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奎(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研究员)
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实现同比增长5.3%。总的看,今年宏观经济实现良好开局。一些经济评论认为一季度实现了“超预期”的增长。
宏观经济是由区域经济支撑实现的。如果我们观察一季度区域经济的表现,会发现有几类区域表现不俗。一是在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发力的区域,比如吉林省一季度实现同比增长6.5%,位于各省份增速前列。细分来看,吉林省一季度信息产业增加值实现42.4%的高速增长,风力发电机组产量同比增长76.3%,动车组产量增长57.1%,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产量增长16.2%。二是营商环境一直较好、民营企业占比高、市场效率高的省份。比如浙江省一季度经济增长6.1%,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家信心指数达到128.3,比上季度回升1.7个百分点,创2022年以来新高,经营主体队伍持续壮大,新设企业和个体户36万户。三是重点城市群和都市圈地区。比如成都都市圈经济去年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46.3%,是四川经济的“压舱石”。截至今年3月底,成都都市圈158个重大项目完成年度投资332.9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32.7%,实现一季度“开门红”。
相比较来说,一季度有的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低,比如个别省份的名义增速是负值。具体来看,这些省份也有不同情形,比如有的省份原来产业结构较多依赖房地产,因此受房地产拖累较重较深。有的省份传统产业比重较大,这些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步子相对较慢。还有的省份因受自然灾害事件等冲击,因而增速下滑。
区域经济和增速状况,在劳动力市场得到一定验证。如有关机构统计报告显示,用人单位招聘岗位数和招聘人数均呈上升态势;各地区招聘规模持续增长;东部地区招聘岗位和招聘人数占全国六成左右,东北地区招聘需求出现环比增长态势;大部分行业招聘规模环比增长,其中制造业的需求量最大。
当前,区域经济增长也还面临挑战,比如民间投资力度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但有利条件相对更多、更实。一是宏观政策方面,我国CPI和PPI较低,财政货币政策具有较大的发力空间。2024年专项债券规模为3.9万亿元,能较好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023年增发国债等政府投资的重要带动和放大作用。还有大规模以旧换新措施,也能有效帮助地方促进消费、拉动投资。
二是城市群都市圈建设发展方面,大量研究表明,人口密度、就业密度与产出效率存在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城市群都市圈人口和经济活动密集,因此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创新集聚效应。我国城镇化深化发展,已进入城市群都市圈的新阶段,这将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空间载体。从2021年开始,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批复了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重庆和武汉7个国家级都市圈;2023年,国家级都市圈快速扩容,一年之内,沈阳、杭州、郑州、广州、深圳、青岛和济南7个都市圈获批。这些城市群都市圈的巨大潜能持续释放,将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三是新一轮改革方面,国家有关部门正在谋划推动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各方面对一些改革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寄予厚望。比如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将进一步加快补上农民工等外来人口住房、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短板,为区域经济带来新的投资与消费。根据有关测算,如果城镇和农村转移人口能够获得同等的公共服务,我国的消费需求可提升近30%。再如,推动区域一体化市场建设改革是当前的重点任务。这将有利于促进产业梯度转移和区域融合互动,在条件好的地区促进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进而提高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形成增长的动力源泉。
四是新技术提升新产业方面,以中部地区为例,一季度中部地区除个别省份以外,多个省份的增速并不高。但从区域产业结构来看,山西的化工冶金、安徽的汽车、江西的航空、河南的盾构、湖北的电子、湖南的重工等等,规模体量和竞争力都较强,是传统生产力跃进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产业领域。随着这些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有望换挡提速。(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