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人才振兴   唐建兵等:助推共同富裕立论基础、价值逻辑与实现路径
返回列表
查看: 124|回复: 0
收起左侧

唐建兵等:助推共同富裕立论基础、价值逻辑与实现路径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84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844106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4-9-2 09:4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唐建兵,男,法学博士,淮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秦洁,女,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不懈奋斗的目标,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鲜明特征,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但这个目标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艰巨的伟大工程。如期高质量实现共同富裕战略目标既不能消极应对、无所作为,也不能急躁冒进、急于求成,要始终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和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苦干实干拼命干,勇毅前行不畏难。“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推进共同富裕,离不开教育基础、人才支撑和科技推动。要坚持历史思维和系统观念,统筹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近年来,“教育、科技、人才”在助推共同富裕方面的价值理念、功能定位、协同联动和内在机理等一系列问题已经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譬如,陈宇学、陆九天关于现代化建设与“教育、科技、人才”关系的研究;裴哲关于“教育、科技、人才”集成功能的研究;段从宇关于“教育、科技、人才”关系及处理的研究;陈涛、刘鉴漪基于“教育、科技、人才”三合一体系视角对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研究;朱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研究;刘在洲、汪发元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内在逻辑和实践方略的研究。既有研究对于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与共同富裕之间内在关系的认识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其在议题聚焦度和理论系统性方面尚有不足。因此,本研究尝试从梳理共同富裕的内涵要义出发,提炼和归纳“教育、科技、人才”助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立论基础、价值逻辑和实现路径,以期把与“教育、科技、人才”相关的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集聚起来,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一、“教育、科技、人才”助推共同富裕的立论基础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协同、互促共生,必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开辟新领域新赛道。面对新时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这个最大的“瓶颈”,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共同富裕目标追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教育、科技、人才”居于基础性地位并发挥战略性支撑作用。聚焦“教育、科技、人才”助推共同富裕这一宏大议题,需要在深度关切共同富裕理论本身的基础上,理清“教育、科技、人才”的功能属性、内在机理等一系列问题,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打好立论基础。1.共同富裕概念内涵的发展演进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美好夙愿,也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实现共同富裕、追求幸福生活的奋斗历程。一百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围绕着“什么是共同富裕,为什么要实现共同富裕,怎样实现共同富裕”这一重大命题进行着不懈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不足”而至“解决温饱”再达“小康有余”,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乃至向更高水平更有质量的生活水平的跃升。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对共同富裕内涵要义的认识和把握也不断深化,更加自如。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同富裕的思想已经孕育萌芽。革命先驱、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就曾指出:“社会主义不是使人尽富或皆贫,是使生产、消费、分配适合的发展,人人均能享受平均的供给,得最大的幸福。”“人人都能安逸享福,过那一种很好的精神和物质的生活。”由此可见,在以李大钊为代表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心中,“富裕”是衡量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标准,要在提升生产力量和质的实践中创造出更多更优的物质产品和精神财富。而其形成,则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共同富裕理念与表述形成于《共同纲领》的制定以及实施过程,出现于建国初期,并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形成为国家目标与执政党的理念。”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最重要体现,共同富裕概念正式提出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19536月,“共同富裕”一词首次出现在党的重要文献和重要报刊当中。195312月,《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明确提出,要教育引导农民群众逐步联合、组织起来,在农村实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民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紧接着,有关共同富裕的词汇连续9次出现在《人民日报》“向农民宣传总路线”专栏中,在此前后毛泽东同志也先后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共同富裕的议题,把人民富裕的问题与国家富强的问题紧密联系起来,且尤其强调社会主义富裕应当具有“共同”的属性。共同富裕描绘了全体劳动人民未来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从使用的语境来看,此时提到的共同富裕是占人口绝大多数农民的生活富裕,包括物质生活富裕和文化生活富裕两个重要方面,且这种富裕不是绝对平均主义的同等富裕,而是存在差别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在探索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共同富裕的认识和理解。1984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初步勾勒出共同富裕的基本框架:不搞“绝对平均”“吃大锅饭”,也不“养懒汉”、搞“福利主义”;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依靠勤奋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最终奔向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们党对共同富裕的认识深化,其内涵要义也得到极大的拓展,内涵更加丰富深刻,要义更加清晰,理论也逐步趋向成熟。2021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深入研究不同阶段的目标,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这一重要论断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核心内涵,把准了共同富裕的时代要义:就人口规模而言,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而不是一部分人的富裕;就内容而言,共同富裕是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有机统一的全面富裕;就程度而言,共同富裕是消除两极分化但富裕程度仍然存在合理差距的普遍富裕;就推进进程而言,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同步富裕,而是遵循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相统一的有步骤的、渐进式的逐步富裕。与此同时,学术界围绕共同富裕的宏大议题也作了较多的研究。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社群主义的代表人物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Sandel)认为,社会不平等不仅会加深贫富群体活动领域分化,导致群体间的疏离,而且会冲击到良善社会赖以生存的根基。国内学者程恩富、刘伟认为,实现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标准;郁建兴、任杰指出,贫富分化不仅会损害社会部分群体的物质生活水平,还会动摇人们通过参与公共生活变成更好公民的社会基础;吴忠民强调,共同富裕是“美好生活”和较高水准的“生活品质”,是全体人民“共同的”富裕,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的本质要求。此外,王思斌、陈丽君等学者亦就共同富裕的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从学者的分析解读来看,共同富裕内涵丰富,意蕴深刻,是多样化、多层次、多维度的。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共同富裕的精要在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生产力相对发达,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人民群众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全体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建共享社会发展进步的成果,每个人都已经达到富裕的生活水准但合理范围内的差别仍然存在,全体人民拥有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食粮”,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断得到实现。