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粮智庫

  版块   经管之道   王红玲等:中国绿色金融研究进展
返回列表
查看: 15|回复: 0
收起左侧

王红玲等:中国绿色金融研究进展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5万

帖子

273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734384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王红玲 董浩 张金鑫 闫正颖(湖北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大学商学院高级实验师;海南大学国际商学院博士研究生)


一、引言

绿色金融是金融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大创新,旨在利用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引导资金流向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等领域,推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何德旭、程贵,2022;吴平、祝瑗穗,202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严重。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强调金融机构在信贷活动中应考虑环境保护因素。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绿色金融的定义、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构建提供了政策指导。2021年,我国首次提出“双碳”目标,这也对未来绿色金融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研究绿色金融内涵特征和理论机制,探索绿色金融发展模式和保障措施,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绿色发展、如期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也成为我国产学研关注的重点课题。

随着中国绿色金融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学者在绿色金融内涵特征、理论机制、发展现状、工具产品、影响因素、效应评估和法治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取得大量高水平研究成果。但关于中国绿色金融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前沿动态的综述性成果还比较少,特别是缺乏对绿色金融相关文献的可视化分析。鉴于此,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对2000—2023年CSSCI期刊来源的绿色金融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发文统计分析探究中国绿色金融研究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整体发展态势,在此基础上进行关键词分析和研究内容评述,旨在揭示中国绿色金融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脉络,寻找该领域新的突破口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为后续研究者开展绿色金融研究提供借鉴和指导。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采集

(一)研究方法

科学知识图谱是一种以图形化的方式展示科学知识结构和发展历程的工具,这种图谱通过将科学知识进行可视化处理,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的复杂关系和结构(陈悦等,2008)。CiteSpace是由美国德雷赛尔大学计算机与情报学教授陈超美博士开发的文献计量分析软件,主要用于科学知识图谱的绘制,对科学领域的发展动态进行可视化分析(陈悦等,2015)。作为一款功能强大的文献计量分析软件,CiteSpace具有可视化效果好、分析维度多样、数据可追溯性强的特点,已成为最流行的文献可视化软件之一,在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医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基于此,本文利用软件CiteSpace.6.2.R4,构建中国绿色金融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分析和追踪绿色金融研究热点和演化路径。

(二)数据采集

在综合考虑文献质量、权威性以及覆盖范围后,选择以CNKI数据库为来源,来源期刊类型选择CSSCI,检索时间为2023年11月1日。初步检索发现,中国绿色金融研究领域首篇CSSCI期刊文献发表时间为2000年10月26日,因此将文献检索时间范围设置为2000—2023年。目前,绿色金融在国内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其概念表述在学界尚未统一。因此,这里参考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在《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给出的“官方”定义,分别以绿色金融、环境金融、气候金融、可持续金融和碳金融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合计检索文献1852篇。在此基础上对检索文献逐一进行筛选,剔除访谈、推介、报告以及与主题相关度不高的文献,共获取文献1086篇,将其分别以refworks和excel格式导出,然后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格式转换并删除重复文献,最终得到985篇有效文献作为样本数据。


三、发文统计分析

(一)发文量统计

发文量的变化可以直观展示一个学科在特定时间段内研究热度的变化,是衡量一个学科发展态势的重要指标(邱均平等,2019)。本文选择对2000—2023年CSSCI期刊发表的中国绿色金融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其年度发文量的动态变化。

如图1所示,从年度发文量来看,整体呈现出“蓄势-突破-整理-爆发”的变化特征。在2008年之前,我国面临经济发展重任,同时缺乏绿色发展理念,国内绿色金融研究较少,尚处于发展的萌芽阶段:发文量仅为6篇,在样本文献中占比0.61%,年均发文量不到1篇。2008年,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相继成立,为了支持碳交易的发展,中国绿色金融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08—2010年发文量达到104篇,在样本文献中占比10.56%,年均发文量为34.67篇,其中2010年发文量更是达到79篇。2011年,国家批准北京、天津等7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政府工作新常态,中国绿色金融研究进入稳健发展阶段:2011—2020年发文量为527篇,在样本文献中占比53.50%,年均发文量为52.70篇。2021年,我国首次将“双碳”目标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我国将应对气候变化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为助力“双碳”目标如期实现,中国绿色金融研究进入爆发增长阶段:2021—2023年发文量为348篇,在样本文献中占比35.33%,年均发文量为116篇,达到历史峰值。

