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受疫情、通胀等多重因素影响,2022年对于中国经济来说是极为特殊的一年。那么,2023年中国经济将面临怎样的困难,其中是否又蕴含着相应的机遇。 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2022年会中,包括中国银保监会原副主席王兆星、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以及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等在内的多位大咖齐聚一堂对上述话题进行了探讨。 对未来给予乐观预期 管涛认为,明年经济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比方说疫情的持续冲击,有可能会对我国的潜在产出产生一定的抑制效应;另外,全球主要央行以美联储为首明年货币政策进一步紧缩,特别是今年年底,日本央行出人意料的扩大了收益率曲线的调整空间,预示着有可能明年日本央行的货币政策也会进行调整。这对中国经济将会带来直接和间接影响。发达经济体货币集体转向对中国的影响,将会从今年的金融冲击为主,演变为金融+实体经济的双重冲击。 “由于百年变局的演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产业外迁,还有小院高墙、脱钩、断链这些风险,明年对中国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还会进一步显现。我们现在应该对明年可能遇到的一些坏的情况提前有所打算。”管涛表示。 尽管困难重重,多位专业人士还是对未来给予乐观预期。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尹艳林指出,2022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极为特殊、极为困难的一年。展望明年,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很多,但发展的有利因素增多,经济运行有望整体好转。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2年取得的成就实为不易,要倍加珍惜。尹艳林认为,这种不易集中体现在三个超出预期,即疫情冲击超出预期、外部环境震荡超出预期、美国宏观政策走向超出预期。“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国经受住了考验和挑战。全年经济增速与年初预期目标虽然有较大差距,但发展质量、科技创新等结构性指标都有较好表现,特别是就业、物价基本稳定,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 尹艳林表示,展望2023年,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很多,外部环境仍动荡不安,世界经济可能面临滞胀风险,外需收缩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大加深。从国内看,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三重压力”仍然较大,但发展的有利因素增多,经济运行有望整体好转。这既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目标要求,也是明年我国经济将大概率呈现的发展趋势。 朱光耀指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确定的经济工作指导方针,中国经济2023年一定能够实现好转,并迅速回到5%-6%的增长水平。 朱光耀表示,《世界银行发展报告》综合分析2023年经济前景时指出,如果最坏的情况发生,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将只有0.5%。“(这一判断)实际上就可能出现同1982年全球债务危机发生后对世界经济严重冲击的状况,全球经济在2023年陷入一场全面的衰退,看来很难避免。现在关键要研究的问题是这场危机的范围多广,持续时间多长,在这场危机爆发的同时,一些主要经济体,经济、金融的表现。” 朱光耀提示,在这个过程中,我国需特别警惕西方主要经济体自身货币政策“急转弯”之后,对其自身的反噬作用。“2023年,仍旧可以说外部环境是风高浪急。”朱光耀表示,新的一年,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要部署。其中,他特别强调,要重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强自立,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的底线,要把这几大政策统筹协调,要更大力度的吸引国外直接投资,要推进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坚持真抓实干、激发全社会干事业、创业的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 稳定预期、提振信心 明年具体政策该如何落地、重点发展方向在哪,多位专家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则表示,推动经济回升的当务之急是稳定预期,提振信心。 王一鸣指出,改善预期,提振信心,关键是提振企业和企业家信心。“经济增长动力来源于企业,源于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王一鸣表示,改善预期,提振信心,首先要对症下药,消除市场顾虑,让企业和企业家吃定心丸,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而最紧迫的是要调动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经济高速增长奇迹,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激活民间投资热情,把蕴藏在民间的资源充分调动起来。 王一鸣认为,影响预期的主要因素包括政策是否稳定、营商环境是否有利于民营企业公平竞争、财产权是否得到有效保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实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23日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2022年会中表示,要千方百计地稳定市场的信心,核心在于切实改革开放。 “一打政策不如一项行动”,祝宝良指出,鼓励民营经济,平台经济、民营房地产企业能不能一视同仁,真正鼓励他们发展,外商投资企业能不能开始到中国来投资,真正打消他们的疑虑,“做到这一点,民营经济预期就可以改善了。”一旦市场预期有所改善,财政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政策的效率、作用就可能加强,投资乘数、货币政策效应就可能提高,政策才能真正加力提效、精准有力。 祝宝良还称,明年应该把稳定房地产的需求和投资,作为稳定经济增长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要鼓励支持房地产的贷款,不应该排除通过降息,特别是降按揭贷款利率等一些配合的办法,稳定房地产的投资跟销售。 “目前房地产市场低迷不振。从2021年四季度开始一直到今年11月份,国家陆陆续续在出台一些刺激房地产需求的政策,从再融资、十六条经营支持、以及债券融资等。通常讲‘三支箭’出来了,房地产这个行业从销售、土地购置等(环节都会有所改善),但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明显的改观,投资幅度下降很大。”祝宝良说道。 尹艳林指出,要把握好八个重点方向:一是大力提振市场信心、二是恢复和扩大消费、三是有效带动社会投资、四是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五是重启传统服务业发展、六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七是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八是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常务理事、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理事长李剑阁认为,未来扩大开放的任务也极其繁重。未来开放的重心由要素开放、市场开放、机构开放等政策型开放,转向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扩大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块资源,坚持不懈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李剑阁指出,稳步扩大金融双向开放是高水平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有关部门颁布了金融业取消外资持股比例限制、放宽外资机构和业务准入条件、扩大外资机构业务范围、优化外资机构监管规则和简化行政许可流程等多项对外开放新措施,银行保险业、证券业、资本市场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有力提振了外资机构投资中国金融市场的积极性,稳妥有序推进金融市场制度型开放。同时也不断提高跨境金融监管能力,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协调合作,更加注重开放的节奏和安全。 王兆星则认为,金融要统筹创新、开放、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同时,保证国家经济安全。金融开放、创新必须在审慎、有效的监管之下,要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要坚决防止金融脱实向虚、自我循环、自我膨胀、野蛮生长,最后导致严重的金融“泡沫”和金融危机,所以必须要认真汲取和牢记历史的惨痛教训。 “在统筹金融改革、创新、开放、发展与安全的过程当中,还有一点想强调,就是要确保金融基础设施在有效的监管之下,安全地运行,包括金融数据的存储系统、金融产品的交易登记系统、金融资金的转账清算系统,以及相关的技术支持系统等。要确保其安全运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对金融运行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王兆星称。(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