2.“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内在机理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列为专章进行阐述,不仅是理论创新,还有深远的实践意义。“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规划、统筹部署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突破。一方面,直接指明了“教育、科技、人才”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显性地位和突出作用;另一方面,内含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正确理解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内在机理的根本要求。从现代化发展的规律来看,“教育、科技、人才”互为支撑、相融并进;其中,科技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变量。倘若对人类演进发展的历史稍作回顾,不难发现:人类社会每前进一步,总是与“教育、科技、人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类进入近代社会以来,科技所起的作用之大是超乎人们想象的;“万能蒸汽机”的发明、电的发明和应用、互联网的诞生,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技术进步成为推进现代化至关重要的因素。现代化描绘了人类社会的美好新图景,代表着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国家都不可能被排除在现代化体系之外,现代化同样也是中国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关系本质上“是一种辩证统一的一体协同关系”,“三者共同统一于国家事业不同维度的不同方位”。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不是孤立的,而是链条式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的整体。科技创新是引领现代化建设的强劲引擎,而科技创新需要人才,人才培养又离不开教育。首先,教育是培养造就人才、推进科技进步的基础。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传承着人类文明,传播着文化知识,传递着生产生活经验。教育是国之大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迈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须以教育为重要基石,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而教育的价值指归又需要人才的社会实践效果来验证。其次,科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其发展离不开教育和人才。科技活动作为知识涵化和知识生产的社会实践活动,为物质运动的转化提供了支撑条件和能量来源,是撬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没有强大的科技力量作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将很难持续,财富的创造和积累则可能处于停滞状态甚至呈现出萎缩态势。科技又因人才辈出而兴,科技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一大批有使命感、责任心且具备科研和原创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人才是由教育培育而成的,没有高质量的国民教育体系,也就不会有科技力量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要素的可持续供给,更不可能培养造就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最后,人才是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的主体,而其培养关键在于教育。人才作为集聚创造力的社会群体,既是新时代教育变革的关键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的基础力量,也是推进共同富裕、实现民族复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没有一定量的人才储备,也就没有核心竞争力,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也只能是一句空话。这就要求我们要心怀“国之大者”,既要把“教育、科技、人才”分开来看,亦需将其放在一个整体系统中来认识和理解,更须把它置于国家发展的宏观格局中进行审视,而不能简单地分而论之,分而行之。3.“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共同支撑共同富裕伴随着人类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科技、人才、知识等要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显著。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教育、科技、人才”作为新时代驱动知识和创新的“三驾马车”,三者协同融合发展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20231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行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联动,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形成良性循环”。教育决定着人类今天,观照着人类明天;科技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人才是赢得竞争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重要战略资源。要突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发展瓶颈,解决根源性、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树牢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发展理念,把“教育、科技、人才”整合到一起进行系统谋划,探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协同发力。首先,要始终把教育优先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实做强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质量是办好社会主义教育的生命线,其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效果直接关系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成色。因此,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锃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办学底色,把社会主义教育法规制度和体制机制优势转化成学校的治理效能。坚持德育为先、德学兼修,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学业成绩评价体系和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深化教育改革的实践中有效破解“钱学森之问”的难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创新与高层次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坚持产业需求导向与教育目标指向相统一,精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基本要求,推动学校与行业企业全方位、全过程深度合作。优化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办学定位,建立健全校企良性互动和沟通协作机制,建优用好校企合作平台,扩大校企合作溢出效应,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其次,坚持“四个面向”,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以激发科技自主创新潜能为目标,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推动企业成为基础研究重要主体,注重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科研投入产出效率,撬动科技创新杠杆,放大生产要素效用,解决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问题,打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主动战,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增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最后,加快国家战略人才建设,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说到底,高质量发展的硬实力、软实力是人才实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因此,要始终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拔尖创新人才、战略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不断完备人才队伍梯次结构,逐步解决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克服和摒弃选人用人上的惯性思维,建构“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选人用人格局,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创造各方面人才脱颖而出、尽展其才的环境氛围,最大限度地释放人才潜能,点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人才引擎”。
二、“教育、科技、人才”助推共同富裕的价值逻辑