11

(二)发文作者分析(完整版详见知网)

(三)发文机构分析

机构发文量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机构在某个研究领域的影响力和贡献度。本文将隶属于同一机构的文献进行合并处理,并以文献第一作者所在机构为标准进行发文量统计,得到发文量在10篇及以上的机构共有18家,如表2所示。从发文机构类型来看,中国绿色金融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其次为科研院所和银行机构。从机构发文数据来看,发文量在10篇及以上的18家机构合计发文294篇,在样本文献中占比29.85%。其中,发文量排名前三的机构分别为吉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发文量分别为42篇、36篇和33篇,在样本文献中占比分别为4.26%、3.65%和3.35%,表明这些机构科研实力强、学术水平高,已经成为中国绿色金融研究领域的科研中心。吉林大学从2010年开始致力于绿色金融的相关研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杜莉、周津宇,2018)、碳市场风险(王倩、路京京,2018)、绿色金融与产业结构升级(高锦杰、张伟伟,2021)等方面。中国人民大学则依托环境学院、经济学院、重阳金融研究院和生态金融研究中心的学科专业优势,在碳市场制度体系建设(蓝虹、陈雅函,2022)、绿色金融效应评估(潘冬阳等,2021)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重要的思想智库,则更加注重绿色金融政策框架(何德旭、程贵,2022)、绿色金融国际经验与国际合作(傅聪,2023)等方面的研究。从发文机构地域分布来看,绿色金融研究机构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其次为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这种分布状况一方面可能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另一方面也可能受到当地政府环保政策和绿色发展需求的影响。

22

进一步分析发文机构之间的合作情况,将节点类型(Node Types)设置为“Istitution”,其他设置与作者合作分析相同,可以得到发文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如图3所示。在发文机构合作网络图谱中,共有节点869个,连线586条,网络密度为0.0016。从发文机构合作网络来看,初步形成两大研究集群,其中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央财经大学为桥梁的合作关系尤为突出,其次是以吉林大学为中心的机构群体。可以发现,虽然发文机构之间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局部合作关系,但发文机构整体联系仍不够紧密,尚未形成广泛的合作网络。未来,发文机构可以基于共同开展研究项目、分享研究成果和数据、共同培养人才等多种形式展开合作,以此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共同推动中国绿色金融研究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33

(四)高被引论文分析

高被引论文通常是某领域中被高度认可的论文,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基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领域的知识源流。本文对中国绿色金融研究领域被引量排名前十的论文进行统计,如表3所示。结果显示,单篇被引量超过500次的有4篇,其中苏冬蔚和连莉莉于2018年在《金融研究》发表的“绿色信贷是否影响重污染企业的投融资行为?”一文被引量最高,达到897次。整体来看,这些高被引论文从不同视角对中国绿色金融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研究主题主要聚焦于绿色金融体系构建、环境污染、商业银行和经济发展等方面。

44

四、研究热点与知识演进

(一)关键词共现

关键词共现是指两个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现象,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可以考察不同关键词之间的关联程度。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将节点类型(Node Types)设置为“Keyword”,时间切片(Time Slicing)设置为“From 2000 To 2023”和“Years Per Slice=1”,选择标准(Selection Criteria)设置为“Top N=20 each slice”,并同时选择寻径网络算法(Pathfinder)、修剪切片网络(Pruning sliced networks)、修剪合并网络(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最终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4所示。在关键词共现图谱中,共有节点609个、连线931条,网络密度为0.005。其中,节点大小反映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节点外围圆环的厚度代表关键词中心度的高低,连线代表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连线粗细代表关键词共现次数的多少。

