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粮智庫

  版块   粮情研判   1月十大粮农新闻回顾及独家点评
返回列表
查看: 73|回复: 0
收起左侧

1月十大粮农新闻回顾及独家点评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5万

帖子

260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604296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3-2-6 10: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一、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会议部署2023年重点工作

1月11日,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全面总结过去一年工作成绩,并对2023年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丛亮表示,过去一年里,在国际粮价大幅波动的情况下国内粮食市场保持总体平稳,国家储备实力进一步增强,为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成为2023年重要目标。粮食是百业之基,稳经济先要稳粮食。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乌克兰危机影响加深,初级产品贸易格局深刻变化。2023年,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大。对此,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将以储备的确定性来应对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

丛亮表示,2023年,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切实增强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工作中,重点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全力做好保供稳价。围绕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加强风险预判和战略预置,制定多场景的应对预案,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做好监测预警、形势分析和储备吞吐、预期引导等工作,保持粮食市场平稳,服务能源资源保供。二是守住管好“天下粮仓”。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守住关口、护好粮仓,加强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三是完善储备体系,加快形成同大国地位相符的国家储备实力。四是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推进粮食和物资储备治理现代化。推进立法修规和规划落实,加强重大问题研究,着力补齐短板弱项,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进一步筑牢保证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的基础。五是做好应急保障,强化日常管理,坚守安全发展底线。坚持把功夫下在平常,做实做细责任落实、预案完善、储备管理、隐患排查等日常工作,确保储得好、调得快、用得上。

点评:在外部不确定性加大的情况下,2023年我国粮食工作仍是“稳”字当头,在此基础上完善相关体制机制。

二、发改委:2022年粮食量足价稳是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的坚实保障

2022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聚焦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围绕生产、加工、储备、流通等各环节综合施策、同向发力,实现了全年粮食市场量足价稳,为稳经济、保民生提供了坚实保障。

满满的粮仓,稳稳的粮价。从生产看,2022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13731亿斤,比上年增长0.5%,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丰产夯实了物价稳定的基础。从库存看,我国粮食库存充足,36个大中城市及市场易波动地区的成品粮油储备达到15天及以上。从价格看,2022年国际粮价大幅上涨,小麦、玉米价格月度同比涨幅最高达到74%和36%,5月份全球谷物价格指数创下历史新高,而我国小麦、玉米价格虽有所上升,但走势较为平缓,走出了与国际粮价飙升完全不同的行情;成品粮零售价格更为稳定,2022年36个大中城市大米零售价比上年下降1%,面粉零售价比上年上升3%。

牢牢的饭碗,足足的底气。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郑重宣示,“面对全球粮食危机,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了”。粮食量足价稳,对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运行提供了坚实支撑。一是保民生。粮食价格平稳运行,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要。二是稳物价。粮价是百价之基,国内粮价保持平稳,有力稳定了市场预期,成为稳定物价总水平的“压舱石”,2022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与全球高通胀形成鲜明对比。三是固大盘。粮价和物价总水平稳定,为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和深化改革留出了充足空间,有效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有力护航宏观经济大盘。

点评:2022年国内外粮价走势的曲线对比明显,国际粮价大涨大跌,国内价格年内波动系数则小得多,主要是我国食品和能源保供稳价能力强,尤其是保障国内粮食供应的基础十分扎实,输入性通胀压力可控。在这个基础上,粮食价格的适当上升有其积极意义。

三、近5年我国生猪养殖相关企业新增注册量呈下降趋势

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生猪养殖相关企业35.95万家。近5年来,我国生猪养殖相关企业新增注册量整体呈下降趋势。

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新增生猪养殖相关企业3.38万家,新增数量同比减少36.65%。2019年新增3.15万家,新增数量同比减少6.97%。2020年新增5.28万家,新增数量同比增长67.76%。2021年新增2.46万家,新增数量同比减少53.41%。2022年新增1.63万家,新增数量同比减少33.54%。2022年,猪企新增注册量整体下降,以目前猪价波动率和行业趋势来看,2023年仍会有大量中小型养殖主体退出行业,为集团猪企提供市场空间。卓创资讯生猪分析师马丽媛介绍,国内2021年排名前十的规模养殖企业出栏量在市场中的占比由2016年的4.94%提升至17.02%,排名前二十的规模养殖企业出栏量在市场中占比约为21.41%。