在深度剖析立论基础的前提下,进一步梳理阐释“教育、科技、人才”助推共同富裕的价值逻辑,可以从历史、现实与未来、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挖掘蕴含其中的核心问题。“教育、科技、人才”如何整体联动、协同发力,更加有效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推人民生活跨越温饱不足、总体小康、全面小康等一道道门槛而达幸福安康,这其中的价值逻辑可以从物质“富口袋”到精神“富脑袋”再到“富脑袋”“富口袋”齐头并进的历史进程中探寻。1.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教育、科技、人才”助力共同富裕的逻辑发端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为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证和坚实的制度基础。19569月,党的八大明确提出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状况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方针政策,并强调要尽最大努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在党的八大正确路线的指引下,“教育、科技、人才”等工作受到了应有的重视。譬如,不断探索和推进教育改革,积极培养新生力量,变“人口包袱”为人力资源优势;重视改造和发挥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到1957年,全国共有科研机构五百多个,研究人员两万多人”。“科技工作要走在四个现代化的前面”“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呼声越来越大,越来越深入人心。1979126日,邓小平会见时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使用“小康之家”这个概念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党的十二大又正式提出20世纪末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设想。那么,什么是小康社会呢?根据邓小平同志的解释,小康社会就是“虽然不富裕,但日子好过”,即处于中等收入水平,是不穷不富、衣食无忧的生活状态。而要经济增长得更快一些,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也多次谈到经济、科技和教育三者的关系,强调科技和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突出作用。在“教育·科技·人才”因素的加持下,1987年我国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人民群众温饱问题基本解决;1995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提前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教育、科技、人才”助力共同富裕的价值进阶如果说总体小康是指人民群众的生活刚刚跨进小康社会的门槛,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比较殷实的一种生活状态,覆盖面还比较窄,待遇水平也还不够高,是不太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较低水平的小康,那么全面小康则是指人民生活进入相对殷实富足的更高发展阶段,是内容相对全面、发展比较均衡、较高标准的小康。200211月,党的十六大立足于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实际国情,勾勒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并作了具体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全面,目标是更有质量、更高水平的小康。科技和人才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两大重要支柱。20068月,胡锦涛同志在主持十六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持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队伍,夯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基。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我国的人才素质不断提升,科技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坚实的科技基础。自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教育、科技、人才问题,把“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摆在治国理政大局的关键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就“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性进行深刻阐述并提出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等新观点新论断;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又明确强调,“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进入新时代,我国“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根本性变革;全面小康也成色更足,底色更亮。具体而言,在教育方面,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各学段教育普及率实现历史性跨越,教育公平取得显著新成效,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新的跃升;在科技方面,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持续增强,重点领域关键科技取得突破性成就,我国成功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在人才方面,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高层次专门人才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层出不穷。正如有学者所言,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卓越贡献,已载入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光辉史册3.从全面小康到幸福安康:“教育、科技、人才”助力共同富裕的蝶变跃升作为新动能新优势的“教育、科技、人才”在总体小康转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发挥着同频共振、协同驱动的作用。“教育、科技、人才”协调配合、系统集成,有效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要素活力,夯实了发展基础、补齐了短板弱项,是促进共同富裕提质增效的主动助力、多维助力。但是,“教育、科技、人才”助推共同富裕不能只是“量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要有“质的跃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完成以后,巩固全面小康成果、提升生活品质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工作,幸福安康就是对2050年左右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高度概括。因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以人民群众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安康为主题的探究也应受到相关领域学者的关注和青睐。“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必须实现的目标任务。从本质上讲,幸福安康是一个精神领域和文化范畴的概念,更加侧重于精神文化层面表述,是指人们全方位、多样化、高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而产生的喜悦心情和稳定的心理状态。其核心问题指的是在追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最大程度地激活“教育、科技、人才”变量中蕴藏的内生动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改革发展成果。习近平深刻指出:“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18]让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已经成为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国之大者”。因此,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必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善于把高质量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高品质生活,促进人民群众幸福感持续全面提升。
三、“教育、科技、人才”助推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共同富裕既要有“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富足,更要有“知礼节明荣辱”的精神充盈;既要有战略眼光,更要有务实行动;既要坚持目标导向,更要强化问题意识和过程意识。只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和人类文明进步,才能更好地体现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才能更充分地彰显社会主义本质和优势。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推进共同富裕,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1.科学把握共同富裕与“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辩证关系新发展阶段的共同富裕是全方位、多维度、高质量的富裕,既要有量的合理增长,更要有质的有效提升。“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促进共同富裕的主动助力,只有与共同富裕的总体方向、目标要求和发展理念相契合、相一致,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一方面,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来看,共同富裕要求在“做大做好蛋糕”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的多维度、多样化、高层次需求,要通过提质量、降成本、增效益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破发展瓶颈制约,解决深层次、根本性难题,关键要靠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科技创新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其基础在教育,根本在人才。