55

为进一步分析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和中心度,筛选出频次高于20次的关键词,如表4所示。从关键词出现频次来看,排名前三的分别为绿色金融、碳金融和绿色信贷,出现频次均超过100次,其中绿色金融达到412次。从关键词中心度来看,排名前三的分别为金融创新、绿色金融和碳金融,其中金融创新的中心度最高,达到0.51,这可能是因为金融创新为碳市场、碳金融、环境金融和商业银行等相关主题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成为研究网络的重要桥梁,带动了相关主题的研究和发展。

66

(二)关键词聚类

在关键词共现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选择对数似然比算法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并展示13个最大的聚类,得到关键词聚类图谱,如图5所示。在关键词聚类图谱中,聚类模块Q值为0.88,远大于0.3的临界值,说明网络中具有明显的聚类结构。同时,平均聚类轮廓S值为0.95,远大于0.7的临界值,说明聚类内部节点的同质性以及相邻聚类节点之间的差异性均非常高,聚类结果是高效的。

77

中国绿色金融研究领域的13个聚类大致可以分为绿色金融机制、绿色金融产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4个层面,如表5所示。其中,绿色金融机制层面(#0、#1、#2、#7、#12)主要从宏观政策、市场机制和微观主体方面展开研究,包括碳交易、碳市场、政策建议、银行机构、市场和政府等。绿色金融产品层面(#4、#6、#10)主要关注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发展,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理财产品和碳金融等。经济发展层面(#3、#5、#11)主要关注如何通过绿色金融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包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碳达峰、碳中和、绿色投资等。环境保护层面(#8、#9)更偏向于如何通过绿色金融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包括环境金融、环境风险、赤道原则、低碳路径和环保投入等关键词。

88

(三)关键词突现

关键词突现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某个关键词出现频次突然增加,表示该主题在此时受到了更多关注。通过考察关键词时间分布,可以发现频次变化率高、增长速度快的关键词,进而识别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另外,关键词突现强度是用来表示某一关键词研究热度的指标,其值越高,说明该关键词受关注度越高。本文对关键词进行突现分析,其中参数设置与关键词共现分析相同,得到关键词突现结果,如表6所示。

99

表6可知,从2000—2023年中国绿色金融研究领域共提取16个关键词,这些关键词首次出现年份、突现强度、突现开始年份和突现结束年份均差异较大,表明中国绿色金融研究领域的发展和演变非常活跃。从关键词突现强度来看,排名前五的分别为绿色金融、碳金融、低碳经济、碳中和、碳交易,其中绿色金融的突现强度最高,达到46.99。从关键词持续突现时长来看,环境金融突现时间最长,为10年。从不同时间阶段来看,中国绿色金融研究热点也在不断变化,关键词突现的阶段性特征非常明显,2009—2013年碳交易和碳金融成为研究热点,2021年之后,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创新和环境规制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这表明中国绿色金融研究已经由关注具体的金融工具转向关注环境气候问题。

(四)关键词时区

相比于关键词突现分析,关键词时区图不仅可以展示研究热点的演进和发展趋势,也可以直观展示不同关键词之间的关联和传承关系。本文对关键词进行时区分析,将选择标准(Selection Criteria)设置为“Top N=10 each slice”,其他参数设置与关键词共现分析相同,得到关键词时区图谱,如图6所示。在关键词时区图谱中,节点所在时区代表关键词首次出现的时间,两个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关键词之间的关联和传承关系。通过分析时区图谱中的连线,我们可以了解哪些关键词在研究中具有重要影响,哪些关键词是研究起点,以及哪些关键词在研究过程中逐渐被替代。

