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于长革(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 2022年我国经济遭受“超预期”因素冲击,实现3%的经济增速实属来之不易。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这个增速与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根据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进行测算,我国经济总量折为人均GDP要再翻一番,这就需要争取GDP年度实际增速达到4.7%以上,并且要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以带动汇率合理升值。 2023年开启新局,当务之急是使经济增长回归正常轨道,即实际增速要达到5%左右的潜在增长水平。这既是当下稳增长的迫切要求,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长期发展目标起步阶段的关键点。 首先要从改善预期、提振信心入手,进一步激发微观主体活力。企业活力源于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合理分工和有效配合,凡是市场能自主调节的就让市场来调节,凡是企业能干的就让企业干。该放给市场和社会的要放足放到位,法无禁止即可为;该政府管的要管好管到位,严格依法行政,切实履行好政府的职责。要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不仅要从理论上讲清楚,而且要从法律和制度上把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竞争中性落实到位,在市场竞争、生产要素使用、产权保护等方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使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的权益得到切实保证,同时也要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做大做强。要对近年来出台的阶段性减税降费政策进行系统梳理、分类和评估,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特别是要将那些能转换成长期制度安排的临时阶段性政策尽快转化,避免出现到期之后的不确定性,着力稳定和改善预期,提振市场信心。 然后则是积极财政政策要进一步加力提效。第一,要合理安排赤字率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保持适度的财政支出强度,加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财力保障。2023年,年度赤字率可考虑提高到3%左右,新增专项债规模应不低于3.65万亿元为宜。同时,要进一步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国企国资利润上缴依然有一些空间。 第二,加力恢复和扩大消费,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2023年要把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抓手。首先,要进一步创新消费刺激政策,除发放消费券外,中央财政要以扩大消费能力作为落脚点,通过增加转移支付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对特殊人群进行多种形式的补贴支持,筑牢民生“底板”;改变补贴方式,从具有限定性的消费券向现金直补的方向转变;择机灵活实施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等政策,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和养老服务等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扩大结构性消费。 扩大消费,归根结底需要依靠居民收入的增加作为支撑,没有收入的可持续增长,消费难以真正扩大。因此,要进一步落实好收入支持政策,除对特定的低收入群体在收入上给予一定的支持保障(包括发放现金)外,要从稳就业上下功夫,适当增加就业补助资金,支持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不仅要保就业,而且要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提供更多的工资性收入。进一步优化相关税费政策,规范国企出资人的职责,加快促进资本市场的繁荣,多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稳定扩大消费需求。 第三,扩大有效投资,高效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要充分用好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专项债资金,适量扩大专项债券资金投向领域和用做资本金范围,注重提高专项债的使用效率,持续形成实物工作量和投资拉动力,确保政府投资力度不减。继续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等筹集资金,加大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 政府投资相对于市场投资来说数量较小,因此要更好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与撬动作用,通过政府投资带动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民间投资是支撑我国投资增长、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的重要力量,是拉动投资增长的主力军。因此,要大力支持民间投资参与“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等重点建设任务和科技创新项目建设,有效带动扩大全社会投资。 此外还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潜在经济增速和平稳合理的物价水平匹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要适时调整、有进有退,通过和财政政策配合,引导金融机构保持对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区域协调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货币政策要统筹内外均衡,以稳定国内经济为主,防止资本大进大出,保持人民币在合理均衡水平的基本稳定。(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23年02月0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