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版块   人才振兴   秦刚: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发展及其深远影响
返回列表
查看: 250|回复: 0
收起左侧

秦刚: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发展及其深远影响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5万

帖子

253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535735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2-1-6 09: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秦刚(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原主任)

  01、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
  在追求强国富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把科学社会主义运用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相继开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赢得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加快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步伐,充分展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开创走向社会主义的独特道路。按照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来说,实现社会主义,必须依靠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方向和人类的未来。无产阶级革命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途径。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生产力发展比较落后、工人阶级人数比较少的国家,如何进行革命并走向社会主义,必然会遇到许多不同于科学社会主义经典作家观察到和分析过的问题。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同时,依据中国革命实际,开创了一条通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革命道路。
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中国革命的前途虽然是社会主义,但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这一革命要经历一个特殊的过程,即先进行民主主义革命,然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只有完成了前一个革命过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过程。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不仅如此,由于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工人阶级人数少,农民占了人口大多数,这也决定中国革命要走出自己的道路。据此,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思想,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的突出特点是,以农民为主体、以土地为中心,而且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联合革命”。这样的“联合革命”,必然产生人民的“联合政权”。毛泽东同志把这个“联合政权”叫作“人民民主专政”,并指出,“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人民民主专政作为一种新型国家政权,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和论证的无产阶级专政。其实质体现,就是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创造社会主义革命的和平方式。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必须要经过一个“把环境和人都加以改造”的过渡时期。这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革命进程,用和平的方式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党的一个根本任务是要稳步地促进两个转变:一是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二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规划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路径。毛泽东同志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采取和平方式,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改造与工业化建设结合起来,把经济制度的改造与人的改造结合起来,把消灭剥削阶级和改造剥削阶级分子结合起来,不仅实现了社会变革,也保护和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用的方法是和平的方法。”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出发,采用和平的方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地解决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的问题,这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
  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把科学社会主义运用到中国革命实践的过程中,在取得革命胜利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个深刻认识,这就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从本国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在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党也努力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结合在一起,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过程中,努力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发展新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运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凭借自己的力量,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同时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伟大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这期间,毛泽东同志在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也提出了很多新的思想观点。如: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要处理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种关系;要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要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学进步;要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注意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要按照“长期并存、相互监督”的方针,处理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要建立一定的制度来保障群众路线和集体领导的贯彻实施,避免产生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减少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要维护世界和平,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问题,争取较长的和平时间发展自己,等等。这些思想观点,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来源。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开创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不断改革、经常变化的社会。这意味着,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常态,将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进步过程中,是促进社会主义社会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方式。
  在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改革开放看作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并在改革开放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总结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新命题。这个新命题的提出,集中反映了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作出的新的思考。它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问题,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的时代特征和实践特色。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特别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时代主题论的提出,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实理论基础。
  在坚持、捍卫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以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相继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此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依据改革开放的新经验新认识,进一步解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纪之交面临的新问题,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科学发展观集中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视野,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进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实践具有不同的内容,并呈现不同的特点。
  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具有许多新的特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探索解答中国问题的同时,也探索解答了当今世界问题。其中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和理论判断,既是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总结,也是对当今世界问题和人类发展问题作出的深刻思考,因而具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视野。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并对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这些新的战略部署,包含着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也体现着对当今时代潮流和世界发展必然趋势的科学判断。
  02、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世界意义
  进入20世纪以后,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实践,并由一国实践发展为多国实践。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产生了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的两个大党、两个大国,即俄国共产党和俄国社会主义实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俄国共产党进行的社会主义实践对科学社会主义有坚持、有发展,但后来思想日趋僵化、制度失去活力,最终由改革变成改向。中国共产党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时代特征相结合,创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不仅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也具有超越地域的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推进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中国革命的胜利尤其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最重大的事件。社会主义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变为一种社会实践,是社会主义从一国向多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它开辟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地域,“极大地支持和推进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