100

从图6可以看出,绿色金融在样本文献中首次出现的时间为2000年,其作为出现时间最早的关键词,为后续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随着对绿色金融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金融创新在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中的作用,探讨如何通过金融工具和服务的创新,促进绿色金融和低碳经济的发展。而绿色信贷和碳金融作为金融创新的两种重要形式,分别在2008年和2009年开始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另外,为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碳减排中的作用,学者们在2013年开始对碳市场进行相关研究。2016年,国内绿色债券市场呈现井喷式增长,作为绿色信贷的重要补充,绿色债券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同时,随着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寻求绿色融资,融资约束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并在2019年开始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到2021年,碳达峰、碳中和成为新兴热点,而这与碳市场的相关研究密不可分。整体来看,中国绿色金融研究沿着“绿色金融-金融创新-绿色信贷-碳金融-碳市场-绿色债券-融资约束-碳中和”的路径演进,不同研究主题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和传承关系。


五、研究内容评述

根据中国绿色金融研究发文统计情况,在关键词共现、聚类、突现、时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该领域发展脉络和动向,发现中国绿色金融研究内容可概括为绿色金融内涵特征、绿色金融理论机制、绿色金融发展测度、绿色金融工具和产品、绿色金融影响因素、绿色金融相关政策、绿色金融效应评估、绿色金融法治保障八个方面。

(一)绿色金融内涵特征

明确绿色金融内涵有助于统一对绿色金融的认识,提高绿色金融的运作效率,对于绿色金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绿色金融内涵进行了丰富的研究。其中,熊学萍(2004)认为,绿色金融是指金融机构在开展对企业的借贷行为或对个人的零售业务时,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治理和对资源的节约使用,以此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安同信等(2017)认为,绿色金融的理论内涵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金融业务为杠杆而开展的信贷、证券、保险等活动。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给出绿色金融的定义,即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从学者和官方对绿色金融内涵的描述中可以发现,绿色金融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层含义:第一,绿色金融的目的是支持有环境效益的项目,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第二,绿色金融工具主要包括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

(二)绿色金融理论机制

学者们对绿色金融的基础理论性问题也进行了系列研究和探讨,主要围绕外部性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博弈论、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一是外部性理论,龚斯闻等(2019)从功能视角对绿色金融进行理论构建,指出绿色金融可以通过金融工具降低绿色企业的融资成本,使得环境保护的正外部性和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内部化。二是公共物品理论,曹军新(2016)认为正是由于生态环境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容易导致“搭便车”行为,这是中国绿色金融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强调政府需要从绿色金融系统的整体性出发,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环境治理。三是博弈论,胡春生等(2013)建立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模型,求出唯一的纳什均衡解,并指出金融机构和企业博弈的结果就是绿色金融的实现。四是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其中,刘传江、张劭辉(2022)从需求侧和供给侧角度定性分析了绿色金融影响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认为绿色金融在需求侧可以引导消费、优化投资结构、提升出口竞争力,在供给侧可以促进创新、提升劳动力和资本水平。文书洋等(2021)通过经济增长理论模型推导得出,在经济发展初期,绿色财政可以较好地控制环境污染程度,但当经济和资本规模发展到一定水平时,通过企业绿色投资治理环境污染将成为最优选择。

(三)绿色金融发展测度

随着绿色金融的快速发展以及相关数据的不断健全,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其中,王红玲、徐浩(2021)专门分析了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现有研究主要是基于指标法测度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一是单一指标,例如袁靖等(2023)利用绿色信贷余额与总体存款的比值测度了珠三角城市的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发现城市间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呈现区域不平衡现象,并存在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二是多维指标,其中,尹子擘等(2021)基于由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投资、绿色保险和碳金融构建的综合评价指数测算了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结果显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呈现“东高、中平、西低”的状态。以上学者主要是基于绿色金融工具的视角,而谢乔昕(2021)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使用地区金融发展(存贷比)和地区绿色发展(环境规制代理变量)的耦合协调度来度量地区绿色金融发展水平。