在新征程上,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做大做好蛋糕”,必须把教育发展、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纳入国家高质量教育体系、人才支撑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格局,让“教育、科技、人才”在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另一方面,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实现共同富裕,要处理好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之间的关系,把政府和市场“两个积极性”都充分调动起来,合力协同,高质高效配置资源,实现包容性、协调性、普惠性发展。这就要求教育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须以增进民生福祉为依归,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来驱动资源要素配置,解决好人民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促进改革发展成果向高品质生活转化,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2.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全方位赋能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分阶段、有步骤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关键,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最终实现必须依靠高质量发展。有学者指出,“当前人类已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高质量发展越来越依靠知识和创新”,而“教育、科技、人才”则是驱动知识和创新的“三驾马车”。因此,要尊重“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增强三者的协同效能。全面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须坚持系统思维和战略思维,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统筹做好“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一是全面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强化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的核心要素,而人才的孕育成长离不开高质量教育体系。那么,又当如何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呢?在目标格局上,教育要主动适应新使命,全面提升服务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能力;在体系结构上,要全面匹配新任务,在守住教育公平底线的基础上,全方位布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效能职责上,要着力培养和造就科技创新新生力量,夯实科技自立自强人才根基;在内涵动力上,要夯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追赶和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能力。二是坚持创新引领,努力提高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支撑。为此,要构建顺畅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融合发展,积极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3.持续深化“教育、科技、人才”领域改革,为新时代共同富裕破解难题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改革浪潮奔腾不息。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新时代新阶段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保障。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其本质而言,是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社会变革。“教育、科技、人才领域的变革将深深影响到其他领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为新征程上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破题的作用。”就这个意义而言,要破解新时代共同富裕面临的系列问题和诸多难题,“教育、科技、人才”领域改革应当先行也必须先行。具体而言:一是着力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大突破,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自主创新知识体系,善于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提炼新概念、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并在不断创新中把握规律、凝练经验、固化成果,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更多机遇和条件。二是以学科与产业深度融合为战略核心,加快构建集科技创新、成果孵化、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全链条式协同创新平台,促进教育与产业、产业与人才的深度融合、联动发展。三是积极探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新路径和新范式,培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新时代,促进共同富裕,要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倡导和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事业单位之间开展深度战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创新,有效释放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力,着力破除影响和制约发展成果共享、城乡协同发展、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的体制机制障碍。4.厚植“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协同助推共同富裕的文化氛围“推动共同富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因此,要在统筹部署、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实践中厚植助推共同富裕的文化氛围。一是弘扬尊重知识人才、尊重劳动创造的社会风尚。教育是传播知识的渠道,人才是知识资源的载体。要在全社会营造全民阅读、终身学习、积极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环境氛围,借助科技现代化推进教育数字化,以科技现代化、教育数字化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努力形成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共建共享新模式。二是抓住为人民谋幸福的关键着力点,开展以人才创造价值、科技创造未来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讲好劳模劳动故事,弘扬大国工匠精神,鼓励更多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为国家高端制造产业等实体经济贡献智慧和力量,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的理念蔚然成风。三是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共同富裕要走好创新之路,而创新是一种探索性的实践,充满艰难和风险。鼓励创新,就要包容多样,宽容失败,要给教育、科技领域的创新性探索预留更多更大的自由空间。四是进一步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协同发展理念。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完善教育体制机制,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教育更加公平优质;进一步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引导青年人才成为科技创新生力军,让本土科技创新品牌越来越强;深化对人才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完善人才战略布局,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做到悉心育才、真心爱才、精心用才,让人才越来越“受宠”。只有形成良好的浓厚的文化氛围,才能真正把与“教育、科技、人才”相关的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集聚起来,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结  语
百年风云激荡,奋斗铸就辉煌。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紧紧依靠人民伟力,共同富裕才能逐步成为现实。在各个历史阶段,党始终重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作用,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承前启后、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光荣传统。“教育、科技、人才”在发展嬗变的过程中均彰显出富民强国的价值取向,是实现个人财富和社会财富持续增长的重要助力,具有夯实人民幸福之基、厚植群众幸福之本的功能效用。新时代,须进一步理顺教育、科技、人才资源的供给关系,并从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统筹配置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以增强“教育、科技、人才”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匹配度和贡献度,继而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强劲动力。
编辑:翦榛
文章见《中州学刊》2024年第8期“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研究栏目,因篇幅所限,注释、参考文献省略。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059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