通过上市猪企每月销售均价能发现,2022年二季度仅用3个月就从深度亏损到达盈亏线附近,10月行业内实现头均1200元的利润水平,此后猪价一路下跌,12月多数猪企仅保持微利状态。根据布瑞咨询数据,2022年猪价高低点波动达到248%。中国生猪预警网分析师冯永辉称,当下供需两端形势急剧逆转,一头猪的利润从10月底盈利1000元,到现在一头亏损300元。如果是经过二次育肥的猪,一头甚至可能亏近1500元。随着春节临近,根据历史表现,生猪消费也将迎来全年高峰期。对于后市走势,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监测预警首席分析师朱增勇表示,截至目前猪价已连续回落10周,旺季出现大幅回落属于超跌现象,目前猪价低迷可能还会维持一段时间,但不会出现2022年深跌现象,不应过度悲观。通过后备母猪和仔猪价格来看,2022年养殖单位补栏情绪相对谨慎,2023年消费有望高于2022年,预计2023年猪价会相对平稳,略高于2022年平均猪价,养殖企业不存在激进行为,保持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下还可以保持小幅盈利的状态。

点评:生猪行业近年有两个特征表现明显,一是猪价波动幅度加大,二是行业集中度提升,散户退出趋势持续。当前猪价探底,新一轮去产能化开启,生猪行业新格局形成,业内预计,未来随着行业集中度提升、一体化趋势强化,“猪周期”将更加平滑,同时企业间竞争将从养殖端延伸至食品端。

四、日韩人均大米消费量再创新低

新华社北京1月27日电 韩国统计厅2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由于饮食习惯改变等原因,韩国人均大米消费量近年来持续下滑,去年创下自1962年开始统计以来的新低。数据显示,韩国去年人均消费大米56.7公斤,比2021年减少0.2公斤,降幅为0.4%;以大米为主的粮食消费量较2021年减少0.3公斤,至64.7公斤,同样为开始统计以来的最低水平。依据韩联社说法,大米是韩国人的重要主食,1980年人均消费量达132.4公斤。但自那以后,大米在韩国日益被小麦或大麦制品、豆类、玉米等取代,2019年韩国的人均大米消费量首次跌破60公斤。

先前调查显示,韩国单人户日益增多、老龄化现象严重,与大米消费减少颇有关联。对单人户而言,回家煮饭比较麻烦,街头巷尾随处可买到面包等非大米类主食。不过,新冠疫情期间受防疫政策影响,很多人不得不在家做饭,人均大米消费量下降趋势得以放缓,2019年同比降幅为3%,2020年这一数字为2.5%,2021年进一步减少至1.4%。另外,韩国去年食品饮料制造领域的大米消费量不降反升,同比增长1.7%至约69.1万吨。其中,蒸煮类袋装食品、冷冻食品、速食食品等半成品食品生产领域的大米消费量涨幅达27.2%。

据央视财经,1月14日,一家以大米为主题的商业设施在日本东京市区中心正式开业。据悉,日本大米消费量持续下滑,导致水稻种植面积减少,不利于农机销售,所以厂商开设了这样一家商业设施,希望日本民众更多地了解大米,带动大米消费。数据显示,日本人均大米年消费量目前仅为50公斤左右,比半个世纪前减少了一半以上。日本国内的大米需求正以每年10万吨左右的速度递减。此外,据彭博社报道,总部位于大阪的松下公司将在 2023 年 6 月之前将生产转移到中国东部城市杭州。松下自 1956 年以来就在生产广受欢迎的电饭煲。如今,此举标志着这个国家正在发生转变,自 1960 年代中期以来,日本人口萎缩和老龄化以及年轻人生活习惯的改变导致大米消费量减少了一半以上。这意味着像松下这样已经在印度生产低端电饭煲的公司的国内利润率持续缩水。据日经新闻报道,该公司预计迁往中国——其许多竞争对手和供应商都位于中国——提高生产效率和盈利能力。

点评:日韩人均大米消费量连年下降已经不是新闻了,随着粮食消费结构的变化,肉禽蛋奶的摄入比重提升,口粮整体需求减少,同时口粮内部结构中,也出现了从大米部分转向小麦的普遍现象。总体看,这也是亚洲以大米为主粮的很多国家的一种消费趋势。

五、国常会:我国粮食生产目标任务重点是“两稳两扩两提”