(四)绿色金融工具和产品

绿色金融工具和产品作为绿色金融发展的载体,不仅可以提升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还可以提高投资者收益。随着绿色金融工具和产品的不断丰富,理论研究也在不断发展,例如,鲁政委等(2020)指出我国绿色信贷飞速发展,但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却非常缓慢,并提出可以降低银行绿色信贷ABS自留风险和创新主动管理型绿色CLO模式。由于绿色信贷通常存在期限错配问题,而绿色债券的融资期限相对较长,能够更好地匹配长期绿色项目的融资需求。因此,不少学者对绿色债券进行了大量研究,祁怀锦、刘斯琴(2021)考察了绿色债券和普通债券的定价问题,研究发现绿色债券的信用利差比普通债券低25个BP,说明绿色债券存在溢价,而这种溢价主要来源于获得第三方绿色认证的绿色债券。洪艳蓉(2022)对我国绿色债券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发现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是绿色债券的主要发行人,而民营企业的发行规模偏低,市场机制未能充分发挥作用。此外,绿色PPP项目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例如,魏晓云、韩立岩(2022)基于合作和非合作博弈模型均衡解发现,绿色PPP搭配高收益项目,政府向企业让渡经济利益可以获得环境效益,从而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

(五)绿色金融影响因素

绿色金融作为支持绿色产业和环保项目的重要手段,其高水平发展对于推动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绿色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也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从理论机制分析的角度来看,安同信等(2017)认为,绿色金融内涵不够明晰、法律制度不健全、中央和地方政府存在利益取向偏差、产品比较单一且盈利能力不足是制约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李建、窦尔翔(2020)从融资方、投资方和监管者三个角度分析了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困境,认为这主要是因为绿色项目利润低,缺乏正负外部性内部化的机制,绿色资金和绿色项目不匹配,企业政策存在套利的道德风险。何德旭、程贵(2022)指出,绿色金融激励制度不完善、绿色金融标准匮乏且不统一、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不足、环境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是阻碍我国绿色金融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些学者通过收集数据并建立模型,对绿色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其中,乔琴等(2021)对“一带一路”沿线省份绿色金融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环境污染抑制了绿色金融的发展。

(六)绿色金融相关政策

当前,关于绿色金融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绿色监管和财政政策、信贷政策、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等方面。在绿色监管和财政政策方面,王韧(2021)基于微观企业数据研究了绿色政策对绿色金融治理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绿色监管政策主要通过间接融资市场发挥作用,而在直接融资市场则相对缺失,没能发挥作用,另外绿色财政政策也没有提高绿色金融的治理水平。张建平、李林泽(2023)研究发现提高绿色政策支持力度会降低企业ESG表现,这可能是因为随着绿色监管政策力度提升,而绿色激励政策没有跟上,容易产生“漂绿”的行为,从而降低企业的环境表现评分。在信贷政策方面,苏冬蔚、连莉莉(2018)验证了绿色信贷政策对高污染投资企业投融资的影响,发现绿色信贷政策具有明显的融资惩罚作用和投资抑制效应。洪祥骏等(2023)研究发现地方绿色信贷贴息政策可以提高企业的环境治理水平。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方面,杜莉、郑立纯(2019)研究发现我国碳排放依然处于增长状态,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的增长速度低于非试点地区。此外,也有学者对绿色金融政策质量进行研究,例如杜莉、郑立纯(2020)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我国绿色金融政策质量进行评估,发现绿色信贷政策质量最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质量和绿色债券政策质量分别位列第二、第三名。

(七)绿色金融效应评估

绿色金融的目标是要促进环境保护、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然而绿色金融是否真正发挥了作用,具体效应如何,还需要深入研究和考察。该领域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绿色金融的环境效应,王韧、王宏乾(2022)梳理了绿色金融和生态资源的效率状态、趋势测度和空间特征,发现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呈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区域分布特征。吴朝霞等(2023)建立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绿色金融的治污减排效应,发现绿色金融可以有效降低污染排放水平且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二是绿色金融的能源效应,黄秀路等(2023)利用城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试点政策显著降低了能源强度,具有明显的节能效应。庞加兰等(2023)在构建我国绿色金融综合指数和能源结构优化指标的基础上,研究发现绿色金融对能源结构优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东部地区绿色金融对能源结构的优化效应要高于中西部地区。三是绿色金融的经济效应,尹子擘等(2021)对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绿色金融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U”型关系,同时存在“U”型关系的空间溢出效应。孟维福、刘靖涵(2023)研究发现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可以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并且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发挥了重要的中介效应。

