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87026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比上半年加快0.5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4.8%,二季度同比增长0.4%,三季度同比增长3.9%。从环比看,三季度GDP增长3.9%。
国家统计局表示,今年以来,国民经济顶住压力持续恢复,三季度经济恢复向好,明显好于二季度,生产需求持续改善,就业物价总体稳定,民生保障有力有效,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
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三季度GDP增长基本符合预期,数据显示经济持续回温。展望四季度,全球经济放缓将会抑制出口动能,但稳经济政策作用继续发挥,内需仍然相对稳健,经济增速会较三季度有所好转。稳增长政策须保持力度,持续推动经济恢复。
经济企稳回升态势进一步确立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首席专家杨畅对记者表示,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经济持续回温。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3.9%,较第二季度加快3.5个百分点。从环比表现来看,经济已进入修复通道,内生动力有望驱动四季度经济增长向潜在增速回归。面对今年上半年部分城市全域静态管理,下半年疫情多点散发的环境,经济仍然表现出较强韧性。
“经济已走出二季度低谷,企稳回升态势进一步确立。”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告诉记者,8月份以来,在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下,多项经济指标已经显示我国经济正在改善,9月份大部分经济指标继续上行。
一是工业生产持续向好。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较8月份加快2.1个百分点。9月份,制造业PMI重回扩张区间,大、中、小型制造业企业PMI全面回升,分别为51.1%、49.7%和48.3%,分别较上个月提高了0.6、0.8和0.7个百分点,其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景气水平更是由降转升。
二是投资对经济的托底作用不断强化。1—9月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5.9%,较1—8月份提高0.1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小幅回升。9月份当月,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都实现了两位数增长,房地产投资降幅也较8月份有所收窄。同时,投资结构不断优化,1—9月份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3.4%,增速比1—8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比全部制造业投资增速高13.3个百分点。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总体来说,三季度受疫情反复、高温限电、房地产低迷等因素拖累,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下沿。但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不断发力,内需推动经济保持恢复向好态势。
但杨畅表示,回温过程中呈现出“生产强需求弱”的不均衡特点,工业生产月度环比增长0.84%,是近期月度高点。固定资产投资月度增速小幅回升0.1个百分点,消费月度增速出现回落。不均衡也反映在需求内部。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基建投资仍是拉动投资的主要动力,房地产开发投资仍在负增长区间。在消费中,粮油食品等必需消费品环比增长8.5%,但可选消费品中的烟酒、化妆品环比增速相对偏低,房地产链条上的家电、家具消费仍然偏弱。
展望四季度,温彬表示,全球经济放缓将会抑制经济动能,但稳经济政策作用继续发挥,经济增速会较三季度有所好转,预计同比增长4%左右,全年增长3.5%左右。
杨畅认为,从往年GDP增长的季度表现来看,四季度GDP增速仍然有望取得全年高点。综合来看,2022年全年GDP增速有望落在3.5%-4%的区间范围内。
稳增长政策需保持力度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0月12日发布的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测,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仍为3.2%,但2023年将放缓至增长2.7%,低于此前预计的2.9%。IMF对发达经济体通胀预期普遍上调,今明两年的通胀率分别上调0.6%和1.1%。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学者对记者表示,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主要发达经济体普遍采取超大规模量化宽松和财政刺激政策,已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能源等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以及通胀高企埋下了伏笔。俄乌冲突将进一步使得全球通胀水平居高不下,美联储被迫连续大幅加息,明显增大了全球经济金融风险。今年以来,人民币中间价已累计下跌11.53%,离岸市场累计下跌13.4%,我国国内货币金融政策空间进一步受限,相关风险也明显上升。
上述经济学者表示,当前,我国输入型通胀及能源安全风险总体仍处于可控范围。为此,我国需抓住时间窗口,全面贯彻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市场预期,在确保能源稳定供应的前提下,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举措全面落地、充分显效,有效防范和化解全球性金融风险溢出效应。具体而言,一是要落实好现有财政金融措施,包括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专项再贷款、财政贴息等政策。二是在人民币汇率可控前提下,适时出台适度的逆回购和降准等措施。三是继续落实扩大汽车消费,支持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同时开展家电以旧换新,推进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四是多方发力,促进餐饮、住宿等行业恢复发展。
叶银丹也表示,稳增长政策需保持力度,持续推动经济恢复。当前经济呈恢复态势,但在疫情散发风险仍存的背景下,经济恢复的基础仍不牢固,消费、房地产等仍是经济恢复的薄弱环节。
未来,宏观政策一方面要统筹疫情防控和消费促进工作,持续优化疫情科学防控,减小对消费恢复的冲击;另一方面要保持对于小微企业、房地产、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线下零售等经济薄弱领域的支持力度,持续巩固这些领域的恢复基础。此外,还要继续加大稳就业、保民生政策力度,加大对低收入人群保障力度,逐步改善居民对未来经济和收入的预期,形成预期改善、消费增长、经济恢复的良性循环。(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