据新华社报道,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月2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持续抓实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推动经济运行在年初稳步回升;部署做好春耕备耕工作,为粮食丰收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应打牢基础;要求推动消费加快恢复和保持外贸外资稳定,增强对经济的拉动力。其中,会议强调,二月初有关部门要作全面部署,层层压实责任,不误农时抓好春耕备耕,为提升粮食稳定供应能力、保持物价平稳打牢基础。农业专家表示,不误农时保春耕,确保粮食安全,对于经济社会行稳致远至关重要。今年我国粮食生产目标任务重点是“两稳两扩两提”,即稳面积、稳产量,扩大豆、扩油料,提单产、提自给率。要完成这些目标,必须抓早、抓实各项举措。对此,会议提出五方面要求:一是抓好小麦、油菜春季田管;二是尽快明确各地粮食和油料生产目标,确保春播面积落实,稳住大豆种植面积;三是扎实做好保障服务;四是落实最低收购价、生产者补贴等政策;五是加大对大豆种植支持力度,继续实施小麦“一喷三防”补助全覆盖,提早下拨病虫害防控资金,实施南方早稻集中育秧补助,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增产增收。 

点评:新春伊始,国常会要求抓经济,稳粮食和促消费,稳粮食是经济稳步回升、社会稳定运行的基石。今年粮食生产的目标任务重点是“两稳两扩两提”,即稳面积、稳产量,扩大豆、扩油料,提单产、提自给率。

六、1月累计已有近20万吨巴西玉米到港

1月7日,一艘从巴西桑托斯港驶来的货轮在广东麻涌港缓缓靠岸停泊,船上由中粮集团进口的6.8万吨巴西玉米完成检验检疫后,将快速送达国内饲料企业手中。从中粮集团获悉,这是我国首次散船进口巴西玉米,标志着巴西玉米输华走廊正式打通,对加强中巴农业合作、维护全球农业供应链安全稳定等产生积极深远影响。

1月23日,先正达集团首船进口巴西玉米顺利抵达广东东莞麻涌港。这艘名为“KEY FRONTIER”(译名:弗提尔)的货船满载先正达集团自营进口的6.8万吨优质巴西玉米,自2022年12月12日在巴西东部南圣弗朗西斯科港装载完毕,横穿大西洋,途经非洲好望角、穿越马六甲海峡,历时42天抵达中国。“弗提尔”顺利抵港,标志着先正达集团成为首批成功实现进口巴西玉米的中国企业之一。、

1月31日下午6时,在多艘海巡艇的护航下,装载约5.12万吨巴西玉米的散货船“阿波罗”轮安全抵靠江阴港码头。这是进入长江的首艘巴西进口玉米运输船,该轮的顺利抵达也标志着我国从巴西进口玉米进入长江渠道完全打通,对我国玉米供应渠道更加多元化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点评:今年1月份,三批巴西玉米陆续到港,总共18.8万吨。据市场信息,这些玉米的质量都不错,性价比高。巴西玉米的进口补充有着很大的潜力,新的一年,其实际对华出口的数量也将对我国全年玉米的供需格局存在一定的影响。2022/23年度巴西玉米产量将增加至1.25亿吨,出口量也将达到4700万吨,占全球玉米出口量26%。巴西谷物出口商协会估计2023年巴西可能向中国出口多达500万吨玉米。

七、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要想尽一切办法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

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重要任务。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稳经济 促发展 强信心·权威访谈》的专访中表示,2022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3731亿斤,增产74亿斤,大豆自给率也提升了3个百分点,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今年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起步之年,农业农村部将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以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为抓手,全力以赴端牢端稳中国饭碗。

唐仁健表示,我们一定要调动一切资源,想尽一切办法,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这件事不是能不能、行不行的问题,而是必须要、必须干的问题。今年确保粮食面积稳定在17.7亿亩以上,力争有增加,确保粮食产量继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力争多增产。唐仁健表示,“三农”涉及的行业多、领域广、群体大,在扩大国内需求、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可腾挪的空间、可挖掘的潜力非常广阔。随着农民收入增长和农村消费升级,预计每年可以新增2万亿元左右消费需求,未来5到10年,高标准农田、设施农业等投资需求近15万亿元。

点评:确保粮食丰收,仍是2023年粮食的主线工作。同时也可判断,如果再度遭遇极端天气以及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新的一年促进粮食生产的系列“超常规”的措施仍会继续,这种政策基调下,稳产是要千方百计去保障的,全年的供应总体仍较为充足。

八、202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全年谷物指数创新高

纵观2022年全年,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平均为143.7点,同比涨幅高达18点(14.3%)。其中,