(八)绿色金融法治保障

法治建设可以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和良好的市场环境,对我国绿色金融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绿色金融法律法规完善方面,李勋(2009)基于我国绿色金融的实践基础,认为我国绿色金融立法应该从银行、证券和环境责任保险三个方面着手。樊威(2015)在分析碳交易市场规则漏洞和碳金融犯罪根源的基础上,提议要尽早界定碳配额法律性质、明确碳金融犯罪构成。邓若翰(2023)认为应该将碳排放权的法律性质确定为行政许可权,碳排放权担保的方式为质押担保。在绿色金融监管机制设计方面,刘乃贵、吴桐(2017)在研究发达国家绿色金融法律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绿色金融风险防范机制构建、绿色金融监管机制构建以及违反绿色金融法律责任追究机制构建的具体方法。黄韬(2021)认为通过强制性立法确定商业银行的环境侵权责任制度,将会存在与现有侵权责任法律制度不契合的问题。


六、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对2000—2023年CSSCI期刊来源的中国绿色金融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绿色金融研究的发文状况、研究热点、研究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发文统计方面。年度发文量呈现出“蓄势-突破-整理-爆发”的变化特征,2021年之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局部已经形成分别以王遥、杜莉为核心作者的两大研究团队,但整体联系不紧密,科研凝聚力不强。吉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社会学院成为中国绿色金融研究领域的科研中心,但尚未形成广泛的合作网络。高被引论文的研究主题主要聚焦于绿色金融体系构建、环境污染、商业银行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第二,关键词分析方面。出现频次排名前三的关键词分别为绿色金融、碳金融和绿色信贷,中心度排名前三的关键词分别为金融创新、绿色金融和碳金融。13个关键词聚类大致可以归纳为绿色金融机制、绿色金融产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四个层面。突现强度排名前五的关键词分别为绿色金融、碳金融、低碳经济、碳中和、碳交易。中国绿色金融研究在时区上沿着“绿色金融-金融创新-绿色信贷-碳金融-碳市场-绿色债券-融资约束-碳中和”的路径演进。第三,研究内容方面。主要包括绿色金融内涵特征、绿色金融理论机制、绿色金融发展现状、绿色金融工具和产品、绿色金融影响因素、绿色金融相关政策、绿色金融效应评估、绿色金融法治保障八个方面。

(二)建议

目前,学者们已经对中国绿色金融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丰硕研究成果,为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未来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深化绿色金融理论机制的研究。随着绿色金融的发展和深化,我们也需要不断拓展和创新绿色金融理论,进一步探索绿色金融市场的内在运行规律,创新政策引导机制,促进绿色资金供给和需求的有效对接,进而提升绿色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第二,重视绿色金融基础设施的研究。目前,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各类绿色金融产品缺乏可比性和可信度,也给绿色认证和评级带来困难,另外我国也存在碳排放数据质量较差、数据共享平台欠缺的问题,因此绿色金融相关标准和数字化平台建设也是未来值得研究的方向。第三,加强绿色金融工具和产品的研究。由于传统绿色金融工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满足绿色金融市场多元化的投融资需求,下一步可以加强对绿色基金、绿色股权、绿色信托以及绿色零售金融产品的研究。第四,完善绿色金融发展现状的研究。目前,对绿色金融发展现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省级层面,有必要加强对城市层面细致的研究。同时,多数学者使用碳排放强度作为碳金融的衡量指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全国碳市场和试点碳市场交易数据的不断健全,可以对碳金融衡量指标进行进一步完善。第五,深化绿色金融效应评估的研究。相关研究主要是从宏观视角单独评估绿色金融效应,未来研究可以聚焦于绿色金融对高污染典型行业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索绿色金融与产业政策、绿色金融与绿色财政的协同效应。

原文载于《农村金融研究》2024年第6期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3004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