  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提出了用社会主义救中国的鲜明主张,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上把中国成功引入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一革命及其胜利成果,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国家的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事业,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广泛发展,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力量,极大地改变了20世纪世界形势和国际格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正确性,同时也证明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只要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各国实际相结合,就能使科学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就能使社会主义事业得到不断拓展。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也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实现了国家从贫弱落后到繁荣强盛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进而奔向现代化的历史性跨越。这样的实践成就,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内在优越性,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在世纪之交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持社会主义不动摇,巩固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中国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使科学社会主义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把科学社会主义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巨大的实践成就和理论创新,成为世界社会主义潮流的引领者。
  拓展了走向现代化的新道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实践的最显著成就,就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一条走向现代化的新道路。这条新道路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超越,“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发展进程决定了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唯一出路,而世界的历史发展进程又决定了现代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走向。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结合,是中国社会发展融入世界发展进而摆脱落后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伊始,就和工业化、现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开始,毛泽东同志就经常用工业化、现代化来讲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意义以及中国社会主义的前景,指出:“中国的前途,就是搞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同时,他也强调,中国共产党担负的一个重要历史任务,就是要“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命题。他认为,社会主义是中国走向和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途径,现代化是巩固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必要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使社会主义与现代化成为更加紧密的一体化进程、一体化事业。其关键点,都是围绕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展开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目标,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属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特征。现代化的目标,体现了现时代和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社会主义的要求,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和人民群众的追求和愿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走向现代化的新道路,是以消除阶级剥削、阶级压迫和阶级对立为前提的。正是有了这样的前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才能消除社会的对抗性,把社会整体利益置于发展的首位,避免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因对抗性的存在而导致的社会冲突和社会动荡,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对抗性是资本主义与生俱来的本质”,“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冲突”就是其首要的表现。这种对抗性和冲突的存在,使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剧烈的社会动荡,并不时陷入发展的困境。社会发展中的对抗性消除,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重要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走向现代化的新道路,坚持和平发展、互利共赢,也超越了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和殖民掠夺的发展途径。对外扩张是资本主义的本质体现,也是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一个显著特征。美国学者约瑟夫·熊彼特很早就指出,资本主义开启了“海盗式的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进程中,大都伴随着对外扩张和资源掠夺,同时伴随着对外输出宗教、文化和价值观的殖民印记。所以,在西方国家现代化繁荣的背后,大都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各种牺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是和平的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拓展的现代化道路是和平的现代化道路。在坚持和平发展过程中,中国始终寻求与各国互利共赢、合作发展,并以自身的发展促进和带动世界的发展,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机遇。这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给世界留下的发展轨迹,也是为世界发展作出的贡献。
  树立了社会主义实践的新榜样。无论是走向社会主义,还是追求现代化,都不可能有适合一切国家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但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和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中,任何一种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形成之后,都会产生相应的榜样效应,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在当今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巨大成功和显著成就,成为社会主义实践的新榜样,并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尤其是各国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也需要有可供学习、仿照和借鉴的道路榜样或制度榜样。无论是道路榜样还是制度榜样,都是社会发展中一种思想理念的具体化、形象化,也是一种思想理念的载体。它所产生的影响、发挥的作用,往往比单纯的思想理念更直接、更具体。社会主义首先在东方国家成为一种社会实践,主是因为有俄国十月革命的榜样作用和示范影响。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东方国家的传播,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东方国家的影响越来越大。十月革命也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传到了中国,使探索中国出路的先进分子摆脱了对西方路径的依赖,有了新的目标和方向。如果没有十月革命,很难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迅速和广泛传播,即使有传播也不会产生那么大的社会影响;如果没有十月革命,中国也许会有新的革命的发生,但不可能一开始就有那么明确的方向,有那么开阔的视野,也难以很快就发挥那么大的作用、产生那么大的影响。社会主义在东方国家的兴起,给社会主义带来了全新的视野,但由此也带来了一个历史性的难题,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模式一度成为社会主义的榜样,并对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逐步失去了它的积极影响和重要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开创,为社会主义实践树立了新的榜样,并产生了新的榜样效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和发展,实现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全面创新,并展现了现代社会主义的新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利益置于首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依靠人民推进社会发展、创造丰功伟业;不断推进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把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落到实处,保障国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使公共权力运用能够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把国家制度完善和治理体系纳入法治化轨道,使社会生活在法治轨道上有序运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着重解决发展中的差距问题,让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始终尊重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心人的需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们的多元化需要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充分保障人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文化权利,尊重人的个性差异,维护人的尊严,为个人自由表达思想、发表意见提供更多的渠道和平台;坚持开放发展、和平发展,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并用中国的发展带动世界发展。这样的实践及其显著成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巨大的影响力、感召力。
  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个新形态就是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它反映着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顺应着人类文明进步的趋势和走向,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
