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王小兵 康春鹏(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主任、研究员;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副研究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互联网、发展互联网、治理互联网,统筹协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安全重大问题,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互联网发展治理实践相结合,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提出一系列重大举措,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仅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治网之道,而且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网络强国战略思想。党的十九大把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提升到基本方略的高度,提出要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农业农村信息化格外关心,多次要求瞄准农业现代化的主攻方向,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和经营网络化水平;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进农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面向城乡基层特别是农村这片广阔沃土,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这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农业农村及信息化工作部门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准确把握数字乡村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信息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制高点。领导干部必须从历史、现实和发展三个维度认识数字乡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主动迎接挑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增强科学领导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一)从历史看,建设数字乡村是抓住机遇的必然选择
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正在经历信息革命。信息技术同生物技术交叉融合、协同发展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突出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信息化进入了大数据发展的新阶段,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数据日益成为重要战略资源,数字技术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数字经济日益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形成历史性交汇的重大机遇,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乡村发展道路,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提升乡村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二)从现实看,建设数字乡村是迎接挑战的责任担当
“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目前,我国有承包耕地的农户2.07亿,通过土地流转经营30亩以上的农户数仅占全国总农户数的5%。户均规模仅相当于欧盟的1/40,美国的1/400,即使将来城镇化水平达到70%,还会有4亿多人生活在农村,“大国小农”将是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演进过程中长期伴随的基本特征,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任务艰巨,城乡数字鸿沟面临拉大的风险。要化解这些挑战和风险就必须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以数据链带动和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形成多链联动模式,支撑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建立起农民生产与市民消费的无缝对接机制,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和融合提供科技支撑和数字化的现实途径。
(三)从发展看,建设数字乡村是顺应大势的主动作为
当今世界,各大国均把信息化作为国家战略重点和优先发展方向,数字技术、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国家之间竞争的焦点,数据已经成为与农业时代的土地、工业时代的石油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尽管这些年我国数字乡村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与工业和服务业相比,农业数字化转型速度亟待加快,数字技术普及应用亟待提升,数字经济潜力亟待挖掘。要充分运用信息化引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乡村治理,通过数字乡村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三农”融合,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生命“四生”协调发展,全方位支撑产业振兴、带动人才振兴、引领文化振兴、加速生态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二、农业农村信息化为数字乡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网络强国战略思想,始终瞄准农业现代化主攻方向,立足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推出了系列配套政策文件,举办了系列重大活动,实施了一批重大工程项目,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各环节的加速融合。相关部门的领导同志要把握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和取得的成效,并在此基础上谋划新的发展大计。根据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监测,2019年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综合水平为36%,最突出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产品电商快速发展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农产品电子商务国。近年来在视频直播、网络带货等新型电子商务的创新推动下,农产品电子商务持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2019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农产品交易总额的比重已达10%,其中贫困地区为9.4%。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农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成为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和突破口,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超常规武器”,取得了超出预期的好成效。
(二)智慧农业应运而生
虽然我国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农业生产数字转型正在加速推进,消费互联网不断向产业互联网延伸和拓展。2019年全国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为23.8%,其中,种植业17.4%,设施栽培41.0%,畜禽养殖32.8%,水产养殖16.9%。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智能化养猪场已经成为近两年生猪产能恢复的主力军,智慧农业、无人农场在安徽芜湖、黑龙江建三江、浙江湖州、四川崇州等地破土而出,数字技术开始落地见效。
(三)数字治理扎实推进
数字化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科技支撑。“智治”创新完善了法治、德治、自治基础上的乡村治理体系。2019年利用数字技术实现行政村党务、村务、财务公开的综合水平已经提升到65.3%,其中,实现党务公开的为66.7%,村务公开的为65.6%,财务公开的为63.7%。现代信息技术让党务、村务、财务更加透明公开,农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得到更好地维护。行政村“雪亮工程”覆盖率达到66.7%,乡村居民的安全感得到明显增强。
(四)信息服务加快普及
“三农”综合信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2019年已建有电子商务服务站点的行政村共33.6万个,行政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覆盖率为74%,比2016年底提升了48.9个百分点,贫困地区覆盖率为69.4%。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运营的“益农信息社”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农民办事足不出村正成为现实。创新完善“互联网+农技推广”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运行了“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为560多万农业专家、农技推广人员、职业农民提供在线学习和服务。当前,手机正在成为“新农具”、数据正在成为“新农资”、直播成为“新农活”,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
(五)市场主体作用凸显
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数字乡村建设协同推进机制开始发挥作用,企业主动投入、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广泛参与的共建格局正在形成,市场主体正在成为数字农业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2019年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财政投入超过180亿元,而社会资本投入接近480亿元,社会资本在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总投入是财政总投入的2.6倍,全国范围内社会资本投入超过财政投入的县域962个,财政的撬动作用得到显现。
当前,农业农村数据资源最为丰富,农民对数字技术的需求最为迫切,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潜力最为巨大。但数字乡村建设还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行业应用不充分,财政投入明显不足,数字技术推广应用与生产需求脱节,应用场景找得不够准;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能够掌握运用数字技术的农村人才缺乏问题日益突出。