2022年粮农组织谷物价格指数创154.7点历史新高,同比上涨23.5点(17.9%),突破2011年前高,年度平均高出12.5点(8.8%)。2022年,世界玉米和小麦价格双双创历史新高,分别较2021年平均价格上涨24.8%和15.6%,同时大米出口价格平均同比上涨2.9%。粮农组织谷物价格指数2022年走高系多方面因素驱动,包括市场严重受挫,不确定性增多,能源和投入品成本上涨,部分主要供应国遭遇恶劣天气,以及全球粮食需求持续高涨。2022年粮农组织植物油价格指数平均为 187.8 点,同比上涨 22.9 点(13.9%),创历史年度新高。粮农组织乳制品价格指数平均为 142.5 点,同比上涨 23.3 点(19.6%),创 1990 年以来年度平均新高。粮农组织肉类价格指数平均为118.9点,同比上涨11.2点(10.4%),创1990年以来年度平均新高。粮农组织食糖价格指数平均为114.5点,同比上涨5.1点(4.7%),创2012年以来年度平均新高。

点评:“粮农组织谷物价格指数2022年走高系多方面因素驱动,包括市场严重受挫,不确定性增多,能源和投入品成本上涨,部分主要供应国遭遇恶劣天气,以及全球粮食需求持续高涨。”粮农组织这句概括2022年粮价创新高的原因,寥寥数字道出了国际风云跌宕,国际粮食市场波澜壮阔的一年。

九、商务部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干玉米酒糟继续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

2023年1月11日,商务部发布年度第1号和第2号公告,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干玉米酒糟(DDGS)所适用的反倾销措施和反补贴措施作出期终复审裁定。根据裁定,如果终止反倾销措施和反补贴措施,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干玉米酒糟的倾销和补贴可能继续或再度发生,对国内干玉米酒糟产业造成的损害可能继续或再度发生。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根据商务部的建议作出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干玉米酒糟继续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反倾销税率和反补贴税率分别为42.2%-53.7%和11.2%-12.0%,实施期限自2023年1月12日起5年。2023年 1月11日,商务部发布年度第1号和第2号公告,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干玉米酒糟(DDGS)所适用的反倾销措施和反补贴措施作出期终复审裁定。根据裁定,如果终止反倾销措施和反补贴措施,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干玉米酒糟的倾销和补贴可能继续或再度发生,对国内干玉米酒糟产业造成的损害可能继续或再度发生。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根据商务部的建议作出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干玉米酒糟继续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反倾销税率和反补贴税率分别为42.2%-53.7%和11.2%-12.0%,实施期限自2023年1月12日起5年。

点评:美国DDGS历经5年反倾销、反补贴限制后,未能如期于2022年1月恢复进口。我国商务部对其发起期终复审调查,复审裁定继续实施“双反”,美国DDGS进入新一轮“双反”限制周期。据机构数据,2015年我国自美国DDGS进口总量达到682万吨,而2017年开始实施双反限制后5年美国DDGS年度进口量均处于40万吨以下。此期间,国产DDGS取而代之,目前国内DDGS市场以国产高脂DDGS、低脂DDGS为主,同时包括部分稻谷、小麦混合型酒糟。

十、粮油“龙头”巨亏,拉面涨价近20%

1月30日,道道全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2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3.6亿元—4.6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87.51%至139.60%,营业收入预计为68亿元—72亿元;金健米业同日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2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4700万—5200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继续亏损。

值得注意的是,两家上市公司给出的亏损理由较为相似。道道全称,报告期内,受全球通胀、俄乌冲突及天气因素影响,公司所需主要原材料大豆、菜籽等价格持续高位,虽然公司已上调了产品销售价格,但因价格调整的滞后及调整幅度的因素影响,导致报告期内公司毛利较上年下降。与此同时,报告期末受到疫情冲击,公司生产、物流受到较大影响,致使第四季度产品销量同比下降。另外,报告期内费用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扩大同比增加,尤其是销售费用与财务费用,如由于人民币大幅贬值,而公司原料进口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致使汇兑损失给公司损益带来较大影响。金健米业称,去年公司粮油原材料采购成本持续上涨,而粮油产品的终端市场销售价格未能实现同步上涨,从而导致公司产品销售毛利率下降,毛利额同比减少。

点评:原粮价格提高不少,但终端消费薄弱,加上竞争大,提价幅度远不及成本涨幅,粮油企业两头受夹,也是近几年的一个生存“常态”。全产业链布局以抵消不同环节的价格波动,高质量发展以摆脱低价低水平竞争等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来源:由广东华南粮食交易中心整理及分析,点评者:郑文慧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2 | 帖子:2万

有图有真相