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第十次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下称《方案》)。《方案》部署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政府职能深刻转变,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着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稳住宏观经济大盘,推动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稳住宏观经济大盘,推动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的重要基础是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以积极有效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这一点在《方案》中进一步作了强调:要加快推进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以及省级规划的重点项目尽快落地。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6%,增速比1~8月份加快0.3个百分点,连续五个月回升。另有数据显示,今年10月的前半个月,全国重大项目开工26项,总投资约2470亿元。投资,尤其是重点项目的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重点项目需要巨大投资,这些资金从哪里来,上述《方案》明确了三个重点方向。
首先是要充分利用政策性金融工具。
具体包括,要依法盘活用好5000多亿元专项债地方结存限额,与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相结合,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同时,指导政策性开发性银行用好用足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额度和8000亿元新增信贷额度,优先支持专项债券项目建设。
其次是要持续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这其中国有银行要带头。
今年上半年,六大国有银行实现净利润6371亿元,平均每天约为37亿元。在经济总体形势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国有银行应该减其利、尽其责。《方案》明确,要完善对银行的考核办法,银行要完善内部考评和尽职免责规定,形成激励机制。也就是说,在符合国家大政方针和监管规范的前提下,银行业有了更大的探索空间。
其三是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本的力量,重点项目建设离开了社会资本的支持就是“独木难支”。
《方案》提出,要注重创新机制,发挥对社会资本的撬动作用。“撬动”其实就是说要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但要真正撬动社会资本,就必须强化市场性原则。没有“市场化”这个基础,很多设想就会停留在纸面上。
“市场化”在上述《方案》中多次被强调,包括按照“市场化”原则加大对重要项目建设的中长期资金支持力度、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和传导效应;也包括鼓励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等通过银团贷款、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按照市场化原则加大对重要项目建设的中长期资金支持力度等。
总之,重点项目需要巨大投入,也会对经济增长起到拉动。但是,政策性投入毕竟是有限的,也不是可以持久的。重要的是社会资本的投入,而社会资本的投入必须以市场化为基础。(来源: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