的“修昔底德陷阱”,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推进构建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植根于中华民族“天下大同”“美美与共”的价值传统,又发源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真正的共同体的伟大构想,在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全球观、义利观的指引下,以合作共赢为新型国际关系的价值基础,提倡在尊重各国人民发展诉求的基础上谋求世界人民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2.人的素质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公民道德建设的发展旨趣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单一逻辑,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作为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为培育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开辟了道路。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公民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被纳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问题,道德作为一种精神资源不仅能够在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道德人格本身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内涵,道德境界的提升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第一,公民道德建设指向人的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后发型现代化,要想避免陷入依附于西方的被动地位,就必须增强发展的内源动力。道德体现着人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的追求,能够对人发挥促进和激励功能。人的道德需要是精神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现代化要达到由精神生活指引物质生活的自觉自为阶段,就需要在精神生活中发挥道德的作用,使人们的行为合乎德行、精神合乎德性。正是在处理人与人关系的道德实践中,人体验到了自身的主体地位、本质力量与社会需求,萌生出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强化了自我发展的动力和愿望。道德还能对人发挥约束作用。道德生活不同于其他精神生活,不是用来娱乐、享受的,而是用来审视、批判的,人们通过道德自律克服阻碍自由全面发展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倾向,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并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品质。公民道德建设着眼于社会共同利益、长远利益及共同规范,通过充分肯定善的价值来协调社会关系,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凝聚人们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共识。第二,公民道德建设指向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就人的个体性存在而言,是人的各方面素质与现代化的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过程,体现为人的素质的现代化;就人的社会性存在而言,是人对现代社会的一般规范、价值和文化的体认和应用过程,体现为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道德品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观是人的思想观念系统中的基础部分,因此无论从个体性存在层面,还是从社会性存在层面,道德发展都是人的现代化的核心内容。现代化观念包括正确的义利观、发展观、自然观、社会观等丰富的内容,每一种观点都包含着人们对于自身与他者关系的道德反思,受到道德价值观的影响和制约。马克思主义认为,包括道德观在内的人类观念只有经过实践才能对现实世界产生真正的影响。公民道德建设是以改造人的思想观念为目标的实践活动之一,它能够塑造符合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道德之“知”,推动由“道德之知”到“道德之行”的转变,发挥对现实的超越性引领作用。第三,公民道德建设指向人格的完善。道德人格是“个人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内在地包含了人的思想品质、道德境界、情操格调等诸多心理特征。健全的人格是人获得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塑造社会成员的道德人格,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人们的社会意识摆脱了对外界的一切依附,道德人格的完善具备了自由意志的基础。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诸多风险挑战、矛盾冲突、利益诱惑,对人们的道德意识、价值观念产生冲击,导致一些人产生人格扭曲。中国式现代化克服了西方现代化“见物不见人”的弊端,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中促进人格的完善。中国式现代化围绕人的现代化的持续推进,使公民道德建设真正成为知行合一的实践活动,人们在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心信仰的过程中不断磨炼意志、增长才能、完善人格。第四,公民道德建设指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中国式现代化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重要目标,体现了立足于人的现代化的价值旨趣。精神生活的富裕不仅包括精神生活途径和精神生活方式的极大丰富,还包括精神生活质量的极大提升。真善美的事物会增加人们的精神愉悦和情感共鸣,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就是通过弘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来提升公民的道德境界,促使人们将更道德的生活作为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地提升德性和德行,使人在权利意识与自律意识、法治意识与公共意识、专业能力与健全人格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塑造一个符合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完整、立体、生动的人。
编辑:思齐
文章见《中州学刊》2024年第2期“伦理与道德栏目,因篇幅所限,注释、参考文献省略。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1 | 帖子:3002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