三、数字乡村建设中形成的经验和做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基本方略,坚持把信息化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制高点,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形成了许多经验做法。相关部门的领导应该认真总结,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采取综合措施加以优化,加快数字乡村建设。
(一)创新完善政策体系
加强顶层设计,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都对数字乡村作出部署,特别是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农业农村部先后就“十三五”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农业电子商务、农业农村大数据、数字农业农村发展等出台规划、指导意见、行动计划。同时,通过召开“互联网+”现代农业大会、举办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博览会等重要活动,推动地方积极出台配套政策,营造了农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持续实施农村宽带网络工程,推动落实农村网络提速降费政策,加快补齐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短板,农村网络基础支撑能力得到大幅提升。自2014年以来,持续开展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和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基本实现了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培训体验服务进到村、入到户,有效缩小了城乡数字鸿沟,利用互联网把村子推向世界,把世界带进村子。[4] 目前全国行政村通光纤和宽带的比例已经超过98%,乡村宽带建设提前一年实现“十三五”目标,城乡互联网普及率的差距呈现加快缩小态势,2020年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已达55.9%。
(三)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
按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改革取向,针对农业农村的弱质性,在投资、税收、用地、用电等方面,对工商资本、返乡下乡人员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推动农业农村创业创新,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政策,极大地提高了市场主体在农村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积极性。农业互联网企业不断涌现,特别是一些大型互联网平台企业纷纷进军农村市场,传统农业企业也纷纷向数字化转型,形成了农村创业创新的热潮。[5] 据调查,2019年各类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数量已达到850万人,55%运用了“互联网+”等新模式。
(四)做好试点示范和培训引导
坚持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原则,数字乡村一定要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赚,激发农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内生动力。自2012年以来,农业农村部相继实施了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示范、农业电子商务、农业农村大数据、信息进村入户、“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等试点项目。特别是实施数字农业试点项目以来,重点建设了数字农业创新中心、单品种全产业链大数据和数字农业试点县等三类项目,有效助推农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此外,连续5年组织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培养高素质农民,累计培训受众人数超过6000万人次。
四、数字乡村建设未来五到十五年的目标定位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的战略高度,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作出战略部署,专章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安排,并在全会的政治文件中首次提出建设智慧农业,同时在“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这一章中,专节对加快数字化发展作出部署。[6] 负有数字乡村建设历史重任的领导干部,在未来的数字乡村建设中,必须紧扣“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定位,科学规划、有序推进。
一要紧扣“三新”进行定位。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从新阶段看,大数据已经成为新阶段的重要特征,没有信息化就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从新发展理念看,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是当今时代创新最活跃的两大领域,全球农业进入第三次绿色革命的数字化时代;从新发展格局看,数字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消费需求潜力、更好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都需要数字技术提供强大支撑。
二要紧扣“一个主题”进行定位。“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根据我国发展方位、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农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做到产量高、质量优、生态绿、效益好、竞争力强。这就要求以信息革命推动农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三要紧扣“两个基本实现”进行定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两个“基本实现”都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目标,都需要着力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和经营网络化水平,着力提高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让农民实现数字化生产、过上数字化生活。
四要紧扣“三件大事”进行定位。“十四五”时期要实现农业更加稳固,就要重点抓好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农村现代化这三件大事。为此,必须把推动数字乡村作为乡村建设行动的重要内容,统筹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和乡村数字治理,让城乡居民在分享信息化发展成果上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五、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乡村发展道路
从“十四五”到2035年,将是农业农村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级有关部门的领导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部署要求,抓好贯彻落实,立足国情农情,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加快建设数字乡村,坚持和探索中国特色数字乡村发展道路,确保数字乡村在新征程上行稳致远。
(一)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编制数字乡村建设规划,积极谋划、加快建设部省两级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全面提升数据传输、存储、运算、分析能力。推出一批农业数字创新中心、全产业链大数据和数字农业应用推广基地等重大工程项目。推动农村千兆光网、5G、北斗导航、遥感卫星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向田间、圈舍、鱼塘延伸,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大规模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畅通农产品网络销售渠道。持续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促进公共服务向村社延伸。加快建设“一江两湖七河”信息化监管平台,为“禁渔”等执法管理提供新手段。
(二)抓好数据资源建设
建立健全数据资源目录和标准体系。加快构建“天地一体化”数据资源采集体系,在创新完善传统监测统计制度的同时,大力拓展互联网、物联网等在线数据采集渠道,探索把益农信息社建成采集农情、社情的“传感器”。推动形成政务数据、行业数据、社会数据、企业数据汇聚、共享、利用的机制,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统筹建设“三农”专题数据库和农业农村大数据决策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大数据挖掘、分析、预测能力建设,为科学决策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三)抓好应用场景建设
针对农业的问题和痛点,充分发挥大数据预测预警和优化投入要素结构两大核心功能,确保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疫病防控、精准作业、产销对接、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见到实效。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创新集成、转化推广。选树一批智慧农业、数字乡村示范典型,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
(四)抓好智能装备建设
加强农机智能制造、农业物联网、传感器、芯片等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切实解决“卡脖子”问题。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机购置补贴、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等现有项目资金渠道中,加大对智能装备购置和数字化解决方案的投入力度,以此带动国产化,促进量产,降低使用成本。
(五)抓好机构队伍建设
创新的本质是科技,关键在人才。数字乡村建设要靠专业化、高素质的干部人才队伍。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农业农村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的组织领导,理顺管理体制,加快职能转变,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推动教育部门在相关大学、职业学校创新设置农业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专业及课程。加强农业科学院、农业大学等科研、教学单位的农业数字技术创新团队建设。同时要加大培训力度,发展面向乡村的网络教育,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数字技术应用技能。(来源:《中国领导科学》2021年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