  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它的形成和发展反映着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进步状态和发展趋向。如果按区域划分,人类文明有东方文明、西方文明,包括中华文明、希腊文明、埃及文明、罗马文明、印度文明等;按生产方式划分,人类文明有农业文明、海洋文明、商业文明、工业文明等;按文化类型划分,人类文明有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和儒家文明等;按成果划分,人类文明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等。任何一种文明都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都是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每个时代都不同程度地为人类文明注入新的成分,每个时代都会有新的创造,激发新文明的产生。任何文明的产生,都有各自的规律和轨迹,带有各自的历史特点。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是以自身的文明表达自己的追求,也以自身文明反映自己生活的内容。
  创造社会主义新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当今世界和人类社会的突出贡献。无论是从实践来说,还是从人类历史进程来看,社会主义的发展都始终伴随着文明的积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社会主义文明,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制度文明等各个方面,也包含着价值追求、道德观念、审美意识等各种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造和积累的成果。这种文明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进步,也体现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人类的一切文明创造活动总是渗透着民族精神,体现着对已有一切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社会主义文明,作为一种新型文明形态,有人类文明的共性,更有社会主义文明的特性,其共性与特性不仅表现在文明的形式上,同样也反映在文明的内容上。它是在彻底消除资本主义制度对抗性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既传承了中华文明,也吸取了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社会主义文明以其独特方式引领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提供新的理念、新的智慧。
  03、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经验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历经了从革命到建设、到改革、再到新时代的长期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党和人民创造和积累了许多重要经验。这些经验,对任何政党、任何国家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都有启示意义。
  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立足于基本国情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就是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来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走自己的路。马克思、恩格斯很早就指出,对于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更加充分地证明,只有立足于本国国情,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使科学社会主义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明确提出用社会主义救中国的鲜明主张。但当时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又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这同马克思恩格斯着重研究的西方社会有着明显的差别,同列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俄国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正是立足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基本国情,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才成功开创了一条独特的革命道路。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立足于基本国情,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一条重要经验。
  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邓小平同志作出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立足于这个基本国情,我们党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着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确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步骤,确立从摆脱贫困到进入小康社会、再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体系;坚持在改革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以人民群众的美好期盼为奋斗目标,在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同时,不断改善党的领导。这些实践举措,既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坚持,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创新发展。
  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必须顺应时代潮流。社会主义是历史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产物。世界交往的扩大及经济联系不断增强,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条件。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必须顺应时代潮流,把社会主义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使社会主义获得更大更好发展。
  进入20世纪中后期,国际形势在动荡中逐步发生新的变化。各种力量的分化和组合,带来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同时,经济全球化浪潮也再次出现了高涨趋势。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创造了条件,和平与发展逐步成为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扩大,促进了世界各国在经济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各国经济在交往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局面。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人类共同问题的凸显,使超越社会制度及意识形态差异的交流合作得到了加强和扩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必须从关注阶级利益和革命问题转向关注国家利益、人类共同利益以及世界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在一起,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相对接,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中获得了更大发展空间。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把公平、共享的理念带入经济全球化,努力使社会主义与经济全球化能够相互促进、同向发展。
  在总结概括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以及世界各国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回应时代要求,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解决当今世界新问题、推进人类社会进步的新思想。其核心,就是坚持和平发展,促进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挑战,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和谐世界。这一新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对当今世界基本态势及其发展趋势作出的新判断、新预见,也反映了党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对人类历史进程的把握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为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必须体现历史文化传统。社会主义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社会主义在任何国家的实践,都会渗透着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也会影响着社会主义的历史演进路径,形成其独有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必然带有鲜明的中华历史文化的色彩,并体现着对中华历史文化的传承。中华历史文化不仅赋予社会主义实践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为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
  如果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根基,那么,中国的历史文化就是中国社会主义的思想资源、文化底蕴。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过程中,始终把科学社会主义同历史文化相融合,使社会主义实践能够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土壤中。这不仅使社会主义理论能够不断汲取中国历史文化的营养,也使社会主义实践更好地贯通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由此,如“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小康社会”等这样一些具有中华历史文化底蕴的词语,必然融入中国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成为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相适应的基本理念、价值追求。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在使科学社会主义同中国历史文化相融合的同时,也使中国历史文化得到了创造性转化和时代性提升。如“以民为本”“天人合一”“自强不息”“义利统一”“求同存异”“天下大同”等这样一些思想观念,都在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得到了升华,具有了社会主义的属性和时代特征。
  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必须着眼于解答实践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在解答实际问题过程中推进事业发展、实现理论创新,并用新的理论成果引领社会发展和进步,这也是我们党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经验。
  解答实践中的新问题,引领社会发展进步,是理论的作用和意义所在。解答问题也是理论创新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他还强调:“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党在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过程中,始终是围绕着解答中国问题以及世界问题展开的。任何问题的解答和解决都不是一劳永逸的,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问题更是如此。实践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必然会有许多新的问题要解答。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进程来看,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也会越来越多。不断解答新问题,理论才能有生机和活力,才能与时俱进。我们党对中国问题的解答,从来都不是封闭孤立进行的,而是把中国问题置于世界大局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去思考,与世界问题以及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相联系,提出许多新观点新判断,既是对中国问题的认识,也是对人类社会共性问题的回应。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论视野,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既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也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其经验也因此具有更广泛的借鉴意义。(来源:《学术前沿》杂志2021年11月下)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1872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